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我党红色通信事业滥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缴获的“半部电台”。新中国成立后,在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建设,从电报、电话、拨号上网到全光网,从1G空白、2G落后、3G跟随、4G并行到5G领先,再到新时代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基建,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基础电信企业不断驱动信息通信事业进步,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这份辉煌成就正是包括中国联通人在内的几代通信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拼搏出来的,是用热血、汗水和智慧谱写出来的,彰显了传承百年的奋斗精神。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缴获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的“半部电台”(收信机)。

中国联通基站建设。

白手起家迎难而上

庆祝北平解放。

当年的香山电话专用局大门。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龚氏家庙——“半部电台”起家旧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教导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望过去,我军装备的第一部电台只能收报不能发报,准确地说是“半部电台”,但它正是红色通信事业奋斗的起点。

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张辉瓒第十八师的一个师部和两个旅,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全胜。在活捉张辉瓒的同时,红军还缴获无线电台1部。可惜的是,在清理战利品时,这部电台里面发报用的电子管被弄坏了,只剩下了收报部分,成了不能发报只能收报的“半部电台”。

在缴获“半部电台”的同时,还有10名被俘获的无线电通信人员自愿参加了红军,其中就有后来被誉为“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创建者”的王诤。1931年1月6日,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红军总参谋处龚氏家庙的院子里,王诤、刘寅等无线电通信人员对“半部”损坏的电台进行修理后,准备正式架台开始工作。表面看似平静的他们,内心却非常紧张,因为这部电台曾被砸坏过,修理后是否能用还很难说。发电机响起后,王诤示意刘寅接上电源,然后轻轻打开电台开关,瞬间就听到耳机里发出“唧唧”的响声。这清晰而又令人企盼的响声,向人们宣告:红军第一部电台诞生了!这就是中央红军“半部电台”起家一说的由来。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在前线创建无线电通信的时期。

从“半部电台”起家,穿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红色通信事业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49年3月初,中共中央准备将中央机关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京香山。为保障中央通信,时任北平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电信接管部部长的王诤指示:务必在3月23日前建立通信专用局。后选定香山慈幼院理化馆旧址作为香山电话专用局的局址。装机工程于1949年3月10日开工,通信人日夜不停,仅用13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初装自动交换机150门,扩充线路60.24公里,后又用一天时间安装人工交换机一部。

正是通过香山电话专用局,毛泽东、朱德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传向全国各地。虽然随着中南海电信局的筹建运行,香山电话专用局仅为党中央通信服务了6个月,但红色通信人的奋斗精神将永远载入中国通信发展的史册。

艰苦创业拼搏进取

“关于启用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印”的令和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印。

1949年开国大典上北京电信工人的游行彩车。

北京第一个微波中继站周口店站员工合影。

20世纪60年代对莫斯科发报。

新中国成立之际,通信事业面对的是国民党政权留下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初期,通信设备、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后,全国电信传输仅有7.6万杆公里的明线,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有31万多门,而且大多是人工“摇把子”。多数电报局用的还是摩尔斯电码的自动电报机和人工电报机,电报电路以幻象电路为主,仅在少数大局有少量电传打字机、载报机和传真机。全国大部分地区是既不通邮更不通电话的通信盲区,新中国电信职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新中国通信事业至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邮电通信战线的员工发扬红色通信艰苦奋斗、服务大局、执着创新的光荣传统,坚韧不拔,克服重重困难,在山高路险、地域辽阔的九州大地上留下了一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图。

1950年3月6日,邮电部下达了全国长途明线建设工程计划。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北京至各大区中心、各大区中心至大部分省会及重要城市的架空明线陆续建成,北京至各大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有线载波电话与全国有线电报网开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长2400公里的东北国际干线,这条线路的建设过程彰显了通信人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夏季,洼地、草甸子、烂泥塘成片相连,车马难行,运输木杆、器材都靠工程人员蹚着水肩扛;冬季,施工人员又得冒着刺骨寒风,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在一米多深的冻土层打洞埋杆。经过连续奋战,1950年12月12日,我国建成了通往莫斯科的国际有线载波电路,北京至莫斯科长达12000公里的有线报话电路开通。

1957年12月,我国第一条微波电路(24路)引进设备,自行设计安装,在北京至河北保定间建成。随后,北京至各省份相继开通微波干线电路。上世纪50年代末,微波站在北京的房山、平谷等郊区相继建立起来。“当时的微波站建立在海拔2000多米的荒山野岭,周围没有人烟,最多的是狐狸、野猪、蛇蝎等野生动物,别人都叫我们‘山大王’‘野战军’。”北京联通网络设备维护中心图像中心员工如此描述当时微波站的工作环境。就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通过微波接力的方式将电报、电话以及后来的电视画面传输到全国各个省会城市。

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应用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1956年5月动工(1958年9月底建成)的北京电报大楼是国家“一五”计划中邮电建设重点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工程,通信能力初装204路电报电路(终期600路),除电报设备外,还有微波等通信设施。北京电报大楼是全国第一个国际国内通信枢纽,也是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的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0年,邮电事业的发展超过了旧中国70年的总和,邮电局所的数量增加了7.5倍,长途线路增加了1.5倍,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了1.35倍。新中国通信人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以熊熊燃烧的激情与蓬勃向上的朝气建设新中国、服务新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精通业务的技术能手、技术专家和劳动模范,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的高度评价。

解放思想奋起直追

南沿海光缆工程建设场景。

北沿海光缆——京济宁光缆工程建设现场。

兰西拉光缆干线工程当时被称为“世界通信史上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工程”,图为兰西拉光缆建设现场。

兰西拉光缆纪念碑在唐古拉山口揭幕暨兰西拉干线全线开通仪式。

从无到有,新中国通信人克服种种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艰苦创业开新篇的壮美画卷。到新中国成立30年时,通信人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张通达全国的通信网,基本满足了党政军的通信需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电信投入严重不足,电信部门完全不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电信整体水平还相当落后。到1978年,全国9亿人口每百人拥有的电话还不到半部,全国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需要靠人工接续,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在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20至30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对电信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电信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艰巨的任务。

在改革开放国策和国家优先发展通信的思想指导下,信息通信业率先解放思想,较早告别了计划经济旧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面向市场、服务市场,走出了一条依靠政策起步、依托市场腾飞的发展道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通信业市场的日益开放,促进了通信业的腾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从主动争取“三个倒一九”发展政策到成功探索“借钱买鸡、养鸡下蛋、下蛋还钱”的负债经营之路;从政企分开走向市场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从主动脱胎换骨转机制、率先上市融资谋突破,到本世纪初擎起转型大旗,信息通信业一路锐意改革、闯关夺隘、砥砺奋进,一跃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让社会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长途通信需求直线上升,“长梗阻”——长途电话打不通、听不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技术和建设模式短期内很难扭转长途通信网的落后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国通信人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观念,决定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建设我国的长途通信网络,制定出跨越时代的中国现代化通信骨干网“八纵八横”的宏伟架构,以雄浑的胆魄、顽强的意志,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气贯山河的大决战,彻底改变了我国长途通信的面貌。

“八纵八横”中,施工难度最大、平均海拔3000米、穿越高寒冻土区的兰西拉光缆工程,仅用68天就完成了2700公里全线光缆敷设任务,创造了中外通信建设史上的奇迹。

作为“八纵八横”“攻坚两翼”的主战场之一,京沈哈光缆建设被誉为我国光缆干线建设史上的“辽沈战役”。在这项我国通信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干线工程中,通信人的奋斗精神再次闪耀出熠熠光辉。

冬季的东北,严寒是野外施工时一切不利环境因素的“倍增器”,原本的艰难困苦都会被成倍地“放大”。11月中旬,东北地区的第一场大雪厚度就达20公分以上,沟中的冰冻层有一尺多厚,清沟时要先清雪、清冰,再清土,其难度之大是以往任何工程所没有的。工地上狂风呼啸,温度降到了零下十八九摄氏度,正在布放的光缆一挨地就会被冻住,然而光缆施工进入紧张关头,因此哪怕天再晚,施工队也不敢让光缆在露天的地上过夜。工程处给大家买了大衣,但放缆时干活碍事还不能穿,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只能喝口白酒暖暖身子。有一回放缆,预先顶好的钢管淹在一片水泡子里,被泥沙全部埋住,怎么也找不着,几百人的放缆队伍一下子堵在那儿。一位叫大江的工人喝了两口酒,穿着裤头就跳了下去,摸了半个小时才把钢管摸着,等他上来,冻得浑身发青,上下牙直打架,大家赶紧用白酒在他身上又搓又擦,半天他才缓过来。在东北光缆布放工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经过通信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到1998年年底,总长7万多公里、覆盖神州大地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络正式竣工,我国电信骨干网跨越同轴电缆阶段,一步到位迈入光通信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通信干线紧张的局面,也使得我国通信骨干网成为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

敢为人先冲锋在前

中国联通创新3G基站。

2015年,中国联通光改施工人员周末不休息,深入农村进行全光网改造施工。

2007年至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增长也受到很大冲击。专家预测,启动3G工程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决定紧急启动3G工程。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代表国务院给三家通信运营企业分别颁发了3G建设运营牌照。而在十几个小时前,由原中国网通和原中国联通合并重组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挂牌成立。对于正在层层贯彻重组方案的中国联通来说,在巨额融合重组成本需要消化的背景下,启动3G网络建设大投资带来的大折旧必将影响企业近三年的利润考核,但中国联通坚决从大局出发,从抓住发展机遇出发,毅然快速启动3G工程。网络是通信企业的命脉,是服务好用户的基础。如何尽快把牌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速网络和优质服务,中国联通敢为人先,决定打破常规,成立专业化的网络公司全盘负责全国的3G网络建设。冒着“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中国联通尝试纵向垂直到底的建设模式,大大提升了网络建设速度。仅4个多月,中国联通完成了首批55个城市的3G网络建设并启动试运行。为了让更多的用户用上高速3G网络,中国联通马不停蹄地加快网络建设。到2009年年底,一张拥有10.7万个基站,最高速率达7.2Mbps,基本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的WCDMA网络宣告建成。建设速度、网络规模双双在当时成为全球第一,网络速度与质量在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中国联通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主要乡镇的3G网络覆盖,中国联通3G网络的高速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3G网络让一些此前难以实现的应用成为现实。2009年6月2日,广东省珠海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被确诊。珠海联通以WCDMA视频监控、可视电话、无线上网等多项成熟的3G业务为载体,周密实施四套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应用于救治现场,使政府主管单位能够远程真实地了解住院治疗环境和患者康复情况。借助WCDMA手机实时监控业务,医护人员还可以随时查看患者行动状态。

2009年12月,黑龙江联通在祖国最北部的漠河县北极村建设的3G基站投入使用,标志着3G业务在我国最北地区正式开通。北极村地处我国最北端,变化莫测的北极光吸引了大批游人。入冬后,北极村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且三面环山,交通不便。为保证3G业务顺利开通,黑龙江联通3G工程建设者冒着严寒,克服大雪封山和道路不通等重重困难,将数百吨铁塔铁件扛上山头,保证了工程的正常施工和业务的顺利开通,让生活和工作在深山密林中的人们用上了盼望已久的视频点播、可视电话、游戏下载等高质量的3G通信服务,很多游客高兴地说:“手机上网、可视电话等3G业务,为冰雪旅游增添了更多乐趣。”

从南粤海滨到龙江雪原,3G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背后有着中国联通人奋斗的身影。

不仅在3G建设中敢为人先,在全光纤网络建设方面,中国联通也始终冲锋在前。早在2006年,原中国网通的山东、河南等省分公司就开展了以农村大对数、长距离铜缆为改造目标的“光进铜退”工作,集中力量对农村宽带接入铜缆网络进行光纤化改造。新联通成立后,2009年上马具备技术优势的WCDMA制式的3G网络,很多人都出现重移动轻固网思想。但中国联通人认识到有线的资源是无限的,而无线的资源是有限的,固网宽带是基础性、战略性业务,也是企业发展转型的根基,必须两条腿走路。

在确定了光改的战略规划后,2014年10月,中国联通召开网络光纤化改造工作启动大会,开始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光改工作。2015年9月22日,随着最后一批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光荣退役,山东联通建成中国联通首个“全光网络省”。根据规划,2016年中国联通北方主导区域完成光纤化改造,城区基本具备100Mbps接入能力,农村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2017年南方区域基本完成已覆盖区域的光纤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光网络。

为了在5G的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2019年6月6日,工信部颁发5G商用牌照。5G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巨大,中国联通秉持开放合作心态发起共建共享倡议。2019年9月9日,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双方在5G全生命周期、全网范围共建共享一张5G接入网。面对无现成经验可循、无标准技术方案、无成功案例可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双方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开通5G共建共享基站近40万个,开创了两个全球特大型运营商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主导了全球5G共建共享相关技术新标准,创造了全球5G建设部署新速度,树立了电信运营商良性竞合、创新发展的新范例。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5G网络建设变得非同寻常。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联通5G基站建设面临三大困难:一是供货难,受芯片等核心器件供应链的影响,基站设备的供货得不到保障;二是组队难,难以凑齐基站建设需要的施工队伍;三是开工难,部分工地位于建筑内部,疫情期间难以进入。但中国联通不仅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克服困难、抓紧复工复产,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工作组千方百计保证各类物资供应,积极组织工程队伍进入场地施工。2020年,中国联通实际建设基站将近31万个,建设进度和规模远超年初的计划。

通过共建共享,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在大幅节省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建设一张更好服务用户、更具竞争力的精品5G网络,与主导运营商在5G网络上实现平衡,让全社会快速拥有了两张同等能力的5G网络。5G共建共享让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广大用户都从中受益。

在网络建设的战场上,中国联通人敢为人先、冲锋在前,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奋进,既促进了中国联通自身发展的提速增效,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与繁荣,更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与时俱进谱写新篇

中国联通5G基站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在开启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我国网络发展被赋予新使命,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业也将开启奋斗新征程。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不断筑牢数字经济底座,也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引擎。

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国联通正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聚焦行业痛点进行场景应用创新,全面推动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互赋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渐深入,在工业制造、交通、健康医疗、教育、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加速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新基建引擎,不会比之前任何时代的奋斗历程更容易。由于我国5G发展已经进入“无人区”,世界范围已经没有先例可学习借鉴,需要我国通信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融合,攀登科技高地。同时为了锻造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更需要通信人思想的全面转变、企业内部的全方位转型,需要对各行各业生产、流通等全流程调研了解,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千锤百炼才能打造出适合千行百业的新应用、新模式。

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江西赣州成立后,首席科学家周晓龙带领团队用半年多时间调研了赣州20余个县区近200家企业,走坏了4双鞋。调研时很多工厂位置非常偏远,团队成员为了缩减交通及时间成本,常选择夜班火车,白天一早到达调研企业;有的工厂环境恶劣,面临粉尘、有毒气体、高空作业等带来的威胁,需要穿戴全套防护服装、头盔面罩;一天调研结束后,无论多晚回到住处都要对客户需求进行评估,形成调研报告。在充分调研掌握典型行业客户的需求后,团队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数字化改造方案。

践行新使命的征程刚刚启航,中国联通扬帆再出发。

百年筑梦,网络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构筑梦想,更是一个擅长圆梦、让梦想成真的民族。有梦想,所以能心怀远大;有奋斗,所以能登高致远。在新征程中,中国联通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继承老一辈通信人的光荣传统,发扬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坚定做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与使能者,让红色通信的足迹延伸至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