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看点

    1盗版软件Napster损害版权公司的利益,使后者减弱对小众乐队的扶持。这些乐队的成员成为数字音乐的第一批反对者。 2MP3格式的兴起推动数字音乐革命,iTunes和iPod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数字版权音乐的发展。 3Spotify等流媒体的出现令大多数人理论上拥有所有的音乐,Youtube成为了新的MTV,数字专辑和单曲购买逐渐衰微。

原文来自Medium,作者Brett Milano

也许除了美国歌手、音乐人苏珊娜·维加(Suzanne Vega)本人,大家都公认她是过去三十年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她的歌曲《汤姆的餐厅》(Tom’s Diner)是第一首数字化歌曲,当时德国工程师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在90年代初推出了一种新的音频压缩工具,指明了数字音乐的未来。

彼时还没有MP3这个名字,将一小段数据分享或售卖的概念还非常遥远。

然而它证明可以将近似CD质量的歌曲压缩成一小段信息,并且只占用极少电脑空间。

像《汤姆的餐厅》这样一首两分钟的歌曲成为不到3兆字节的数据。勃兰登堡被维加无伴奏的声音深深吸引。要精确地复制这一声音,新的存储方式是不二之选。因此,数字音乐革命始于纯粹的音乐之美。

数字音乐的降临

时至今日,我们都拥有了音乐拷贝的设备,已经很难想起当初那段只能购买实体专辑的日子。

数字音乐的降临不仅仅重塑了音乐行业,它还使得乐迷和收藏家们忘记了有关音乐所有权的一切——音乐收藏置于何处、以何种形式、如何使用。即使是在九十年代,把所有专辑塞进一个口袋大小的移动设备,这一概念出现在美国科幻动画片《杰森一家》(The Jetsons)也算超前。

虽然MP3格式早在1995年就被发明了,但数字音乐领域最具变革性的两个事件却发生在千禧年初。在2001年,Apple发布了音乐管理器iTunes和其移动设备iPod,标志着数字音乐真正进入市场。但是1999年6月,数字音乐通过一个文件共享应用程序首先进入了黑市,这个臭名昭著的软件叫作Napster。

Napster的崛起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Napster就像《花花公子》(Playboy)杂志,都是一传十十传百的“禁品”。Napster由19岁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发明,原理简单至极:允许用户入侵他人的数字音乐资料库,浏览音乐收藏并挑选想要复制的音乐。换句话说,音乐界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大规模的私自翻录。

很快,艺术家们开始谴责这种行为。作为Napster第一个,也是声势最大的反对者,金属乐队(Metallica)损失最为惨重。当乐队录制的电影配乐《我消失》(I Disappear)一曲在发布之前就被Napster泄露,乐队鼓手拉尔斯·乌尔里希(Lars Ulrich)恼火至极。乐队随后提起了诉讼,最终Napster免费版本下架。

Napster的反对势力蜂拥而至。谁人乐队(The Who's)的皮特·汤森(Pete Townshend)同样直言不讳。有时,独立乐队往往更有大局观:如果每个人都免费下载金属乐队的最新热门唱片,唱片公司就没有资金签这些独立乐队。比如,胡斯克·杜(Hüsker Dü)乐队的领袖和另类摇滚先驱鲍勃·穆德(Bob Mould)经常在采访中提到这一点。

结果一语成谶。即使人们一般下载都是“大乐队”的音乐,受到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小众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家没有将数字音乐威胁放在心上。路过卡车司机乐队(Drive-By Truckers)的主唱兼吉他手麦克·库利(Mike Cooley)曾经被问到文件共享是否意味着音乐产业的终结。他的回答是:“伙计,我倒希望如此。”

Napster是音乐行业终结者?

除了窃取乐队利润,Napster的问题仍层出不穷。没人关心未来会出现的音乐商店,它压根也不存在。下载的歌曲更是不尽人意:CD跳碟、低保真音质甚至残缺不全,更别提艺术性或是歌词这些问题。要知道拨号上网的时代,下载一首歌曲可能长达20分钟。

Napster无法确定歌曲名称或艺术家身份。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于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市的葫芦乐队(The Gourds),他们在一次演出中表演了史努比·道格(Snoop Dogg)的《琴酒与果汁》(Gin And Juice)一曲的乡村风格版。

一经上传后,这首歌成为了Napster上分享次数最多的音乐,至少有20万次的下载(可惜没有“官方”的统计)。问题是,几乎没人知道它的表演者到底是谁;大多数下载者认为这个作品来自费西合唱团(Phish)、贝多芬营乐队(Camper Van Beethoven)或其他乐风相似的乐队。

不过葫芦乐队的名气还是节节攀升,他们当时的专辑销量翻了一倍。但是如果人们知道史努比的歌是他们翻唱的,他们会更出名。费西合唱团、贝多芬营和其他乐队则没那么高兴,因为总要拒绝表演这首歌的请求。

出于同样的原因,崇高乐队(Sublime)的地下音乐经典之作《抽两口》(Smoke Two Joints)的现场版,在Napster上的署名往往是各种雷鬼乐队。

Napster的辩护者坚称,如果人们真的喜欢一张专辑,最终一定会购买。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说得有道理。由于软件存在各种问题,很多用户心灰意冷,在2001年Napster的非法版本下架之前已经不再使用。

MP3格式:未来的声音

由于当时便携式MP3播放器还没有普及,还存在一个问题:怎么播放下载的MP3格式歌曲。电脑外放不如立体声音响。1999年代的台式机存储空间又是一个问题。最直观的解决办法是录入CD驱动器中,但成本高昂。而且CD驱动器就是经久耐用的反义词,不小心把CD留在窗台任由阳光暴晒的人都可以证明。

为了CD看起来更酷炫往上面贴标签的话,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带标签的CD驱动器往往在一年后就无法播放。一旦你的MP3存货开始在角落“吃灰”,你就会想起旧磁带播放器了。

这就是Napster悖论。虽然Napster被指控为音乐行业的终结者,但其技术过于原始,有心也无力。同时,MP3格式音乐自身也“危机四伏”。许多音乐发烧友发誓,它听起来完全不如唱片机播放的黑胶唱片。

尼尔·杨(Neil Young)对MP3格式音乐深恶痛绝,以至于在《迷幻菲尔》(Psychedelic Pill)这张专辑的《倒退漂流》(Driftin’ Back)一曲中,他拿出对待美国总统尼克松(Nixon)般的恶意,唱出了对MP3格式音乐的厌恶。

然而,如果你已经过了使用黑胶唱片的年纪,又没有对音质的苛刻要求,那么MP3格式音乐还是可圈可点的。它之所以成为了行业标准是有原因的,至于那些耳朵挑剔的人,还是有如WAV格式音乐这样高端的选择。

音乐文件共享文化

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共享MP3格式音乐的兴起,与HORDE(Horizons Of Rock Developing Everywhere)巡回音乐节和果酱乐队(Jam-band)巡演的鼎盛时期不期而遇,许多乐队首先接纳了这一新的媒介。

费西合唱团于1999年推出费西现场(Live Phish)网站,成为首批销售真正数字音乐的乐队之一。这是对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允许在表演中录音这一规定的延伸。费西合唱团和其他乐队允许粉丝录制和交换现场表演视频(但规定不能出售),同时贩卖乐队录制的磁带。

在Napster免费版下架之后、其他模仿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乐队,不仅仅是果酱乐队,还有如快转眼球乐队(R.E.M.)、音速青年(Sonic Youth)和照办乐队(Wilco)这样的草根英雄都允许网上传播现场表演视频。这是压死CD和黑胶唱片机的那根稻草,随着数字音乐文件交易的兴起,这两种音乐媒介几乎消失了。

iTunes:羽翼渐丰的革命

可以肯定的是,直到2001年1月Apple推出免费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iTunes,数字音乐才真正成熟。严格来说,Apple并没有发明iTunes,而是买下了一个独立制作的Mac应用程序SoundJam MP,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第一个版本只能在Mac上使用,只能将CD音乐转录、传输到电脑上,所以它甚至无法操作Napster下载的音乐。但是很快它就得到改进,新添了许多功能,包括“智能”播放列表(优先播放你最喜欢的曲目)和“无缝”播放,保证专辑的流畅。

同年Apple发布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iPod。第一代iPod只能存放10GB的音乐,大约几百张专辑,而且不能处理大量的元数据。2007年发布了经典款iPod,拥有160 GB大容量并且能够显示专辑封面,这是一个微妙但至关重要的调整,改变了数字音乐的体验方式。如果你能在你的iPod和电脑上看到专辑封面图片,那么数字版本不再仅仅是专辑副本——而是专辑本身。

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于终身收藏家来说,拥有专辑封面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执着于拥有实体专辑。但这一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大多数收藏家在持有数字版本音乐的同时还保留CD和黑胶唱片,但随着数字专辑日益风行,他们也学会逐渐放弃CD和黑胶唱片。

即使不是有形的,数字文件也可以被收藏;如果它安全地储存在计算机中(理想情况是在几个地方备份),那么它就是藏品的一部分。此外,iTunes软件让收藏者可以用新方式管理和播放音乐。

iPod可能是唯一一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音乐发烧友需求的设备。iPod可以把好几个屋子的专辑装进用户的口袋,并提供多样化的收听选择,直接播放专辑、整周播放一个特定流派的原声曲目、收藏乱序播放,眼花缭乱的专辑曲目给听众带来无尽惊喜。

160GB的机型可以容纳20000到30000首歌曲,取决于音频质量,以及你对长曲目的偏爱程度,有些乐迷非常喜欢存储这种类型的音乐。

这就是数字音乐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拥有一张专辑的意义发生了改变。iTunes在2003年推出了音乐商店,Amazon也很快效仿,这两个巨头逐渐垄断了音乐销售市场。2011年,数字音乐下载量首次超过CD和黑胶唱片销量,这一趋势始终如一,直到2018年黑胶唱片卷土重来。

然而,CD的吸引力消失殆尽,逐渐从实体店消失,二手CD的价格暴跌。讽刺的是:年代久远的专辑依然要求全价下载数字版本,但CD版本,可以带回家并刻录,却只能逐渐式微,苦苦挣扎。

流媒体的出现

但你能像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歌里唱到的“想象没有财产”那样吗?或者,至少想象一下没有永久的收藏?显然,答案是肯定的。2006年在瑞典推出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就展示了一种新的数字音乐模式,租赁或借用。它不是第一个提供“有条件下载”音乐(即仍然由企业所有者控制的音乐)服务的平台,但可以说是第一个促进其成为行业标准的平台。

到2018年,Spotify和其他流媒体服务提供商的收入占整个音乐行业的75%,这些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包括Pandora、Apple Music和Napster(Napster现在归播放器制造商RealNetworks所有,作为付费服务运营)。

这些服务提供了多样性和便利性,尽管肯定比不上终身收藏家。对于那75%的人来说,理论上拥有无限音乐的诱惑足以让他们忘却十年后音乐市场的变化。

YouTube:新的MTV

目前,乐迷常常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收听音乐。原因五花八门,但不妨碍每个人使用它。YouTube每月有18亿访问者,每天有50亿次视频播放量,YouTube现在与Facebook甚至Google并列为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流媒体领域已超过Spotify)。各大唱片公司没有抱怨免费的音乐视频,而是乐此不疲参与其中。

2009年,唱片公司Universal,Sony和Warner联手推出了音乐服务网站Vevo,人们可以按需观看大量音乐视频,只不过包含广告。这使YouTube成为现代版的全球音乐电视台(Music Television,MTV)。

由于YouTube的音乐无法下载,YouTube上的浏览量主要是推动而非取代音乐销售。截至2019年,YouTube上观看次数最多的音乐视频是路易斯·方西(Luis Fonsi)和洋基老爹(Daddy Yankee)的《慢慢来》(Despacito),点击量达60亿次(数量还在增加)。

这首歌也是近年来最畅销的单曲之一,自2017年以来已有超过300万的付费下载量。第二受欢迎的是埃德·希兰(Ed Sheeran)的《你的样子》(Shape Of You),它的销量也没有受影响。

然而,YouTube上的内容远不止官方发布。有的音乐收藏家把他们价值连城的唱片上传到YouTube。只要认真搜索,就能找到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最稀有的曲目。想看谁人乐队(The Who)误发之后马上删除的视频、主唱罗杰·达尔特里(Roger Daltrey)忘词版本的《无论怎样,无论如何,无论何地》(Anyway,Anyhow,Anywhere),尽在YouTube。

音乐史上一些意义非凡的瞬间也被记录。比如1963年电视节目《我有一个秘密》(I've Got A Secret)的片段,其中一个嘉宾的“秘密”是他参加了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一段时长18小时作品的表演。而这个嘉宾正是前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乐队的约翰·凯尔(John Cale)。

同样被发现的还有电视节目《明星猜猜看》(What's My Line),其中的神秘嘉宾是歌手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1971年,他还是新人,不过“猜猜团”成员索比·赛尔斯(Soupy Sales)猜出了他。

我们不知道这些影视资料从何而来,尽管有的上传者会添加介绍。也许你的Facebook动态发布里已经有歌手劳伦斯·韦尔克(Lawrence Welk)漫不经心地哼唱布鲁尔和希普利(Brewer & Shipley)受毒品启发创作的热门歌曲《一杯酒,醉上头》(OneToke Over the Line)的片段,这个片段非常滑稽,也时常被人们分享。

布鲁尔和希普利仍然在表演,他们在最近的演唱会上承认是他们自己上传了那个片段。不过这些这些影视资料明天可能就“人去户空”,谁又说得清呢。

一个时代的终结

对于数字音乐收藏家,特别是习惯将数字音乐收藏在Apple产品的人而言,数字音乐的未来难以预测。经典款iPod在2014年停产(自此二手机的价格飙升),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相同容量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能够存储30000首数字歌曲的设备也没有当年那么紧俏了。

经过几年的深思熟虑,在今年6月的开发者会议上,Apple宣布他们将放弃iTunes。软件工程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明确表示,目前大家熟悉的iTunes版本将下线,iTunes将被拆分成三个相关应用,具体形式仍有待观察。

旧的iTunes仍在运行,宝刀不老,而过去20年收藏的数字产品依然在原地等你。曾经购买、导入或上传的每一首歌曲,以及计算机上的文件都将保留下来。没有清除,只是重组。

数字音乐毫无疑问将继续大行其道,而流媒体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仍然有一些音乐收藏家想要交互式播放以及对数字产品储存的完全控制。最重要的是,音乐存储空间要足够大。随着该行业进入下一阶段,希望他们的诉求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