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出现人工智能(AI)的话题,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近日,还有媒体报道有家长用人工智能当家教的案例故事,有人觉得“AI真省心,诗词解题样样行”,有人觉得“AI很称心,画画PPT分分钟搞定”,但是也有人感到“AI难放心,一道题五个AI软件全做错”。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呢?
树立正确的AI观。回首历次技术革命与科技创新,距现在比较近的有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人类发明创造了新的工具,新工具随之带来了信息爆发、生产力提升。但新工具从来没有替代人类,相反,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更改变了教育的方法与形态。
AI这个新工具有用,但不是全能的。目前,AI的智能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将其置于更长的时间坐标来看,AI将如同计算机一样成为普及工具。AI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快速迭代,AI可以检查错字、语法、计算机代码,可以出题、写作文、编辑文案、生成图片视频、建立模型和虚拟仿真,甚至还可以成为有问必答的助教、学伴。然而,逻辑、思维、情感和创新等仍然是AI的短板。
接纳AI、使用AI。新工具新科技的到来和普及,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应接纳AI,正确地使用AI。AI的使用者应具备与工具对话的能力。根据目前AI的交互特点,使用者需要具备提问和追问的能力,能够管理好使用工具的时间、目的、方式等,并且合理处置使用工具过程中的意外和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御不良信息。这也意味着,只有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使用者才能让AI真正发挥功效。
AI必然改变教育的形态当下已成为共识,如何应变成为重要的课题。例如,学生可以利用AI直接获取试题答案,因此,考试作业必须留存过程性证据,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过程,确保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大量虚拟仿真场景、模型、学习对象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AI既能做学生24小时的学伴,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为广大师生提供大规模个性化的服务。为了不被AI替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与AI竞争的差异化思维,形成更加开放的心态。
使用AI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AI提供的信息也是学习、综合和搬运来的,AI并不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负任何责任。AI存在提供错误、颠倒、空洞信息的可能性。因此,AI使用者必须时刻保持批判意识,提高对AI信息的怀疑和质疑。随着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AI应用,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比较,验证答案的正误,琢磨不同答案之间的区别,并加以合理利用。
使用AI最终还要超越AI。在教师知识图谱的体系性引导下,学生向AI的提问和追问甚至可以超越现有教材的内容,获取更广阔的知识资源。这也意味着,正确地使用AI可以超越使用者自身认知的局限,突破更多的边界,打开更多的可能。使用AI最终应该超越AI,或是发明创造更好的工具,或是在AI的帮助下,画出更美的画、唱出更动听的歌,或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发现了AI都不知道的事情,打开新的未知领域。
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方面,应该更好地利用AI,而不是退缩回避。未来我们将生活在铲子铁锹、油车电车、计算机手机、笔纸与AI等各种工具共存的世界。解决各类问题也将存在多种技术路线。跨时代的各种工具各有优势,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用好、用对工具。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