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第1篇
蒋晓妹 山东省济宁市育英中学
各种图像、影像充斥于当下社会,人们更多地从图像、影像中获得信息,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下,时刻都有各种吸引眼球的视觉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神经,他们对图像、影像表现出超乎前人的强烈兴趣。按理说,在这种“强烈兴趣”的驱动下,美术鉴赏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陕乐的。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课本上罗列的艺术经典的漠不关心,对于教师抛出的各式问题反应冷淡。究其原因,视觉文化的冲击作用不容忽视。视觉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于今天的美术鉴赏教学来说,是挑战也是契机,如何应对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影响下,美术鉴赏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教学技巧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课堂状况。就问题设定而言,美术鉴赏课中涉及的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它与其他学科在设问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不同。另外,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关于美术鉴赏问题的设定也必然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特征。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分析”与“理解”作品的能力,进而学会批判地阅读作品,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是解决美术鉴赏课当前窘境的有效途径。
一、有效设问
课堂设问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课堂设问与回答是师生互动的常用方式,其引发的师生对话是美术鉴赏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教师正是利用问题作为脚手架来帮助学生达到思维和学习水平的提升的。事实上,当教师提出较好的问题时,也正在向学生模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美术常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观察和表达,尤其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止于结论,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的提出,便意味着一段思维之旅的展开。“为了让你的学生参与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你必须在课堂讲授中添加两个至关重要的成分:问题和重要性(隐含的意义)。这样你可以把信息传递变为对意义的追寻。”美国课堂提问研究专家丹东尼奥( Marylou Dantonio)和贝森赫兹(Paulc.Beisenherz)共同开发了“Qu:Est教学策I咯”(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 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该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将师生对话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该策略强调的就是利用学生的回答,完善其思维,侧重以有效提问促进教学对话,使学生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
钱初熹在《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一书中,将“问答型”作为美术鉴赏教学的类型之一,并且明确指出了这种教学的优缺点:优点在于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缺点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有预设答案,实际上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她认为,在“问答型”的教学策略下,学生易于获得美术知识和鉴赏方法,但不利于发展他们基于视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这种策略没有实现所谓的有效设问。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一书中提到,设问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该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给出了应对方法。对于设问后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师的评价策略,他在书中做了详细阐述,这为改变“重设问而轻反馈”的课堂提问行为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有效设问强调的是设问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的艺术》—书中,作者总结了有效提问的相关论述:“为了实现有效提问,必须用教学目标来指导提问。……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美国教师Wilen经过20多年的研究,就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给出了九条建议:(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2)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7)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9)鼓励学生提问。
需要指出的是,以教学目标指导提问,是有效设问成为可能的前提。教学过程包含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但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计划教什么、怎么教,而对学生将会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却缺乏兴趣、少有关注。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把构成教与学之间对话的两个部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加以确定。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即先对自己提出问题。美国学者彼得·法林将其称为“对教学之旅作出承诺”,具体内容包括:
1.你对学生的课程承诺——你的课程将覆盖哪些内容,你的学生将学会更好地做哪些事情(更清楚地理解哪些议题,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2.你如何实现你的承诺——为了实现这些承诺,你和你的学生要怎样去做(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课程要求”)。
3.学习进展的测定——对于课程承诺的实现程度,你和你的学生将如何了解(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评分”)。
提出这些问题,正是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将会为之后包括问题在内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提供—个思维地图,这个地图会提示教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有效设问,不仅包含对于教师问题设计的要求,还涉及问题提出后的相关行为,如等待、反馈、新问题的生成等。由于涉及到诸多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和细节。可以说,有效设问是一个过程、—个系统,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教学实践。
作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设问会让教学变成一种理想的类似掷飞碟的游戏,而不是像一场棒球比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加入问题的讨论,抓住某个观点,然后再把它掷给别人。于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变得生机勃勃。
二、课堂设问的程序
美国教育专家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共同研究开发了“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的专业发展模式——“QUILT”框架。他们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中阐述了该框架的五个阶段,即准备问题、陈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和对提问行为的反思。并且,将整个课堂设问看成是一个系统,从“准备问题”到“对提问行为的反思”基本涵盖了设问与评价的全过程。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把课堂设问的程序分为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倾听回答、反馈/评价、反思等五个步骤。这五个部分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应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运用。(图1)
第一步,设计问题。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应遵循注意关联性与合理性、强调普适性与针对性、突出创新性与可行性等原则,提出对学生有诱导性、有明确目的的问题,且措辞准确,以确保问题没有歧义和所提问的内容易于理解。
第二步,提出问题。采用恰当的组织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必要时重复问题,或者改变问题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所有人都能理解问题是什么。
第三步,倾听回答。教师应表现出对每一个答案的兴趣,并且引导全班学生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
第四步,反馈/评价。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必须跟进,给予适当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决定是否继续提出加工性问题、提供回答线索或是进行评价。如需继续提问,则返回到第二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整堂课结束后,进入第五步,自我反思。除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之外,还需要专门对整个课堂设问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因为在课堂设问中,学生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固定的,所以课堂设问过程中蕴藏了诸多可能性和不可预知的状况,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的设问行为,以促进有效设问技能的提高。
三、课堂设问的策略
教学对话中,教师需要牢记课堂教学目标,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机敏的引导者。此外,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成为积极的思考者。
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的课堂对话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问题的设计一直到课后反思,这一流程要求教师必须做出系统的规划,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一)问题设计的策略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列举了优质问题的四个特征:(1)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的思考;(4)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
参照以上优质问题的特征,再结合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际,笔者总结出以下问题设计的策略。
1.问题设计的技巧
面对课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设计和选择问题?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感知的基本问题外,在问题中怎样将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相关联?怎样扩大问题的所指范围,适当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到了一个选择问题的方法——问题环。课堂上的问题按照所涉内容的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科内容问题、个体知识问题、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笔者将其作了适当改动。如图2所示,三者有单独的部分、两者结合的部分,以及三者相结合的部分。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单独的问题,如美术学科、个人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第二是两者结合的问题,如将美术学科与个人知识结合的问题;第三是三者结合的问题,如将美术学科与个人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问题。在视觉文化影响下的美术鉴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强调与学生个人经验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问题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中西古典园林》一课为例,针对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问题设计样本如下:
单独领域的问题
①学科知识:中西古典园林在特点和造园手法上有哪些差异?
②个体知识:你在生活中遇到或者听说过哪些由文化观差异所导致的问题?
③其他学科知识:中西方在自然观方面有什么差异?
两者重叠的问题
学科知识与个体知识(①+②):当你走进中西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中时,产生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
学科知识和个体知识的问题都涉及“差异性”。学科知识的问题“中西古典园林在特点和造园手法上的差异”,旨在探讨由中西不同的观念导致的表现在园林方面的外显现象;个体知识的问题突出了个人对于中西文化差异会产生什么样的直观感受。两者内涵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个新问题,既强调中西古典园林的差异性,又突出个人对于这种差异的感受。
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①+③):中西文化中自然观的差异是怎样影响中西古典园林特点和造园手法的?
其他学科知识和学科知识的问题同样强调“差异性”,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知识的问题突出了内在的自然观方面的差异,而学科知识突出了差异的外在表现。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新问题,将“差异”的外显现象和内隐原因相联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前面学到的知识搭建起连接两者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
个体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②+③):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有哪些外在表现?
个体知识的问题强调由差异带来怎样的外在体验,其他学科知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内在不同,两者结合形成的这个新问题,既强调了外在体验,又关注到了内在差异。
三者结合的问题
举例说明,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什么情况下应该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三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看,是关于中西文化观的外在表现、内在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将三方涉及的提问点结合在—起,形成了以上问题。
2.巧妙安排问题顺序,由观察到感受,由表及里,培养感知能力
美术鉴赏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审美活动。感性认识是基础,从作品中获得丰富和细腻的感性认识也是获得审美快乐的重要途径。问题设计遵循由观察到感受、由表及里的层次递进,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欣赏和评价作品。“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品使你有怎样的联想?”此类问题,意在唤起观看者的审美感受。笔者本以为“感受”人人都有,见到任何—件作品和一种现象第一时间都会产生某些感受,这种问题自然不难回答。可事实并非如此。每次播放作品图片后问到此类问题,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意料,有的一脸茫然,更有甚者直接回答“我没感觉”,只有少部分情感细腻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看到作品时产生的感受。这种状况不禁令笔者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及问题的顺序。根据美术作品鉴赏的需要,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这一导向没有错,那么尝试调整一下问题的顺序,情况又会怎样呢?由于视觉信息的过剩及复制技术的巨大进步,原本独一无二的作品被大量复制品所替代,人们的视觉对于这种静止的、无“震撼”视觉效果的作品习以为常,进而削弱了感官知觉的能力。针对当今视觉文化这一背景,笔者把“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景象”或者“你看到了什么?”这种直观地观察描述性问题放在最前,旨在引导学生看作品,看得进去作品,然后再提问关于作品感受的问题。在几次课堂试验之后,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很大启发。
以鉴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为例,笔者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第一,观察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一个女神?第二,这尊雕塑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以下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作品中表现了—个怎样的女神?请你尽可能详细地去描述看到的形象。
生1:……(停顿了片刻,有些茫然,不知从何说起)
师:那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这个女神呢?(从具体问题转到一般性常识,目的在于找到学生能够接近作品的切入点)
生1:面容特征、神态、身形、动作。
师:这位同学给出了一些描述女神的角度,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吗?(扩大提问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生2:还有雕像的高度。
师:这一点也很关键,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看雕塑的视觉感受。(及时肯定学生的观察视角)现在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停顿片刻)那我们姑且默认这些描述角度。(板书:面容特征、神态、身形、动作、高度)哪位同学可以详细地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女神?(通过板书理顺学生的思维。同时,回到初始问题)
生3:鹅蛋形的脸型、高鼻梁、深深的眼窝,挽着发髻。
师:这是女神的面容特点,描述得很具体。那么,她的神态如何呢?(边听边在板书上勾出学生所描述的内容)
生4:没有特别明显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她看着远方。
师:哪位同学可以继续描述她的身形和动作?(将描述引向更加全面的观察角度)
生5:上半身是状态,看起来比较结实,下半身好像穿着长裙,看起来有种自然下垂的感觉。一条腿弯曲,感觉很放松。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她的高度。作品2米多的高度,会给人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
生6:高2米多,人们看她肯定是仰视。
师:仰视会带来什么感觉?
生6:显得很高大,会有种崇高感。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停顿片刻,没有学生回应)好,刚刚我们已经非常详细地观察和描述了这座雕像所展示的形象。根据你自己的观察,细细品味一下,这尊雕塑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过渡到关于“感受”的问题)
生7:我觉得她看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师:“不食人间烟火”在这里具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阐释)
生7:感觉没有缺点,很完美。
生8:她看起来显得平静、优雅而且很崇高。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是一尊经典的古希腊雕塑,学生们对此非常熟悉。也正是因为这种“熟悉”,使得我们平时看到关于她的图像时常常是匆匆一瞥,很难真正看得进去,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曝光率较高的经典作品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尴尬地位。笔者安排问题顺序时,首先把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了视觉信息的读取上,引导学生进行“发声思考”,让学生用语言详细描述这尊雕塑的造型特征。正是因为需要用语言进行描述,那么就迫使匆匆一瞥式的观赏状态变成了仔细的观察和用心的品味。然后,从细节描述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感受。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是对作品难以产生感受,而是很难看得进去,一旦认真去看作品,感受自然会产生,而且更容易用语言来表达。以上两个问题遵循由观察到感受的顺序,完成“感知”这一步骤。对于作品感性层面的把握,为进一步理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笔者由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师生对话也为学习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搭建了脚手架,引导学生由已知的信息和知识逐渐过渡到未知领域,并初步体验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
3.问题表达清晰具体、措辞准确
问题的表达要遵循准确性原则,以保证问题容易理解、没有歧义。
在讲授《自由引导人民》时,笔者打算以一个核心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虚构形象——女神,进而了解浪漫主义作品强调想象这一关键点。
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吗?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我认为不是真实的。因为画家不可能亲临战争现场,这个景象肯定是画家虚构出来的。
生2:我也认为不是。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我认为这幅画的用意在于对战争参与者的褒奖,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者文字记载创作出来的。
生3:我认为不是真实的。画面中有女权主义的倾向,因为作者把一个女人放在了画面的中间。我认为这是—幅以宣扬女权主义为目的的作品。
通过课堂提问,笔者发现,即使是那些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强的学生,也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很多学生是从内容和意义出发考虑问题的,并没有立足于画面来思考。于是,笔者开始反思问题的表述是否清晰明确。问题本身是希望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通过观察找到看起来不合时宜的人物,进而推测她的身份。问题中提到“你认为”,这是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的词语,而非设计问题的初衷——进行观察。而且问题表述中并没有强调“立足画面”这一点,限定不够准确,致使学生的答案过于宽泛。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表述中,动词运用不当,且没有限定思考方向,最终导致回答效果不太理想。
如何做到问题表述清晰、具体、准确?首先,根据教学需要,为问题设定范围,使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也就是说,问题一定要具体。比如,上面的教学实例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关注画面中的视觉信息,发现并理解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从画面人手,而不是其故事内容,那么,在问题中就需要点明“画面中……”。倘若教师希望学生就这幅画的整体表现展开讨论,那么,就不需要给予具体限定条件了。
其次,注意措辞。问题中涉及到的词语、句子结构应该清晰、容易理解、没有歧义。问题表述中出现的词汇应该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与其年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问题:学生们理解了问题的意思吗?他们能够将问题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吗?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希望的答案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吗?”当教师完成问题设计工作以后,将问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仔细阅读几次,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的含义和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歧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经过思考,笔者对问题的表述做了如下更改:观察画面,画面中表现的人物和场景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吗?这样的表述既规定了认知操作的动词“观察”,又限定了思考范围:是在对画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基于画面中表现的人物和场景进行分析和判断。
再次,在问题表述中尽量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的结构。如:你能……吗?你会……吗?你知道……吗?这类问题最直接引出的答案是“能/不能、会/不会、知道/不知道”。教师需要紧接着问下—个问题以使课堂对话得以继续进行。而由“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开始的开放式问题,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第2篇
新媒体、旧观念的迷思
腾讯游戏频道推出的微博日报是一个比较符合自身娱乐定位的原创策划,其宣传语是:“微博每天产生海量资讯,我们用专业的态度、娱乐的精神、为读者奉上最热门的游戏资讯”。在“微博日报汇总页”上,围绕自身具有垄断优势资源的网游文化开展专题策划,汇集新闻话题、热点热议、网游、文化讨论等内容以月历形式的网页编排。按照日期分别排列了每一期策划专题,从2012年8月3日试刊号第一期开始,至今已经策划了一百多期。
网易主办的微博日报独树一帜,其完全模仿日报基本特点,做了一期题为《五四另一面》特别策划,该期头版上采用传统日报的报头套红印刷的惯例,大幅黑白色的五四街头游行的历史图片配上令人惊愕的新闻标题和文字内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评论,这就是网易作为网络媒体新闻的标杆——“有态度的新闻”。网易的微博日报通过炒作舆论、极化话题来吸引粉丝,能够博得一部分受众的追捧和跟随,那么,微博日报或者日报微博是否就是新旧媒体融合的楷模呢?从对《The Daily》的解析中会得到阐释。
《The Daily》需要成为一家传统样式的日报么?还是从应用程序中获取新闻而完全抛弃互联网,这样的大变革是否已经到来?是否适当其时?北大学者胡泳指出《The Daily》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单一iPad平台的失败、互动的失败;非订户看不了《The Daily》的内容,也无法享受 Facebook 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分享的好处。受“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新闻”使命的驱使,默多克要求自己创办的《The Daily》“成为当前这个数字时代如何讲述新闻事件的典范”,把最新技术与“实地采访报道、良好的编辑和怀疑的眼光”融为一体,这样的初衷无疑是好的。默多克始终没有解决好“新媒体 旧价值”的悖论,比如下载浏览等。
在《The Daily》的新闻应用程序中,互联网式的链接、互动评论、自由的信息获取无法实现,新闻应用不能和其他数字技术、媒体相容,按照陈旧的、封闭的、体制性媒体的做法来经营新媒体,即使它具有再新奇的技术、形式或者其他因素,也不能够改变其与开放的数字化空间格格不入的情状。
现在还无法对于社交新媒体介入新闻业务应采用何种模式做出准确的预测,同样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从何处突破也还有待验证。破解新媒体、旧观念抑或传统媒体的陈旧观念,还得从当前媒体生态环境中科技的演化以及其对媒体的影响的思路入手。毕竟,在用户至上时代,让媒体使用者在开放性平台上尽情发挥无限创意,媒体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机会。
新的媒体升级
在如何选择(使用)科技的问题上,《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利在剖析“禁令原则”、“预防原则”基础上提出“警醒原则”—— “学会与技术元素共同进退,而不是针锋相对” 。用凯利的科技生命观来看今天的新媒体革命,对于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或者说如何应对、改变,那就是——强调为读者提供其想要阅读的东西,而不是公民、责任、崇高理念等建议他们应该阅读的东西。
无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开放的网络,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是否会有收益,报纸网络版必须能招引来广告和付费读者,就像《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在商业和金融新闻上的表现。既然科技包括媒体科技——按照凯利的说法,科技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那么,新旧媒体循环往复的价值就在于,在中国这样的信息鸿沟、数字鸿沟并立,社会差序结构中民间舆论、社会乱象亟待治理的情势下,能够满足受众对于思想观念和信息互动的需求,媒体文化要与科技文化“共生进化”,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态文明圈。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要掌握媒体自身的心智发展模式,寻求与社会化媒体受众的共通,提供具有生命力、体现新媒体特色的产品。
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吗?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没有回答的必要了。也有科学家早在几年前就声称,互联网会变得有自我意识。结合科技的生命进化理论,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新闻行业甚至传媒行业的转型是不可阻止的。科技的外力推动对于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是在人类历史上几次里程碑的传播革命中得到证明的,然而不同的是,科技正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且不断演化,这种演化正在侵入我们固有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些将会成为思考的一部分。
就像大科学对于科学研究方式的革命,大数据对于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管理的改变,协作众包对于科学信息的改变,互联网的知识、信息传播以及创新、互动带来的成果,对于传统知识信息是一种增量的改革,科技、媒介技术负载的能量和物质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传统媒体的运行环境,而且科技自身也在演化的过程中。对于媒体文化或者媒体体制具有颠覆性的是——手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微博等社交媒体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科技可能会产生的 “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会影响媒体的未来发展。
在多元化的、充满争议的、喧嚣的大传媒时代,新闻业处于这样一个群情激昂的生态环境中。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助理教授、前《华尔街日报》互动页面设计师Susan McGregor说,“与其说Reddit(社交新闻站点)是个新的新闻生产者,不如说它是类似于Facebook的社交网络。”
也许,“我们完全应该庆贺。咖啡馆又回来了。尽情享受吧”。
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第3篇
然而,过去一年多来,新华社云南分社以“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试点”为主要抓手,抢抓“起跑线”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脱贫攻坚等云南跨越式发展新实践,先后在楚雄、大理、昆明、丽江等城市积极开拓海外社交媒体直播报道,让“中国故事”“云南印象”在海外频频亮相,创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多项纪录,也给地方如何利用新平台、新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了积极探索和有力示范。
一、创新海外社交媒体直播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云南分社与总社对外部多次组建专门直播团队,积极探索创新,挖掘云南省丰富的国际传播资源,在脸谱和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共进行了《魅力中国:全球最“火”的节日――云南彝族火把节》《中国东西向最长高铁开通,一起感受“中国高铁”和“中国速度”》《在中国浪漫之都与少数民族一起跨年》《探访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社会――泸沽湖边的“女儿国”》《透过西南小村庄看中国脱贫攻坚战》等36场手机端英文视频直播。这些海外社交媒体直播时长不一、特色各异,互动性极强,海外总浏览量超过2200万,赢得欧美和周边国家网友广泛好评。
这一系列直播立足云南,既展示了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中国形象,又呈现了充满民族风情的传统中国风采,更取得多个突破、创下多项纪录:中国媒体首次VR直播、首次在行进中的高铁上直播、首次一站式跨省直播等等。在讲述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中,这一系列直播凸显了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个别直播场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赞,国际传播效果极为显著。
1.首次推特VR直播领跑中国媒体
对很多人来说,2017年1月6日或许只是元旦后一个普通工作日,但对中国国际传播事业来说,一项新纪录诞生了。
当日,云南分社和总社对外部一起合作在新华社推特法人账号顺利完成首场VR(虚拟现实)视频直播《透过禄劝县小村庄看中国脱贫攻坚战》。直播利用“360度VR相机+手机”的方式,沉浸式展现当地的新旧面貌对比,使25万名海外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我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获得广泛关注和点赞。这是新华社首个VR无延时视频直播,也使新华社成为首个实现推特VR视频直播的中国媒体。
在VR视频直播中,观众转动手机或VR头盔即可领略360度全景,画面选择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前所未有。与普通视频直播相比,VR视频直播画面更加开阔,效果更加震撼,浸入感更强,出镜记者与观众的互动更有即视感和现场感。这场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VR直播刚一开始即引起轰动。有40万粉丝的推特官方“潜望镜”电视台在直播开始不久即转发并置顶。观看直播的包括外国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和普通海外网友,他们的点赞、评论如潮水般涌入。“第一次看VR直播,太赞了!”“如此大规模扶贫,只有中国能做到!”有的则纷纷追问:新华社是怎么做到的?不少人还在直播中不断留言打听直播所使用的设备型号等。
2.高铁直播成脸谱平台年度亮点
沪昆高铁昆明至贵阳段元旦前开通,云南进入高铁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正式成形。新华社云南分社和总社对外部多名记者克服高铁内信号极不稳定、车厢空间狭小拥挤等多重困难,以体验式报道尝试在脸谱、推特和优兔三个平台同步直播,首次实现在行进中的高铁上直播和首次一站式跨省直播,正面展现了中国高铁的速度力量、生态意义和高科技应用。“中国速度”“云南印象”再次刷新海外观众观感。
这一系列高铁直播及滚动报道共21条,总时长约数小时,海外总浏览量超过570万次。其中,记者站在列车前的60秒直播在脸谱平台就获得100多万浏览量,被评为脸谱平台2016年“年度亮点”。另一场20分钟直播的浏览量高达150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沙菲・杰米评论说:“真心值得一看!”美国作家奥黛丽・费舍尔留言说:“超级棒!我们美国也需要更好的公共设施。”印度网友桑杰则说:“真希望成为一名云南人。”
3.首次无延时跨年直播收获惊喜
继高铁直播后,直播组日夜兼程,加班加点,在丽江及其周边完成了《在中国浪漫之都与少数民族一起跨年》《(无人机航拍)新年第一缕阳光点亮世界文化遗产地》《带你体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婚礼魅力》《探访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社――泸沽湖边的“女儿国”》《“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数百农民雪山下演绎印象丽江》等多场直播。系列直播海外总浏览量突破500万人次。直播组以创新引领突破,先后实现新华社首次无人机与手机无缝联播、少数民族多样性最突出的直播等多项突破。其中,丽江古城跨年系列直播包揽了新华社元旦当日所有中国新闻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浏览量前五名;相关直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点赞和海外网民好评,给直播组送上了新年第一份惊喜。
直播期间主持人根据评论与海外观众实时互动,充满互动性、贴近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中国风采”“云南名片”让海外网友着迷。海外网友纷纷评论:“好想去中国丽江,举办一个纳西婚礼!”在摩梭人直播中,美国堪萨斯网友格兰达・罗宾逊说:“女儿国居然是真的?!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今年一定要去。”
4.文化领域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展现中国软实力
去年7月底彝族火把节前后,新华社云南分社和总社对外部紧密合作,先后在楚雄、昆明等地完成《带你体验全球最“火”的节日――云南彝族火把节》《石上刺绣、雕刻翡翠、乌铜走银……来来来,一起领略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陶瓷、中式“芭比娃娃”制作、普洱茶道――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意》《黑松露、过桥米线、鲜花宴、汽锅鸡……云南特色美食攻略》等八场脸谱“魅力中国”手机端直播。
这一系列文化领域海外社交媒体直播生动展示了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立体呈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和多元民族文化魅力,海外总浏览量近900万人次。海外受众评论几乎都是积极正面的。如“中国可能拥有最多元的文化,真想去现场看一看”,“哪里可以买到这些中国芭比娃娃,太好看了!”等等。
二、地方源头创新的路径探索
凭借数以亿计的海量用户,脸谱、推特和优兔无疑是海外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并成为欧美民众获取新闻资讯、交换消息的主要来源,也成为新华社在海外宣介中国的新的主要阵地。新华社目前在脸谱、推特和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法人账号总粉丝人数超过2300万,并持续增长,进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成为海外网友了解中国的主渠道。
新闻“社交化”意味着我们除了要及时实现传统报道的升级转型外,还要积极对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趋势,全力打造国际传播的新渠道和新矩阵。对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来说,这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新华社手机端海外社交媒体直播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直接面向海外观众,全程用英文进行无延时手机视频直播,实时与网友互动,在我国当前所有对外宣传形式中独具优势。
2016年以来,新华社云南分社作为总社确定的新媒体源头端试点分社,因时而变,趁势而起,不断探索创新报道形式,在人员组建、设备配置、题材选择、语言表述等方面打破旧有观念,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辟了新渠道、树立了新标杆、探索了新路径。
1.在组织策划上出想法
海外社交媒体报道领域的初步成效,极大鼓舞了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编辑。这一系列海外社交媒体直播给在地方从事对外宣传的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带来不少启示。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完全可以作为地方开展国际传播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从而带动传统报道转型升级。以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引领国际传播创新大致有两种路径选择: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二是自下而上的“底层探索”。而这两个路径都离不开新华社相关编辑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新华社云南分社之所以能创下直播场次居所有分社首位等多个纪录,是因为分社分党组高度重视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试点工作,积极与总社有关编辑部沟通对接,在组织策划海外社交媒体直播上投入了很多精力。或率先示范,亲自用英文出镜;或居中联络协调,联系地方并与总社沟通;或提出创意,组建专门团队及时落实;或充分授权,鼓励记者大胆进行探索创新。没有这种“顶层设计”和“底层探索”,没有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新华社云南分社的海外社交媒体直播是不可能如此出新出彩的。反过来,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又大大提升了楚雄、昆明、丽江等城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实现多方共赢。
2.在内容选择上做文章
新华社在云南进行的一系列海外社交媒体直播特别注意紧扣云南的三大定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确保了直播选题的站位和视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直播团队又认真梳理云南在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脱贫攻坚等方面的独有“名片”,抓住云南跨越式发展任务重、脱贫压力大、少数民族最多、文化最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等特色精心谋划直播选题,以最接地气的内容去具体阐释这三大定位,效果却出奇地好。
在选择云南的直播内容和地点时,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团队强调要“软硬兼施”,既有中国东西向最长高铁开通、脱贫攻坚等“硬”新闻,也有火把节、少数民族婚礼等“软”场景,力争立足云南,多角度向外国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中国形象。海外社交媒体直播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刚开始一分钟之内的内容选择非常重要。一旦画面选择不当,直播就会显得沉闷,缺乏吸引力,从而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往往须选取最能体现中国特色、最抓眼球的内容和出镜地点作为吸引人气的预告片和“开胃菜”。
3.在形式创新上花心思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热点话题一个接一个,外国网友容易“喜新厌旧”。除了突发事件以外,如果只是将传统报道内容简移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海外社交媒体直播也同样如此。这要求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必须摆脱沉闷的“老套路”,费尽心思去想一些“新花样”吸引观众,提高传播价值,才能取得刷屏之效。
刚开始时,新华社在云南进行的海外社交媒体直播仅限于脸谱平台,后来逐步实现脸谱和推特平台同步直播,确保可花最少时间去覆盖尽可能多的观众。未来,海外社交媒体直播还可考虑融合手机、无人机、GoPro、VR相机等不同设备,在出镜方式、展示手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以创新引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4.在话语对接上动脑筋
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全程都用英语进行,须实时与观众互动,而不是自说自话。事实上,与传统电视直播通过演播室不同,海外社交媒体直播通过手机进行且没有任何延时。出镜记者在直播过程中往往身兼“记者、翻译、导游、专家、伙伴、摄像”等多重角色,还要应付各种可能的意外状况,挑战相当大。
由于观众来自全球各个角落,背景不同,对中国的了解也不一样,因此他们会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要求海外社交媒体直播必须在话语对接上动脑筋,在前期准备相关脚本时就要尽可能保持适当弹性和进行知识储备。一些涉及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核心数据要尽量能脱口而出。
出镜记者的话语表述是否贴近观众,关系到海外社交媒w直播能否持续吸引观众。如我们在直播中经常会借用外国观众熟悉的概念、城市进行对比。此外,直播题材可以严肃但记者不能板起脸孔,话题可以厚重但表达不能笨拙,出镜记者可以适度卖萌而不过度轻浮,直播可以轻松交流而不逾越底线。
5.在团队保障上下功夫
虽然理论上一名记者即可单独进行海外社交媒体直播,但对像新华社一样的机构来说,出于自身定位等原因,海外社交媒体直播不可能像个人账号一样随意。新华社每一场海外社交媒体直播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一个执行力很强、分工合理的团队――有人要和地方联系,有人要打磨脚本,有人要操作设备,有人要落实信号保障等等。
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第4篇
可供选择的社交媒体营销渠道非常多,这就给社交媒体营销渠道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对小公司更是如此。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可以高效管理社交媒体营销的诀窍和工具,对大小公司都适用。
制定一个可供管理的社交媒体营销战略
在尝试社交媒体营销并在每个社交媒体上都注册营销账号之前,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评估下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每天可以在社交媒体管理上花多少时间,了解这个可以帮你弄清该优先在哪些社交媒体渠道上进行营销。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管理通常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制定社交媒体营销战略的因素:
设计:你不仅要为注册的社交媒体账号设计一个用户喜欢的页面,还需要和设计师合作优化社交媒体上的图片简介、内容配图等内容。
内容制作:你不仅需要为社交媒体策划和撰写内容,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合作来推广宣传公司的促销信息。
内容参与度监控和与粉丝互动:如果你的品牌已经在网上让用户产生了负面情绪,或是你想通过社交媒体渠道提供客户服务,你就要根据实际需要在这上面合理安排时间。为了保持用户的参与度,公司的社交媒体经理也需要在这些渠道上回复用户评论,回答用户问题。
分析:分析监控包括销售数据分析,粉丝分析、用户参与度分析和用户满意度分析,你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来优化内容战略,并及时调整社交媒体管理策略。
确定目标用户群:如果你的产品主要面向大的企业用户,那么你应该在职业类社交网站上下功夫,如LinkedIn。如果产品主要是面向零散的个人用户,推荐用Google+,因为Google搜索引擎会给自家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内容更高的搜索权重。此外,Facebook也是一个必须要用到的社交媒体营销渠道,正国内必须要用到微博一样。
确定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除了要提高销售数据外,你还想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你想让社交媒体成为另一个客户支持渠道吗?你想通过它来发送更多吸引用户的内容并达到提高转发量的目的吗?或者你想通过它来拓展人脉,与业内知名人士建立联系?只有明确了目的,内容时才会更有针对性,知道该在哪个渠道上什么内容,保证内容的高参与度。如果的内容都一样,用户的参与度就会降低。
现在社交媒体营销战略已经有了,知道该利用哪些社交媒体渠道,该什么样的内容,也知道如果监控社交媒体营销的效果以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就该行动了。幸运的是,现在有很多社交媒体监控工具可以帮助你高效管理社交媒体渠道,同时还能帮助你优化升级营销策略。
使用各个社交媒体渠道自带的免费分析工具
很多时候,每个社交媒体渠道都会内置一些社交媒体分析工具,它们也通常是最高效的跟踪分析数据的工具。例如,利用Facebook Analytics,你在Facebook上一条信息后,它可以监控各种数据,包括每天不同时间段的页面访问量、有多少人在页面上进行了负面评价操作等等。
Pinterest自带的分析工具可以告诉你你的哪些内容最受用户欢迎。Twitter自带分析工具不仅可以分析你和你的客户的热门帖子,还可以分析哪些帖子最令人印象深度、参与度最高等。Google Analytics则可以帮你分析哪些渠道给你的网站带来了流量,帮你提升销量。不管你使用哪个社交媒体网站,都可以利用它自带的免费分析工具,根据分析结果优化的内容和的频次。
使用免费工具管理众多社交媒体渠道
你当然可以使用如Excel这样的工具来记录跟踪的内容,确保你在各个渠道上的内容都是不重复的。然而,现在有一些多渠道社交媒体管理工具,支持一次性显示多个渠道上的内容信息,这样就为你省去了需要来回打开不同网站、点击多个窗口的麻烦和痛苦。这样的工具有很多,例如Hootsuite和Buffer。利用这些多渠道社交媒体管理工具,你可以将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Google+等账号拖到一个易于访问的窗口。Hootsuite除了可以展示每个渠道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展示你和其它品牌的互动情况。
利用团队协作工具将社交媒体营销工作进展和团队共享
社交媒体本身就具有社交属性。你需要将社交媒体营销战略在团队中保持透明度。这样你不仅可以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搜集一些有用的建议,团队成员也会积极参与进来,为社交媒体营销出谋划策。
社交媒体策划范文第5篇
强大的品牌并不一定要介绍自己,至少没必要向这么多人介绍。他们可以使用精心制作的快捷宣传方式来推广自己,并且将营销预算用于其它目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他们的预算还可能用于更深层的营销,因为他们的平均销售成本和平均交易成本通常都会低于那些品牌实力稍弱或不太知名的品牌。他们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客户电子邮件清单和其它方式来提醒消费者继续频繁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强大品牌的重新定位选项。强大的品牌非常享受这一优势,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比较昂贵的费用建立了品牌基础,并且对品牌进行了长期投资。虽然他们采用的是老式的方法,但无论如何,他们成功了。
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价值也同样重要。虽然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社交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但迄今为止,那些最强大的社区创建者都是那些最强的品牌。但是,通过证明他们了解这一渠道和受众需求,小品牌可以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过,对于一个众所周知并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来说,其战略应该与那些新成立的、鲜为人知的品牌所运用的战略有所不同。
所有媒体的底线:更好或更积极的品牌知名度等同于较低的交易成本。这意味着,不太知名的品牌既要在时间上,也要在资金上做更多的投资,这样才能同时在付费和非付费社交媒体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以下提出一些适用于所有品牌的好建议,但对小品牌来说,这些建议更至关重要。
如何投资你的时间
不太知名的品牌应努力创建或策划令观众觉得相关、有价值的、丰富的内容,因为很可能是内容,而不是品牌将用户吸引过来。让内容更频繁地更新,从而让观众一直对内容感兴趣并分享它们。
你的Facebook页面和Twitter介绍需要更多的描述。不要假定打开你页面的用户会知道你是谁。测试不同的语言和图形方式,看看哪种方式效果最好。
提供醒目的创意和图片。仔细选择缩略图片,快速为品牌在社交渠道打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频繁地提供经过深思熟虑的、能鼓励用户参与和共享的社交帖子。尽早在社交媒体建立你的品牌页面,因为关注你的、积极主动的用户能令品牌的影响最大化。
通过社交渠道进行产品教育。虽然较大的品牌可能有自信认为消费者都了解自己的产品,但小品牌也可以利用这一渠道介绍自己的产品和产品线,广泛征求用户的认可,或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产品的价值。
对于任何规模的品牌来说,像抽奖这样的促销机会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式或试验性营销方式,但对于较小的品牌或试验性品牌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鼓励用户去了解他们。基于社交共享的产品折扣是另一种提高知名度的方式。
如何投资你的金钱
更高的广告费用似乎是小品牌逃脱不了的宿命,其中包括更高的每次点击成本,以及达到同样的目标要比较强品牌花费更多的预算等。同样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会对自己熟知的品牌进行回应,相比之下,对自己没听过的品牌进行回应的消费者要少得多。所以小品牌要对预算进行明智的投资,在社交广告中加入所有的定位选项,尽可能避免浪费。
如果你没有品牌资本,那么你可能需要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鼓励消费者的参与。在对哪些品牌进行回应方面,每位观众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要马上就进行一个抽奖活动,并设置丰厚的奖品,而应该先看看哪些地方是需要这种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