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讯 前些天,网上一直在传阿里云将在11号举行的峰会上发布阿里版chatGPT。

几乎是突然地,“通义千问”于7日开始邀请测试。没有发布会,没有郑重其事的新闻通稿,相比较这几个月因为ChatGPT,以及各种跟随产品引起的轰动,阿里此举显得相对低调。

而随着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AI大语言模型纷纷问世,国内大厂竞争必然会迅速从“多足鼎立”走向“华山论剑”。

今天,拿到第一批内测名额的小编,就先来一场小型“龙虎斗”——用同一个问题分别提问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看看这两个国产AI,谁能更胜一筹。

通义千问听不懂冷笑话 文心一言读得懂弦外音?

一上来,小编先准备了一个“调戏”问题,看看究竟谁能听懂冷笑话读懂谐音梗。

问:请解释一下下面这个冷笑话:为什么海鸥到了巴黎不会叫?因为巴黎欧莱雅。

(上图为通义千问、下图为文心一言)

结果发现,通义千言看似一二三讲了一大堆层次,但是仔细一看,都在还原冷笑话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理解文字本身。而反观文心一言,可能是因为上线时间比较久,被“调戏”次数多了。一行字直击命门。什么谐音梗,什么“急转弯”那都不在话下。这一轮,我宣布文心一言胜。

接下去,小编选择的问题就厉害了。还记得去年高考的时候,有一道语文作文题把大家都难住了吗?对,就是那道《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题,出题者要求:根据众人对匾额提名的不同修辞手段,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说实话,这道题目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看看两位AI如果是当年高考考生的话,会怎么回答。

(上图为通义千问、下图为文心一言)

对于两位AI的“高考作文”,你能给几分呢?

小编觉得,通义千言目前仍停留在“咬文嚼字”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道题的弦外之音,基本上是在就题目做同义反复以及背景填充的扩写。而文心一言在倒数第二段,相对靠谱地理解了出题人的意图。将众人“题对额”的不同手段和方式,引申到了生活层面。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要寻找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过很显然,两个AI都不太可能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

既然说到《红楼梦》了,那下一个问题就是:

请写一个关于赛博朋克版《红楼梦》的情节。

(上图为通义千问、下图为文心一言)

估计是被喂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小说,两个AI写起小说情节来都是天马行空,完全跳脱出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设定,似乎把题目里的《红楼梦》换成任何一部小说都能够编出这些情节来。那么,你更喜欢哪个AI的故事呢?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小编最想问的。因为当chatGPT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记者要下岗了。正好小编最近手里有一个选题,就干脆问问两位AI,看看到底能不能取代我?

问:请围绕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写一篇新闻报道。

(上图为通义千问、下图为文心一言)

看完小编就放心了,至少现阶段,小编还不会失业——因为这两篇稿子肯定会被我们主编打回来的!通义千问的回答通篇都是例子的罗列,而文心一言干脆就是笼统抽取了数字经济相关报道的语料,前后文也没有逻辑衔接。有种“读完全部仿佛未看一字”的感觉。

其实,随着chatGPT等AI大语言模型的火爆,不少人预言,它将代替媒体从业者。而就在2月份,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宣布成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先行体验官。当时消息一出,高赞评论就是“采编团队可以压缩了吧”?

短时间内,好像未来呼啸而来,记者脚边踢落的碎石已经滚入悬崖。

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十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穿越土星环》,描写了一个十项全能的AI多丽丝,她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懂得基因编辑,甚至继承了人类的记忆和情感。男主人公被困土卫二,多丽丝将他在土卫二的经历剪辑成了一部超级大片,在地球收费播放,帮他筹集到了回程的钱。乍一看,这个AI简直如人造神祇。但是仔细想想,其实真正拯救男主人公的,还是他自己在土卫二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经历。

同样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经历、感受、情感,以及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意见、观点、情绪,都绝不是AI所能做到的。

或许AI能替代媒体从业者中只会做重复工作的人,但是它无法代替充满创新活力的人,它也无法代替善于提问善于使用新技术的人。

从“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 所谓取代会在哪个路口?

这次AI热潮之所以能激起大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家突然发现,原本这些在对话和交互上被戏称为“人工智障”的AI,似乎突然间真能“理解”人在说什么,这其中,chatGPT4.0展现出来的“智慧”尤为令人惊叹,由于“黑箱效应”让人目前还无法彻底理解ai的运作机制,这种担忧,从一种科幻式的畅想,似乎变得越来越具体。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经在牛津大学接受专访,有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AI的快速发展,正在削减制造业、物流等传统行业的岗位,一些西方的保守派也在呼吁出台保护传统行业和岗位的政策,限制AI的渗入和发展。被问到看法时,大刘发挥了他一贯“正视未来”的风格,虽然他认为,与上一次工业革命机器抢走人类的工作相比,AI造成的替代可能更加彻底,因为在工业革命中,被抢掉工作的农民最终在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找到了栖身之所,而这一次,当AI发展到一定程度,除了一些非常需要“创造力”的工作,目前的大部分岗位,都将有可能被替代。但即便如此,大刘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在他看来,比起保守和限制,随着AI的快速发展,人类也应当推动政治、社会、分配体系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甚至需要动摇一个人类社会的底层基石:不劳动者不得食,而这是当前所有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础。

大刘的看法当然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他确实作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AI代替人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性问题,它激起的情绪,也不应当是一种简单的丢失岗位的恐惧,因为如果它真的是生产力的又一次变革,也必将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甚至某些人类基本法则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调整和适应。尽管现在,我们还无法清晰勾勒出这最后的走向,但想一想,当时蒸气迷雾和白炽灯光中的人类身影,同样也是影影绰绰,无法勾勒,但最终,人还是会找到前行的道路。那在此之前,为什么不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呢?

因此,尽管当下国内大厂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距离GPT4还有差距,但路终究还是得往前走。大厂们仍然还需要,也必须去追赶,我们也必须去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