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空间范文(精选12篇)

中心空间 第1篇

关键词:遗传算法,空间句法,句法变量,重要性特征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 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在一个大的空间区域中总有一块子区域能够代表该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整体表象。在国内, 传统的确定区域中心的方式是利用地图上标注的区域内政治中心, 比如省会城市是省区域内的中心, 市政府周边也会成被定为该市区域空间的区域中心。而在当今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复杂多变, 不能单一的以政治中心来评定或预测区域中心。而且区域中心分析与预测对很多商家获取更大利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餐饮企业的选址问题也可以归类到空间句法分析中。该文是利用遗传算法的思想结合空间句法中对空间关系的特征的描述设计适应度函数在大区域环境中获取集成度较高的区域中心子空间。

1 空间句法分析描述

空间句法是建筑学领域中关于空间图形分析的相关技术和理论。空间句法理论通过量化的方法描述建筑、群居聚落、大中小城市以及景观等人居环境中的空间结构以期研究空间组织与我们人类所处的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空间句法理论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 (Bill Hillier) 等人发明的。空间句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系统都由两部分组成, 即空间物体和自由空间。空间物体主要是建筑物, 而自由空间是指由空间物体隔开的、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空间可以被认为是由元素组成, 可以进行网络分析, 最终以地图和图形呈现出来。因为空间句法认为空间是按照某种规则自行排列的, 可以分划的, 所以它常被用于大型图书馆, 博物馆, 道路交通, 城市规划等。

提到空间句法理论就不得不谈论“构形”这一概念。所谓的空间句法中的构形是指空间各部分或各元素之间关系组成外形的轮廓。如希列尔所述, 构形的实质是一组相互独立的关系系统, 且其中每一关系都决定于其他所有的关系。构形的存在无关乎物质的形态,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现象。

1.2 构形概念以及定量描述

构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有形的物质形态, 甚至是语言等非物质形态, 当我们将其作为关系系统看待时, 都会发现其构形的存在。

本文所描述的构形是描述空间关系的一些特征值, 正是这些特征值来权衡该子空间是否是区域中心, 构形通过关系图解来描述[2]。

关系图解只能够直观描述组成空间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为更深一步挖掘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含义, 空间句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用来定量描述空间构形的形态变量, 并称之为空间句法变量。该文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四个。借鉴图论的基本思想对节点表示不包含外代表部空间节点的节点集) 四个空间句法变量定义为:

1) 连接值 (Connectivity Value) :将关系图解中与某个节点直接相邻的节点中的总数作为该节点的连接值[2]。连接值高低的内在含义是指该节点所对应的空间在整个空间中的渗透性强弱。定义如式1所示。

其中, 表示关系图解中与v节点直接相邻的空间节点的个数。

2) 控制值 (Control Value) :用来描述系统中各个节点之间互相控制的值。设此系统中每个空间节点的重要性值为1, 即节点自身的权重为1, 则节点A从其直接相邻的节点B处获得的权重值为[1/ (B的连接值) ], 则节点A最终的控制值为与其直接相邻的各节点的连接值的倒数之和具体计算如定义式2所示。

3) 平均深度值 (Mean Depth Value) :用来描述单个空间节点在整个空间中的通达性。该文规定任意两个直接相邻的节点间的“距离 (或称步长) ”为一步, 则从系统中的某个节点A出发到达另一个节点B的“最短路径 (即最少的步数) ”成为节点A到节点B的深度, 深度值为从A到B的步长总数。由此扩展, 系统中节点A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深度的平均值即为节点A的平均深度。定义如式3所示。

其中, 表示节点v到节点w的深度, N为节点总个数。

4) 标准化集成度值 (Standardization Integration Value) :空间句法理论中集成度用来体现系统中某个节点与系统内其他节点关联的紧密程度。集成度分为整体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整体集成度表示系统中某个节点与整个系统内所有节点关联的紧密程度。局部集成度则是表示系统中某节点与其临近几步内的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 局部集成度经常用来做小范围的分析, 通常上述临近几步一般是计算深度为十步或者三步的范围。标准化集成度的定义如式4所示。

其中, 是标准化量, N是节点总数。

2 遗传算法简介

2.1 遗传算法概念

遗传算法 (GA) 是一种基于自然群体遗传演化机制的算法, 它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 采用人工进化的方式对目标空间进行随机化搜索。它将问题域中的可能解看作是群体的个体, 并将个体编码成符号串形式 (即染色体) , 模拟生物进化过程, 对群体反复进行交叉、变异、选择等操作, 根据预定的适应度函数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 依据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则, 不断得到更优的群体, 同时搜索优化群体中的最优个体, 求得满足要求的最优解[4,5,6,7,8]。

GA采用一定的编码技术构造染色体 (个体) , 而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单元, 可以表示为一个二进制位, 一个整数或一个字符等。染色体表示待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能解, 由若干个基因组成, 是GA操作的基本对象。而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了种群, 表示GA的搜索空间。在GA的执行过程中, 每一代有许多不同的种群个体同时存在。根据这些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决定下一代的个体, 适应性强的有更多的机会被选择保留下来。适应性强弱是通过适应度函数f (x) 的值来判别的, 适应度函数f (x) 的构成与目标函数有密切关系, 往往是目标函数的变种。

2.2 遗传算法特征选择

遗传算法特征选择的基本原理是用遗传算法寻找一个最优的二进制编码, 码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特征, 若第i位为“1”, 则表明对应特征被选取, 该特征将出现在分类器中, 为“0”, 则表明对应特征未被选取, 该特征将不出现在分类器中。其基本步骤为:

1) 编码。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法, 二进制码的每一位的值, “0”表示特征未被选中;“1”表示特征被选中。也可采用字符编码, 如’A’代表一个子空间。

2) 初始群体的生成。随机产生N个初始串构成初始种群, 通常种群数确定为50~1000。

3) 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表明个体或解的优劣性。针对特征选取问题,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非常重要, 它主要依据类别的可分性判据以及特征的分类能力。适应度函数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遗传算法的搜索方向和进化结果[10]。

5) 将适应度最大的个体, 即种群中最好的个体无条件地复制到下一代新种群中, 然后对父代种群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算子运算, 从而繁殖出下一代新种群其它n-1个基因串。通常采用转轮法作为选取方法, 适应度大的基因串选择的机会大, 从而被遗传到下一代的机会大, 相反, 适应度小的基因串选择的机会小, 从而被淘汰的机率大。交叉和变异是产生新个体的遗传算子, 交叉率太大, 将使高适应度的基因串结构很快被破坏掉, 太小则使搜索停止不前, 一般取为0.5~0.9。变异率太大, 将使遗传算法变为随机搜索, 太小则不会产生新个体, 一般取为0.01~0.1。

5) 如果达到设定的繁衍代数, 返回最好的基因串, 并将其作为特征选取的依据, 算法结束。否则, 回到 (4) 继续下一代的繁衍。

3 基于遗传算法的空间拓扑区域中心分析

3.1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本文正对空间句法分析的问题, 依据定点空间的特征关系设计的适应度函数是基于平均值方差的比[3,9]。该文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适应度函数, 依据空间句法分析中的几个特征量 (连接值、控制值) 实现过程如下:

Step1:设A和B是测量两个不同类特征的值的集合, n1和n2是相应的样本数。特征A和B的方差和定义为:

Step2:特征重要性

Step3:设样本类别数为C, 对某染色体个体, 所选取的特征为M个, 则按式 (6) 可以得到M个特征对每类的重要性指标, 从而构成特征重要性指标矩阵F, 即将特征值用矩阵描述:

Step4:从特征重要性矩阵F重要性可以计算特征重要性指标平均值FAVG, 即:

Step5:从特征重要性矩阵F统计出大于FAVG的特征重要性指标之和, 即:

Step6:构造适应度函数, 即子区域空间的重要性系数为:

显然, 特征重要性指标平均值越大表明特征所选择的特征分类能力越强, 同时平均值以上的特征重要性指标之和也反映了所选择特征的重要性。因此所构建的适应度函数I反映了所选择特征的分类能力。其中指数n的作用是平衡特征重要性指标平均值FAVG和大于FAVG的特征重要性指标和SF。通常取为2~5本文选取n的值为2。

适应度函数是遗传算法中一个重要指标, 用它来选择种群的个体特征并保证种群的多样性。

3.2 实际问题仿真

本文选取的仿真实例是结合实际场景。空间句法分析具体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具体设计之中。任意一块区域内, 或多或少有他的中心区域。另外, 某些区域因其他要素的介入而晋升为新的中心区域, 这对空间规划有着积极作用[12]。

本文选取的区域空间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依据图1中出现的重要空间做字符编码:如A、B、C、D、E、F等。其次存取空间点的连接值、控制值、权值等。紧接着随机获取初始种群, 经过交叉、变异、迭代计算出最佳结果。得出子空间区域KMSQH组成的区域可以为当前仿真图示中的空间拓扑区域中心。

算法核心实现代码设计如下:

4 总结

本文是围绕“基于遗传算法的空间句法分析”展开, 首先介绍了遗传算法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其次介绍了空间句法分析的关键方式—定量分析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遗传算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适应度函数的设计。该文依据特性分析概念, 经过一系列的计算获得子区域在整个空间区域中的重要性值。可以依据重要性值来评判该子区域是否是区域中心。

遗传算法中对随机性的要求较高, 其中在算法设计的过程中多次需要产生一组不能重复的随机数。算法设计的难点是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程序设计的难点在于种群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上。因为要排除交叉基因块在种群个体中重复个体会加大计算量。此外, 实践表明如果基底空间的个数小于20的时候, 算法能够收敛到一个稳定的较优解。

参考文献

[1]Bafna S.Space syntax: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logic andanalytical technique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3, 35 (1) :17-29.

[2]张愚, 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学报, 2009.

[3]陈果.遗传算法特征选取中的几种适应度函数构造新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1, 30 (1) :125-131.

[4]卓晓军.智能信息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Batty M, Rana S.Reformulating Space Syntax:The Automatic Definition and Generation of Axial Lines and Axial Maps.Working Pa per 58, 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D].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ep.2007

[6]Conroy R D.Spatial navigation i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D].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09.

[7]Dalton N.S, Peponis J, Dalton R, To tame a TIGER one has to know its nature:Extending weighted angular integration analysis to the description of GIS road-centerline data for large scale urban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 sium, London.Jun.2003.

[8]陈国良, 王法, 庄镇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

[9]肖建华.智能模式识别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0]张莉.基于K-均值聚类的无监督的特征选择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3) .

[11]陈国良, 王煦法, 庄镇泉, 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51-81.

中科院空间中心硕士招生简章 第2篇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地处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开展系统性、总体性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科学与技术,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空间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为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立的中国科学院“581”组。第一任主任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空间科学家赵九章先生。1958年至1968年,空间中心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摇篮,与此同时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微波遥感和相关空间技术学科领域。1979年至1986年,空间中心推动了我国天文卫星和资源卫星的立项,以及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设。1992年至,空间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的依托单位。从起,空间中心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科学探测有效载荷的总体单位,为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空间中心提出了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并承担了科学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和科学运行工作。空间中心牵头开展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和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战略研究工作。牵头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立项,空间中心作为先导专项的总体机构,承担了5颗空间科学卫星的工程总体工作、未来科学卫星的背景型号及预先研究项目的管理和部分型号的研制工作,同时是5颗科学卫星地面支撑系统的承担单位。至,空间中心将具备全面的空间科学任务总体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以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著名的空间研究机构。

空间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

空间中心目前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包括: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核高基、高分和北斗导航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风云、海洋系列以及多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牵头国家空间科技领域规划战略研究,牵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以及多项863、973重大课题。

空间中心是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后首批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在太阳、行星及地球空间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连锁变化过程,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效应预测及相关研究,航天器综合电子设备、空间系统的仿真与综合性信息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空间中心现有空间物理学、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培养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空间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研究生导师百余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人、通讯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1人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国际与日共存计划(ILWS)执行主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863计划领域顾问1人,专家组长1人,领域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青年千人2人,百人计划7人,通过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已培养超过1000名研究生,现在读研究生300多人。

中心空间 第3篇

Kevin Willer (CEO of the CEC): So 1871 is a 50,000 square foot start-up center for digital start-ups, building their businesses from two to maybe ten people. We opened on May 2nd of 2012.

So this whole space in here is all shared coworking space. It’s all open seating…

Reporter: So this is really like a café situation. This isn’t assigned seating that people have here. Everyone just comes in and sits in a different spot…Kevin: Exactly.

Reporter: …all the time?

Kevin: Yeah.

Reporter: And so these people who come in to the shared section, do they pay dues or anything to be able to come in here?

Kevin: So everybody goes month-to-month, which was so important to the start-ups, as you’ve seen in other coworking spaces, was the flexibility to be able to leave

whenever they need to.

Reporter: Right.

Kevin: The shared membership is $250 a person a month. The higher-end reserve membership is 400 a person a month, and that’s all-in. We don’t 2)nickeland-dime the start-ups. They really just pay once each month and then that’s it. And then we’re open 24/7, so, you know, they can be in h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hey can be here whenever. In fact we have a nights and weekends package too for people who have day jobs.

And then we move into what is called our 3)auditorium, but it’s actually a dual-use space. Instead, during the day, this is shared coworking, so moveable desks are set up each day, and then, at about 4:30 every day, we fold them up, move them into a storage room back here, and we can bring out up to 250 seats, and so it’s an auditorium by the evenings for tech talks, or, you know, 4)panel discussions, meet-ups, 5)hacka-thons. We kind of are trying to make it the hub and kind of platform for, you know, announcements about what’s goin’ on in the start-up community in Chicago.

记者:我现在在芝加哥商品市场大楼的12层,我们进到里面了,这里就是1871。

凯文·威勒(芝加哥企业服务中心首席执行官):1871有五万平方英尺,是专为科技初创公司服务的创业中心,支持有二到十人的小团队在这里创业,我们是2012年5月2号开业的。

这里整个空间就是大家共享的联合办公场所,你可以坐在任何地方办公……

记者:就像是在咖啡馆,不固定位置,每

个人进来想坐哪就坐哪……

凯文:没错。

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这样?

凯文:是的。

记者:那么坐在这里工作的人,他们需要支付费用或是别的什么才能进来使用这个办公空间吗?

凯文:所有人都是按月缴费,这对于初创者来说比较有利。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联合办公空间都有这种弹性制度,就是创业者

可以在任何时候离开。

记者:对的。

凯文:联合办公区的会员每人每月的租金为250美元,更高级的预留位的会员每人每月为400美元,不再收取其他费用。我们不会因为小钱为难创业者。就按这个费用一月一结,再无其他。这里是24小时全天候开放,所以你知道的,这样人们想大半夜的,或是随便什么时候来工作都行。实际上,我们还为白天有工作的人们设置了夜晚加周末的租赁套餐。

现在来到的地方是我们的礼堂,这里其实是一个两用的空间。白天,这里是联合办公空间,可移动的桌椅会放置好,到了每天下午4点半的时候,我们会将所有的桌椅收起来,放进这后面的储藏室,再摆上最多250把椅子,这就成了一个礼堂,晚上会在这举行各种科技讲座,你知道的,或者是专题讨论、线下聚会、黑客马拉松之类的。我们想把这里办成一个中心或是某种平台,你知道的,用于发布芝加哥初创企业群体的各种消息。

对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的思考 第4篇

1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目标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 空间管制应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在对城镇建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的同时, 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也实施有效管制。其目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合理使用各种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空间化, 实现效率与公平, 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关注

1) 规划技术人员的问题。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规划技术人员被地方政府要求千方百计加大人口规模, 这主要根源在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地对应”的技术要求。实际上, 每一届地方政府更关心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模。所以尽管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已经严重不足, 但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却未能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而是建设用地过度扩张, 土地低效利用。

2) 规划实施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在政府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以前在区域内城市和乡村一直采用的是不同的管理制度, 城市总体规划以前多是在主要城区进行管制, 缺乏对区域全盘考虑, 造成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管制, 使乡村资源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3) 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三类空间规划存在日益突出的不协调问题。建设部门主管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 发改委部门主管区域规划, 国土部门主管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大部门都在追求自成体系的发展, 规划集中解决区域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一致, 因而在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导致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空间管理无序、区域管理失控。因此, 需要统一的部门进行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3目前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的问题

1) “空间管制”的概念理解多样。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规划中, 由于大多数编制规划的人员不能够完全理解“空间管制”的概念, 对规划管理缺少经验, 形成空间管制确定的层次、范围和措施自主性较强, 缺乏统一标准, 造成从上到下的“纵向条条分割”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横向块块分割”的局面, 使空间管制内容流于形式。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本是面向操作管理层面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有的按照编制办法的流程先划定“四区”后进行土地利用布局规划, 也有先有土地利用布局后确定“四区”, “四区”图成为被土地布局指导的形式操作。

2) “四区”的界定理解多样。

关于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界定, 不同情况下出现不同理解, 在概念的把握上十分主观, 并没有量化到可操作的层面。如对限建区如何界定的问题上, 可以理解为限制建设, 但是确切的说什么样的行为属于限制建设, 是对某种类型行为限制建设, 还是对整个用地的建设量进行控制, 这个控制量怎样确定, 如何限制建设活动, 具体如何操作, 都没有明确的办法, 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出台。

3) 不同空间管治交叉。

各类不同层次、内容的空间管治规划既各自独立, 又互相交织, 矛盾较多;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上行下效, 内容缺乏针对性。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是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 而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除保护耕地外, 还要兼顾很多利益主体, 如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这也极易造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执行机构无所适从的局面。

4) 实践时间短。

我国实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时间较短, 对中心城区进行空间管制意义不明确, 管制分区内容及规则都不够完善, 制定的原则性管制分区过于笼统, 指导性不强, 为规划的实施管理增加了难度。

5) 法律地位需加强。

空间管制既然是通过法律、政令等手段实施对客体或区域行为的规范与限制, 其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使其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 真正起到空间管制的作用。因此, 空间管制分区要适应空间管制的需要, 以实现区域目标为原则, 进行分类管理和调控, 强化政府的调控手段, 鼓励土地利用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方向转移,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4对各分区规定的主导用途、非主导用途和零星用地允许用途的建议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中心城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对各区又分为两类, 各类实施不同开发建设管制内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不同土地用途也实行不同的管制原则, 要综合考虑土地用途与“四区”的对应关系, 在此以图表形式对土地主导用途、非主导用途和零星用地允许用途加以说明, 以更好的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如表1所示。

5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类型的建议

1) 禁建区。

禁建区是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 应是最先明确, 且不能随意变动。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地区、国家风景文化区等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总结起来禁建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河流水域控制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大型生态公园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等。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和生态建设的首选地, 区内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

2) 限建区。

限建区是需要控制开发的区域, 应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指标。一般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经济林、缓冲绿带、区域性交通廊道控制用地及一般农业生产用地等。限建区的开发建设行为应按照相关保护要求, 提出具体建设标准, 实施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

3) 适建区。

适建区是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区域, 包括坡度平缓的地区、各城镇建设区、乡村居民点及文物古迹的环境协调区。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 但建设行为需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与强度, 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4) 已建区。

已建区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工矿建设用地。划定城市建成区是为了反映一定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形态和实际使用情况, 为分析研究用地现状, 合理利用建成区用地和筹划城市建设发展用地提供基础, 可使城市建设用地的统计有统一的途径, 以便在城市之间进行比较, 并为制定城市规划的用地指标提供依据。

“四区”中最重要的是禁建区和限建区, 它们主要以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禁建区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确定的, 应最先明确[2], 且不能随意变动;限建区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是对城市保留、保护地块的必要控制, 这也是目前城市发展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制定限建区的规划, 对将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都要起到规范性作用。在限制和适宜建设区, 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指标。

参考文献

[1]建规[1995]333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S].

中心空间 第5篇

密山市富源中心学校要求全体师生进入云平台加入云空间富源中心学校张乘龙

3月31日早会,富源中心学校校长赵惠刚同志,向全体教师进一步强调进入云平台加入云空间的重大意义。他说:“网络资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快捷,效率大增,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行动起来,进入云平台,加入云空间,在三通二平台中大有作为。”随后全体教师开始创建自己的云空间,班主任教师创建本班的云平台,云空间,老师们用手机为孩子们拍照。为尽早把云平台,云空间建立起来,学校微机室全天候开放,由精通微机的翟瑞明校长,刘和辰主席,和信息教师罗帅亲临指导。

(请拍几张照片,并加以说明就OK)

邻里中心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 第6篇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塑造功能。首先,公共空间为公共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离开了公共生活,个人就不可能拥有理性和伦理。社区公共空间为组织公共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自治和社区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讲,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组织,如果缺少基本的物质空间,社区组织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次,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公共空间既是展现居住环境的“橱窗”,也是丰富社区生活的“舞台”。在城市各类公共空间中,社区公共空间最为贴近居民,不仅为公共生活提供了空间条件,对于促进居民参与和培养公共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与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相比,北京市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相对薄弱。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中,开发商占据主导地位;在社区各类设施管理中,物业公司又处于支配地位。由于受商业利益诱导,居住区普遍存在公益性服务空间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空间也存在分散布局的问题。建设人文社区、宜居社区,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居民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引入新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模式。

一、社区公共空间“千人指标”规划管理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对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北京市强化了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指标管理力度,新建居住区公共空间供给仍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社区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引发的投诉、冲突数量仍较多。

(一)“千人指标”规划管理制度

为保证居住公共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社区公共空间和居住生活环境,北京市对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实行指标化管理,即根据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化,以每千居民为单位来计算居住区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控制标准。

1980年,国家建委发布《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提出对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设施实行定额指标管理。198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要求集中开发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必须配套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并提出具体定额指标。1993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各类公共设施用地千人控制指标做出明确规定。1994年,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市于2002年、2006年对旧的指标进行了修订。

目前,北京市执行的居住公共设施配建“千人指标”是2006年修订的“2006指标”。该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旧城危旧房改造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殊地区的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行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标准。“2006指标”规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市政公用等八类,分别制定配置标准。

在居住区各类公共设施的具体布局上,“2006指标”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规划部门负责审核各类公务设施规划的具体指标,而具体布局由开发商和设计师决定。在实际运作中,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开发商在空间布局上往往优先安排盈利性的商业服务设施,而对公益性服务设施采取见缝插针式布局安排。其结果是,北京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尤其是公益性服务设施)普遍采取分散式布局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受居民楼、道路、绿地的分隔,形成若干个分散点。

(二)现行规划管理制度的问题

我们选择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慧里小区,海淀区曙光街道时雨园小区,昌平区东小口镇、回龙观镇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方式获得问题信息。根据调研结果,社区公共设施规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千人指标”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先后两次修订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千人指标”。这种指标化管理便于确定各类设施的面积和分级配套,不足之处是按人口定量、弹性较小,不能适应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千人指标”规划管理过于刚性,一经设定就无法修改,也不预留土地用于居住区未来发展。在这一制度下,不仅老旧小区存在公共设施配套落后问题,新建小区投入使用后,也存在原来的设计规划不难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

第二,新建居住区的商业设施配套存在超大型化趋向。为谋求更高的利润回报,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偏好于配建大型商业服务设施,而对社区性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北京曙光街道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开发商把超大型居住区需要配套的商业设施部分集中在一起,建设了号称亚洲最大的单体购物中心,其规划目标是覆盖10公里范围内的消费群体,辐射整个北京地区。在建设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同时,开发商却缩减了各个居住小区的便民利民设施配置。由于社区商业设施配套面积不足,一些居住小区的生鲜菜场存在价格偏高问题。

第三,各类服务设施分散布局降低了综合利用水平。在现行“千人指标”规划管理模式下,规划管理部门只管各类公共设施的指标总量,而具体布局由开发商和设计师确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发商优先安排商业设施,采取沿交通干道或人行道两侧展开,公益服务设施的布局相对偏远。这种分散布局模式致使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各自为政,不利于综合规划和统筹利用。

第四,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供需缺口较大。在新建居住区,与商业设施供给相比,社区自主支配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常存在供给不足问题。一些居委会普遍反映办公用房面积不达标,社区服务和居民活动场地紧缺。一位居委会主任在座谈时提出,“现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我们组织唱歌、跳舞、锻炼、艺术、文化、娱乐活动,最大困难是找不到场所。在小区露天搞活动容易扰民,而经营性场所收费太高,社区组织付不起。”回龙观镇城管科一位干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因为社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移交不到位。“很多公共场地、公共设施和活动用房,在规划的时候有,区建委验收的时候有,交付使用的时候就没有了”。

二、邻里中心: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新理念

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一词脱胎于邻里单位,顾名思义,是指邻里单位中的公共中心,包括超市、零售店、餐饮、医疗、图书馆、娱乐、健身场所等开放性空间。作为社区公共空间,邻里中心这个概念最早由新加坡引入居住区发展规划。邻里中心定位为综合性社区服务,它对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采取集中布局,形成一个社区的大会所,不仅能够节省建设投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就近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不断提升,人们往往需要一种既能满足各种需求、又能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办公为一体的邻里中心应运而生。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是城市公众服务中心等级结构中最低级的中心,也可理解为社区层次的集中配套型公共空间,主要功能包括商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着眼于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邻里中心提供的服务立足于本地居民需求,提供最常用的商业和公益服务。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00多万人,其中86%的人口居住在住房与发展局(新加坡负责公共住屋规划建设的法定机构)开发的政府组屋内,14%的高收入阶层居住在开发商建造的商业住宅中。新加坡实行全域规划制度,形成区域中心—新镇中心—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中心四个服务等级,分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1)区域中心。新加坡把全国划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区域中心,设有大型商业、图书馆、公园、公交转换站、诊疗所等服务设施,并预留公共机构用地、地铁站用地、道路用地。5个区域中心均衡地分布于全岛,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区的交通和活动压力。(2)新镇中心。目前新加坡已建成27个新镇,每个新镇都有镇中心,新镇的配套公共设施主要有:学校、办公、商店、餐饮、娱乐、邮政、诊疗所、图书馆、民众联络所、安老院、游泳中心、室外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宗教设施、新镇公园、公交转换站等。(3)邻里中心。邻里中心一般以3000-9000户为单位进行设置。一般建有一栋建筑面积在5000-10000平方米之间的综合楼,由住房与发展局建设后租售给商户。邻里中心将商业和公益项目有机结合,以12项必备功能(超市、银行、邮政、餐饮、洗衣房、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维修、文体中心、生鲜菜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中介服务、礼品鲜花店、书店、彩扩店、饰品店等功能为补充。(4)邻里组团中心。一个邻里中心一般包含6-7个邻里组团;一个邻里组团一般由4-8栋组屋组成,约500-1000个住户,邻里组团中心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

新加坡和中国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邻里中心的规划思路。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建成湖东、玲珑、翰林、新城、贵都、师惠、沁苑7座邻里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实行规划在先,有序发展,即先把整体框架规划好,然后再建设邻里大厦。邻里中心实行商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有机结合,不仅提供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还提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设施。邻里中心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

邻里中心摒弃了沿街为市的分散型社区商业形态,不同于开发商自行规划或者居民自发形成的零散商铺,也不同于区域性的购物中心。邻里中心立足于社区,依赖于所在社区获得自我发展能力。邻里中心实行商业服务、公益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既可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也有利于形成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

三、邻里中心模式的优势分析

邻里中心模式通过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布局,形成了一种集多元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设施分散布局模式相比较,邻里中心模式的优势在于:

第一,统筹安排公益性设施和商业设施,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希望获取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社区服务。邻里中心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布局,引入超市、银行、邮政、餐饮、洗衣房、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生鲜菜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本服务,可以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使居民不仅能够就近享受各种服务,还能增进社会交往和交流。

第二,集中布局形态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避免建筑拥挤,改善人居环境。邻里中心从宏观选点到微观布局都体现了节约用地的精神。通过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将各类公共设施集中到邻里中心,可根据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噪音扰民问题。目前,北京市居住区大多设置围墙实行封闭式管理,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临街布局,一个组团设置2-3个出入口,这种布局增加了住宅楼到公共设施的通勤距离。邻里中心的布局安排选择敞开方式,住宅区和邻里中心都不设围墙,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

第三,邻里中心转变社区商业沿街布局模式,有利于减少交通拥堵问题。邻里中心集商业服务、公益服务和公共服务于一身,在居住区内采取集中布局,使交通干道两侧不再有路边商店,保证了城市交通的快速和流畅,有利于化解沿街商店停车难和消防隐患多等问题。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规划和建设邻里中心,减少了路边小店,扭转了社区商业服务“小而散”的问题。

第四,邻里中心模式有利于打破开发商主导社区服务布局格局。基于公共活动中心集中布局理念,通过规划和建设邻里中心,可以打破开发商主导居住区建设规划格局。邻里中心模式为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介入居住区发展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可更好地保障政府掌握社区发展的规划权。邻里中心集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可通过一定的公有产权安排,形成政府补贴公益服务模式。

第五,邻里中心模式有利于培育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新加坡城市人口高度集聚,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和建设邻里中心。邻里中心以服务于居民日常活动为主,明显区别于CBD的功能定位。通过规划和设置邻里中心,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中心,有利于培育居民的归属感,积累社会资本,增进社会和谐。

四、对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建议

新加坡社区治理的实践表明,邻里中心模式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一种成功探索。借鉴新加坡经验,北京市居住区建设可引入邻里中心理念,改进社区公共空间供给。对于新建改建居住区来讲,可直接规划、建设综合性社区中心;已建成居住小区推进社区发展,可在分散布局的基础上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形态。

引入邻里中心理念、推进邻里中心建设,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制定邻里中心规划设计指标。邻里中心是政府调控下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模式,集商业服务和公益服务于一体。为强化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必要制定邻里中心规划指南,明确规定邻里中心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明确规定公益性设施的配套标准和具体指标。

第二,坚持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并重,保障公益服务设施供给。邻里中心建设既可由开发商配套建设,也可通过招投标途径确定投资者。邻里中心建成以后,公益服务设施和建筑空间无偿移交给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法定机构。商业服务设施则由投资者所有,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经营者。

第三,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预留邻里中心建设用地。邻里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要求,分期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实际困难。新加坡住房和发展局进行组屋建设的基本做法是,先建住宅,预留邻里中心用地。在居民入住达到相当规模以后,再建设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建设也会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为增设公共服务项目或增加服务网点创造条件。

第四,适应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化,满足家庭延伸服务需求。邻里中心以满足家庭延伸需求为功能定位,着眼于更便捷地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失却了这一点,邻里中心就失去了生命力。为此,邻里中心的公共设施群要紧紧围绕就近满足居民各类服务需求,及时调整公共空间用途和服务业态。

论体验式商业中心的空间营造 第7篇

开发商在商业原有购物功能的基础上引进餐饮、剧院、酒吧等业态, 并将娱乐、餐饮和零售商铺设施整合在一起, 创造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休闲目的地, 打造一种以休闲娱乐为主、购物为辅的商业模式。它强调从生活与情境出发, 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 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改变其消费行为, 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这就是体验式商业。

建筑与空间从来都是不分开的。自从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塞维 (Bruno Zevi) 提出“空间乃建筑的本质”[1], 空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建筑理论家的研究焦点和建筑师的思维对象。如今的商业建筑空间普遍存在着空间秩序破碎、零乱;空间层次离散甚至缺失等问题, 这样既不利于人们形成对建筑的整体意向, 又不利于在心理上形成连续性体验。商业空间需要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织, 并在大小、形状、开合等空间属性上进行变化和对比, 在造型和尺度上进行仔细推敲, 才能产生秩序感和序列感, 并随着人的移动在时空中带来一定的心理体验。一个令人难忘的商业中心, 必然具有独特的、感人的空间序列和空间体验。而且序列感的营造还与环境的尺度、色调、气氛、自然景观等细节密切相关。以下从街道界面设计、建筑体量及视觉设计对心理的影响等方面, 就体验式商业空间的营造进行探讨。

1 街道界面设计

街道界面即街道空间与建筑实体的交界面, 也就是界定空间的面, 是城市空间环境和质量的直接体现。实体与空间是一个面的互逆关系, 空间是“虚空”, 具有间接感知性;界面是“实在”, 具有直接感知性。对“虚空”的体验直接来源于对于“实在”的感知。因此, 界面的特征直接影响了城市空间以及建筑形态的表现, 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在其中的体验。

界面可以通过线性要素和面要素来界定。线要素如一根柱子、一尊雕塑等, 独立的线要素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注目性。它不能明确地限定空间, 却能成为空间的主角, 给人一个模糊的空间界限标志, 起到吸引视线的作用 (如图1所示) 。线要素也是形成“灰空间”的主要手段, 起到空间渗透与流动、引导人流的作用。骑楼的设计手法在商业建筑中很受青睐, 它就是通过线要素来体现的, 为顾客由室外空间进入到室内空间起到了自然的过渡。面要素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凹凸面, 纵横面给人以延伸感和方向感, 倾斜面因其不寻常的视觉角度, 给人以不安定感和神秘感。其次, 不管是通过线要素还是面要素, 界面的造型都要从序列的概念出发进行整体设计, 做到协调统一。空间序列是一种时空的连续, 是一种秩序, 一种逻辑。如纵向上要富有节奏的变化, 利用连续与间隔的关系、凹凸的控制、立面要素的相似与对比以及兴奋点的设置产生节奏感和趣味性。或者利用过街天桥以及招牌的进退等, 对街道空间进行水平划分, 以产生节奏感 (如图2所示) 。但是, 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过于呆板, 也不能形式各异、五花八门。好的序列会加深商业街区的情节魅力, 帮助人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来理解情节。

街道界面可进一步分为硬界面和软界面。硬界面是指街道空间构成中的表层结构物质化的要素的总和, 如建筑的立面符号、檐口、入口、雨棚、标志物、街具等。软界面主要是指以绿化、水景等建筑景观作为界定街道空间的要素。在商业步行街中, 绿化对于步行街的生态情节创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绿化不仅能够创造步行街的新景观, 而且还可以为步行者提供遮阴纳凉的场所, 同时又可以净化空气, 降低城市噪声。因此, 绿化作为软质景观引入商业步行街, 并结合建筑立面进行美化设计, 不仅能够提高绿化率, 美化步行街, 而且能软化街道界面, 增加趣味性, 拉近街道上的行人与店铺之间的距离感, 避免了行人直接面对建筑立面时产生的冰冷的感觉。

2 建筑体量

由单体建筑向群体化方向发展, 是体验式商业建筑的一大特点和趋势。因为体验式商业场所是以出售体验、服务等非物质商品的销售方式, 以非目的性的购物行为衍伸为逛街、休憩、交往的活动场所。“多层次、多需求、高起点”的消费模式的形成, 为大型商业综合体开辟了发展前景, 用个体去表现商业建筑已显得没有出路。成功的体验式商业一般是以群体集聚的形式存在的, 不管是空间或场景, 室内或室外, 与理想的欧洲小镇非常相似。拥有精致但活跃的街道、生机勃勃的广场, 其大小、围合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 都是体验式商业中心所追求的状态 (如图3所示) 。

因此, 结合商业建筑追求“集聚效果”的特点, 出现了用建筑群体表现商业大空间的新动向, 各种大型商业广场甚至与城市中心环境相融合, 成为城市中心新的亮点。而建筑群体的体量又将如何把握呢?

建筑体量是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 包括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一般从建筑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和建筑形体等3个方面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建筑体量是其内部空间构成的外部表象, 是空间构成的结果[2]。

建筑的体量大小对于商业空间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大小的空间, 被体量大的建筑围合或被小体量的建筑围合, 给人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另一方面, 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 其体量大小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对建筑体量的控制应重点考虑地块周边环境。体验式商业旨在营造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 尤其是对商业街区而言, 其商业业态和顾客的消费习惯, 决定了它一般避免3层以上的商业空间, 因此, 小体量的建筑形体是目前体验式商业中心发展的方向[3]。

以杭州西子湖畔的湖滨国际名品街为例, 项目紧邻西湖公园, 这对湖滨名品街的设计既是最独特的资源, 也是最严峻的考验。在享受湖滨优势景观资源的同时, 其建筑形态和体量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湖滨的资源, 而又不破坏湖滨的景致, 同时又要保证名品街的商业利益成为一大难题。因为项目处在特殊的地块环境, 决定了它不适合大体量的建筑。于是设计者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 将其“化解”为若干个小体量的建筑, 使之与周边传统建筑体量相协调。挖掘湖滨自然景观、传统商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并在方案设计中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要素, 注重空间效果和高品质滨水环境的营造, 用传统的小体量建筑群体营造了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将商贸旅游开发、保护与城市品位、环境建设相统一, 融“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 打造了杭州具有国际化的商贸旅游胜地, 成为杭州的时尚地标。

在名品街小体量的建筑群中, 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隐现于砖墙之间 (见图4) , 若不经意地望去, 往往还会给人一种存在了几百年的老建筑的错觉。这样的体量小、外形简洁、复古的低层建筑群, 将浓厚的西湖地域文化特质巧妙地融合, 使城市文脉与建筑肌理和谐统一。

3 视觉设计

3.1 色彩

色彩是表现建筑物的重要元素, 也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如果色彩协调优美, 符合人的心理感受, 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 引起视觉的兴奋, 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4]。

如今, 色彩消费时代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色彩设计在体验式商业中与建筑形态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使商业建筑的外观获得更好的形象效果。甚至可以这样讲, 与建筑形态相比, 色彩在视觉环境中具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更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由于受到眼睛感受色彩的色差, 使建筑物产生距离感, 暖色调产生近距离感, 有前进性和扩张性, 并给人以明快、活泼、愉悦的感觉;而冷色调产生远距离感, 有后退性和收缩性, 往往给人以沉静感。体验式商业建筑的色彩设计中往往采用暖色调、对比强烈并富于调和感的色彩, 利用色彩的明快感觉刺激游客的兴奋感并产生愉悦感,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更容易拉近建筑与顾客的距离, 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氛围感受。

其次, 要尊重城市色彩, 并与之相协调。一个建筑物外表面色彩的设计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它是否能与传统及周围的建筑物之间的色彩协调起来。不同城市的商业建筑的色彩构成还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可以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城市的商业建筑的形象中得到印证[5]。

成功的色彩设计能增加造型的空间效果。它对空间加以划分, 增加了空间造型的主次关系, 建立有组织、有层次的空间感受, 也为零售商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给顾客带来强烈的视觉美感, 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提升了项目的品味。不仅有助于强化主题, 打造项目的独特性, 丰富游客的体验, 鼓励顾客消费, 而且增加了项目对顾客的总体吸引力, 为提高项目的重游率创造了条件。

3.2 灯光

体验式商业中的灯光是重要的设计元素, 它既服务于顾客, 也为项目创造形象标识[6]。灯光明亮度反映的是各个部分的重要程度, 最亮的部分即是项目的焦点所在。灯光最亮的部分往往位于入口处、中央循环区、喷泉、重要的景观元素以及重要的建筑元素 (如开放式的外围边界) 。项目的总体灯光亮度一般要低于那些能够界定开放式空间边界的建筑物表面的灯光亮度。创造性的灯光效果能展示项目的形象, 为项目增添优雅而又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如图5所示) , 它能营造一个迷人的环境, 增强项目的吸引力, 吸引顾客购物并进行晚间娱乐活动;也能为活动场所营造独特的氛围和空间感受, 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标识, 引导顾客的活动路线。

4 结语

体验式商业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它时刻面临着环境的变化并与之

协调、交流, 从而得以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把握住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 坚持系统、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设计, 创造出与市场相适应的商业空间, 才能使之朝着开放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摘要:探讨了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 以塑造体验式商业空间的方法为建筑外部空间的逻辑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代替了传统的从平面入手进行空间研究的方法。体验式商业强调顾客的情感体验, 其空间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顾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为依据, 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到微观的建筑细部均加以分析, 研究城市与建筑、建筑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尺度。

关键词:体验式商业中心,街道界面设计,建筑体量,视觉设计

参考文献

[1]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编.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2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3]薛菊.商业建筑色彩设计浅析[J].安徽建筑, 2007, 14 (4) :7-8.

[4]杨岩.论空间的叙事性设计[J].文艺百家, 2007, (8) :90-92.

[5]志水英树.建筑外部空间[M].张丽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山地体育中心空间环境的塑造 第8篇

重庆乃是多山的城市,早有“三分丘陵七分山,真正平地三厘三”之说法,城市道路穿梭于众多群山之中,建筑依山傍水,顺应地势层层叠叠,因而也由此称其为“山城”,典型的山水特色给重庆带来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而其独特的山地地形环境也给体育中心的设计和创新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与地形、城市空间环境协调共生。

重庆市经开区体育中心是经开区政府重点建设的以全民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公共体育设施,该中心位于北部新区礼嘉组团中心片区,西临渝合高速公路,南临金渝大道,由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沿街商业带以及配套体育健身场所组成,总建筑面积为52 701.5 m2。

1 规划难点

重庆市经开区体育中心建设用地形状不规则,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周边道路标高较低,基地内外高差最大为50 m,这给体育中心这些相对体型比较完整的建筑的规划布局带来了困难,协调好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成为规划设计的首步。考虑到体育建筑所特有的大量人流疏散的特点,要求在体育中心规划时必须考虑人流、车流的有效、快速疏散,同时,注意解决用于人流集散的广场位置,使其与体育场、馆紧密相连接以满足疏散及场所的需求。从整个体育中心建筑体量分析入手,很自然地会将体育场作为整个规划的重心,所以协调基地总体规划的重心与城市规划、山地地形适应性利用的关系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2 立意构思

建筑创作中,立意是灵魂,是设计方案成败的关键。在重庆市经开区体育中心规划方案的构思之初,立意就是着力于把握建筑的整体,结合山地地形以及城市环境,把体育中心的功能空间造型与各种技术问题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权衡、取舍、综合。整个体育中心创作的立足点是建立在“绿色奥运、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基础之上。它也是立意的指导思想,依据上述指导思想,确立的创作出发点有4点:1)充分考虑基地与总体区位、城市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2)规划力求体现山地特色;3)规划提倡可持续发展;4)规划尽量做到布局紧凑、用地合理,切实尊重地形,减少土石方量,降低成本。

该项目的主要规划构思就是更好地利用特定的山地地形环境条件赋以特征鲜明的建筑形式。因而设计从特定的环境——地形高处入手,汲取重庆特有的山地建筑的地形处理方式,有效地解决车流、人流及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环境

该项目基地地势东高西低,红线范围东西长约830 m,南北长约549 m,基地东、北、南侧标高均高于道路路面标高,最高高出5 m,西侧低于道路标高约10 m,场地与道路高差随道路由东向西逐步增大。根据地形、地貌特点,依据标高将用地划分为体育场馆片、城市广场片及辅助设施片三个片区,考虑到减少土石方量,因地制宜地解决建筑与基地高差过大的矛盾。1)将中心广场取在便于联系各场馆的标高上;2)强化山地建筑的空间特色,合理布局三个主体建筑,使整个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与协调性;3)突出建筑个性,建筑的形体基本依从圆形、圆弧和曲面,使其浑然一体;在蓝天下,速度和动感并存,犹如浮云飘逸在幽幽山间。经开区体育中心不仅给周围环境及附近居民的城市活动带来影响,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出别样的景致。

4 布局

4.1 总平面组织结构布局

总平面以“一点带三轴”的组织结构布局,即从基地北面和南面共同引入步行交通至体育馆和体育场;并且根据地形西北面比较狭长特点引伸出游泳馆、户外运动场地;东面由步行绿化道路联系至体育场东侧观众看台,此三轴之间的有机组织保证了体育中心自然景观的渗透及各功能区的便捷联系(见图1)。

4.2 总平面道路交通布局

体育建筑最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多股人流的有效集散,因而依据城市道路的要求,采取交通分流的措施,即将人流、车流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流。在具体作法上,有如下考虑:

1)场地剖面图(见图2),是根据建筑和基地高差的关系,设置中心广场在较为合适的标高上,以它作为纽带联系三个主场馆,与城市道路以步行系统的方式相接,使之成为环行交通体系;此外,建筑的设计也遵循与场地的结合:体育场结合地势进行疏散,东侧观众看台与地形高处相接,为减少土石方量,设计中将东面步行广场作为体育场的疏散平台,即在进行比赛活动时,东侧的观众通过疏散口直接到达东侧广场,看台犹如拔地而生,和谐统一。体育馆由于所处的地势北高南低,设计考虑交通分层解决,即观众由中心广场直接进入看台平面,而运动员及裁判等从低处的标高层进入,功能空间合理布局,巧用地形特点解决不同人流的分散,将建筑嵌入场地环境中,在设计上充分体现山地建筑所特有的分层交通解决方式,再现体育中心所处的山地特色。

2)与道路相接处设置两个入口广场,地处基地标高较低处,以缓坡的方式联系体育中心广场。入口广场的设计上既丰富了外部空间环境,又提供给周围区域小城市广场,灵活巧妙地解决了基地与城市道路高差较大的矛盾。

3)在处理建筑群体时注意了各场馆的体量和规模在形态上的差异,并使其保持量的对比和质的统一。

除此之外,从功能上讲,体育中心不仅仅举行大型体育竞技比赛,还兼有举行文艺演出和集会的功能,即赛时是比赛场地,平时是进行活动和休憩的场所。

5结语

特定的地形环境和特定的功能,既为方案构思立意提供依据,同时又表现为严格的限制。规划总体设计中,利用体育建筑体形的特点来赋予其特殊的布局方式,巧妙地将建筑较大体量的建筑溶入到山地地形环境中,进行合理的交通与环境组织,并与山地特殊的高低起伏的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常说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由于我国33%的土地面积为山地,那么对具有山地特色的体育中心在地形适应性、整体性、协调性方面的空间环境塑造需进行更多的发展及探索。

摘要:以重庆市经开区体育中心规划为例,对具有山地特色的体育中心空间环境的塑造及其形态特征、空间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进行了探索,以使建筑的布局、规划与山地环境相融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体育中心,山地特色,环境塑造,整体性,协调性

参考文献

盛泽会展中心的空间网架支座设计 第9篇

1. 结构体系

1.1 主体结构

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距为11.4m×11.4m,楼盖采用井字梁结构。屋盖为大跨度结构,最大跨度68.4m,外围最大悬挑尺寸约为25m。根据建筑特点,屋盖采用空间网架结构,网架形式为四角锥体网架,网架最大高度为3.5m,悬挑段网架高度渐变,最外围高度为1.5~1.8m。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1.2 空间网架支座布置

如上图所示,本工程共设置了56个网架支座,其中南侧(较高侧)及左右两边32个支座采用的是固定铰支座;北面内侧采用橡胶支座,共12个;北侧外排12个为抗拉球型钢支座(万向支座)与单向转动钢构件相结合的支座体系。

2. 空间网架支座设计及探讨

2.1 支座设计

支座假定要和实际构造相符,3D3S软件要求输入支座弹性刚度。此弹性刚度如何计算往往成为关键,设计时要注意区分独立柱支承、圈梁支承以及下部结构的刚度,不能简单地假定一个弹性刚度作为设计计算刚度。最好是将下部结构一起输入共同计算。如果不能,就必须准确计算出支座弹性刚度和下部结构的侧移刚度,来计算等效的弹性刚度。

搁置在柱顶或梁上的网架节点,一般认为梁和柱的竖向刚度很大,忽略梁的竖向变形和柱子的轴向变形,因此这些支座节点竖向位移为零,竖向固定。在水平方向,对周边支承网架,沿边界切向柱子较多,支承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大,可认为该方向位移为零;而沿反方向,支承结构的侧向变形较大,应考虑下部结构的共同工作。考虑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网架及其支承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种方法使总刚度矩阵的阶数增高。一般把网架与支承结构分开处理,将下部结构作为网架的弹性约束,柱子水平位移方向的等效弹簧刚度系数KZ值为:KZ=式中,Ez、Iz、Hz分别为支承柱的材料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柱子高度。

2.2 三种支座类型的类型特点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橡胶支座并简单阐述一下另外两种支座类型的性能特点:

2.2.1 固定铰支座:

固定铰支座是一种X、Y、Z三向位移受约束而X、Y、Z三向转动不受约束的支座,能传递压力、拉力、水平力,但不能传递弯矩。固定铰支座的侧移刚度是根据下部柱或梁的水平侧移刚度来确定。

2.2.2 橡胶支座:

橡胶支座适用于抗压、抗一定的水平力及能抵抗小量的拉力的支座情况,其侧向刚度的计算采用的是橡胶支座与柱串联系统的水平刚度计算方法。橡胶支座有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球形橡胶支座、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等类型。

(1)板式橡胶支座是由多层薄钢板与多层橡胶片硫化粘合而成一种桥梁橡胶支座产品。这种支座具有构造简单、安装方便、节省钢材、价格低廉、养护简便、易于更换等特点。板式支座按形状划分:GJZ矩形板式、GYZ圆形、球冠圆板式、圆板坡形等几种类型。橡胶垫板的材料与温度有关。对气温不低于-250℃的地区,可采用氯丁橡胶垫板;对气温不低于-300℃的地区,可采用耐寒氯丁橡胶垫板;气温不低于-400℃的地区,可采用天然橡胶垫板。橡胶垫板中间的加劲钢板,应采用Q235钢或Q345钢、15MnV钢。其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屈服点、抗拉强度及厚度的偏差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薄钢板的厚度宜采用2~3mm,平面尺寸应比橡胶片的每边小5mm。浇塑橡胶前,必须对钢板除锈、去油污,清洗干净,并应将周边仔细加工,以防粘结不良和避免产生应力集中。橡胶垫板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要避免与油脂等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对橡胶有害的物质接触。

(2)盆式橡胶支座由顶板、不锈钢滑板、聚四氟乙滑板、中间钢板、橡胶板、密封圈、底盆、支座锚栓等组成,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市政和水利工程及其它类似结构中。这种类型的支座具有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大,变形量小,水平位移量大,转动灵活等特点。

(3)球型支座是由上支座板含不锈钢板、下支座板、球冠衬板、聚四氟乙烯滑板(即平面四氟板、球面四氟板)及防尘结构等组成。这种类型的支座与普通盆式橡胶支座相比,其转角更大、转动灵活、承载力大、容许位移量大等特点,而且能更好地适应支座大转角的需要。该系列支座被广泛应用于曲线桥、直桥、斜桥及城市立交桥等桥梁工程中。

2.2.3 抗拉球型钢支座(万向支座)与单向转动钢构件相

结合的支座体系,这种支座体系设置不仅可以随意转动,而且可以允许支座有一定的水平位移。这样的支座限制竖向变形,而完全释放侧向变形,即就是不考虑侧移刚度,故可以传递轴力,但不能传递水平力。这样的支座体系可以视为摇摆柱体系。

2.3 计算与分析

本工程空间网架形式是正方四角锥网架,采用《3D3S空间钢结构系统CAD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对几种不同的支座布局进行了分析比较。

2.3.1 支座全部为固定铰支座的情况。由于本工程网架顶标高南高北低,高差为21.0m,中间跨度为68.4m。网架自重产生的水平力及由于考虑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在支座处产生了极大的水平力,最大的水平力(Y向)达到了1500KN,如此大的水平力超出了一般固定铰支座的抗剪承载力范围,同时也使得支座下端的混凝土框架柱出现了很大的弯矩,在柱截面条件受限制的条件下需要非常多的纵筋来承载。同时,网架内部杆件的传力途径得不到疏通,杆件内力越来越大,需要的杆件截面越来越大,杆件重量增加了又反过来加重了杆件的负荷,网架的含钢量达到了45Kg/m 2。同时,网架结构一般是高次超静定结构,在温度变化时,由于杆件不能自由热胀冷缩,杆件内会产生应力,这种应力成为温度应力。当温度变化时,网架杆件中支承平面弦杆的温度应力最大,并随着支座法向约束的增强而增加。《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规定网架因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不超过钢材强度设计值的5%。经复核计算结果,温度应力已经大大地超过了钢材强度设计值的5%。故支座全部为固定铰支座的假定不成立。

2.3.2 支座均为橡胶支座。经计算分析,在网架的南北两侧支座均出现了支座反力为较大拉力的情况,橡胶支座在这些部位不能使用,且部分支座位置水平反力较大,超出橡胶支座的抗剪承载力范围,网架的含钢量达到了32Kg/m2。

2.3.3 固定铰支座、橡胶支座与抗拉球型钢支座(万向支座)与单向转动钢构件相结合的支座体系。南侧(较高侧)及左右两边32个支座采用的是固定铰支座;北面内侧采用橡胶支座,共12个;北侧外排12个为抗拉球型钢支座(万向支座)与单向转动钢构件相结合的支座体系。这样的支座配合设置可以同时满足几方面的设计要求:一是由于高差的存在,网架自重产生的水平力及大部分竖向反力由南侧(较高侧)及左右两边32个固定铰支座来承受;二是北侧的橡胶支座与抗拉球型钢支座(万向支座)与单向转动钢构件相结合的支座体系设置可以保证由于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能及时地释放,且保证了网架可以有一定的侧移。最后网架的含钢量控制在了20Kg/m2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第三种支座设置是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

3. 结语

谈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 第10篇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指的是在购物中心用地范围内为市民大众提供休息、文化娱乐等活动的空间。休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人由于工作时间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通常就会选择集合各种功能的购物中心来作为平日休闲活动的地点, 因此良好的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是购物中心得以持续经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构成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可以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广场空间或者庭院, 步行街、花园或者绿地空间等。室内空间:门庭、中庭、购物及其他功能区以及连接建筑的“空中走廊” (见图1) 。有些购物中心还设有露天晾台等内外连接的区域, 可以视为半室外空间。室外空间通常视野开阔, 空间占地面积大, 可以容纳大量的客流。室外空间属于敞开式空间, 围合界面很少, 可以让人们在此与自然亲密的接触。而室内空间则是购物中心的重点, 是人们集中的区域。现今国内的大部分购物中心室内的休闲空间除了满足基本的购物需求外, 餐饮空间和娱乐空间也早已变得必不可少 (见图2) 。

3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特性

休闲空间拥有公共空间的普遍特性, 而购物中心休闲空间因为其地理位置以及其所属场所的性质又拥有区别于普通公共空间的特性。

3.1 商业性

作为商业经营为主的购物中心可以说其内部的所有空间设施和人文服务都是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因此购物中心休闲空间区别于其他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一点是它具有商业性。质量高的空间就会吸引大量的客流, 为购物中心带来实际的经济利润。

3.2 多样性

1) 功能多样性。

人们休闲活动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多样性, 尽可能多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就要求购物中心提供多样的休闲空间。餐饮, 娱乐, 健身等都已经成为购物中心里重要的休闲空间类型。

2) 装饰风格多样性。

因为休闲空间功能的多样性所以其装饰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人文和科技的进步为空间装饰带来更多的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风格既能区分空间里不同的功能分区也能让消费者拥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3.3 参与性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从餐饮娱乐到健身运动都是需要人为参与才能发挥空间的作用。人们能够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4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

4.1 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切设计的首要前提。在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中, 则更应当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要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在创作中, 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空间设计中需要达到在声、光线和尺度等物理方面能够使人感到舒适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其次空间设计要人性化。除了卫生间和休息区这类基本的设施外还要考虑特殊人群的需要, 比如要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和专用卫生间等, 甚至在娱乐区设立专门的使用通道。最后, 空间设计也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设计来传达购物中心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也可以提升空间设计的品质。

4.2 生态化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购物中心都是封闭式的, 通风基本靠空调等设备支持, 再加上经营项目的多样性, 人流的密集, 这一系列原因造成空间内部环境质量低下。注重生态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为空间装饰增加清新的美感, 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考虑。过去在生态设计方面过于注重景观效果, 植物仅仅作为装饰和点缀, 没有达到生态化的标准。将生态化应用到休闲空间的设计当中既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也可以使得购物中心成为城市里绿化环境宜人的生态空间。

4.3 多样化设计原则

装饰多样化的设计使购物中心在视觉效果上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给人带来多姿多彩的视觉体验, 让人在空间内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心情烦闷。功能多样化的设计使人的活动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因为休闲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也吸引着大量的客源到购物中心进行消费, 带来了很高的利润。

5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设计的作用

5.1 经济效益

现在购物中心已经朝着休闲娱乐化发展, 内部舒适的环境氛围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时尚潮流的文化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观光购物。早在2005年我国购物中心文化娱乐营业收入为4.07亿元, 占服务业营业收入的61.2%, 而这一比例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也在节节攀升。

5.2 文化影响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人们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体现了城市中的人文关怀。同时休闲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参与性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体验型消费的乐趣, 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文化, 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6 结语

购物中心休闲空间具有商业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应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化和多样化的设计原则进行空间的设计, 注重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完善的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既能为购物中心提高利润也能体现购物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摘要:简要介绍了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构成, 并对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商业性、多样性、参与性进行了介绍, 总结了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和作用, 指出完善的购物中心休闲空间的设计既能为购物中心提高利润, 也能体现购物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关键词:购物中心,休闲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兰英.现代艺术设计中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6) :71-72.

[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3]潘洪亮.北京建设超大型购物中心的挑战和机遇[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5 (5) :8-9.

[4]罗建兰.城市购物中心休闲功能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7.

[5]汤新星.美国购物中心室内设计的人性化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2 (1) :35-36.

中心空间 第11篇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但在网络空间中,即使是强大如美国的国家,也免不了对其失控的尴尬。

奥巴马将网络空间比喻为

“狂野的西部”

一提起美国西部电影,我们就会想到荒无人烟的广漠土地、横行的匪徒帮派、只能勉强维护小镇安宁的警长、四处游走的赏金猎手。今年2月13日,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用这样的图景来比喻网络空间的现状。这种描述是否恰当?

今年2月,国际知名黑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向ISIS极端武装宣战。开展斗争的场所正是网络空间。短短时间内,数百个ISIS所使用的Twitter和Facebook账号被匿名者攻陷。ISIS也不甘示弱,开始大面积地黑掉许多网站作为回应。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份,匿名者就宣布将攻击在经济上支持ISIS的国家,其中包括土耳其、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等,如果这些国家继续支持ISIS,匿名者将对这些国家“不值一提的网络安全系统”发起攻击。匿名者甚至威胁如果美国继续现在的战争策略,将遭到其猛烈的网络攻击。

匿名者是不是像极了西部电影中的孤胆英雄?面对邪恶、不公、不作为,将维护正义的权力攥在自己的手中。可大家在为英雄叫好的时候,警长(国家)的脸面要搁在哪里?但话又说回来,国家即便想管,又能管得了吗?网络空间跨国境、任何人都可以接入、高度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现实中为人熟悉的种种管控手段流于形式。看来,奥巴马的比喻不是毫无根据。

美国国务卿被“分布式防御”

起诉

今年5月6日这一天,美国国务卿克里发现自己连同美国国务院成为一起官司的被告。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科迪·威尔森(Cody Wilson)和他发起的组织——分布式防御(Defense Distributed)指控国务院侵犯了他的言论自由。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2013年5月9日,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国防贸易控制指导机构(Directorate of Defense Trade Controls,简称DDTC)向科迪·威尔森发出了一封信,要求其将3D打印枪支的设计图纸从网络上删除。照着威尔森的图纸,人们可以将3D手枪16个零部件中的15个零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而最后一个零部件是个普通的钉子,在一般的五金店都可以买到。国务院要求威尔森删除图纸,原因正是在网络上公布该信息,相当于擅自出口武器,违反了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The 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虽然分布式防御当即决定“自愿”撤下了设计图,但威尔森马上表示“这不完全是投降”。

两年后的今天,威尔森扛起美国宪法这个大旗,宣称在网络上发布设计图纸是“自己的观点的一种表达”,因此是一种言论,政府无权干涉。美国法院最终会如何判决,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如分布式防御这个名字所喻,随着3D打印的普及,人人都能够打印出一把枪,武器不再由政府“集中控制”,而是分布在每个人手中。

从一开始,这把枪就烙上了深深的互联网印记。2012年8月,分布式防御发起了“维基武器”(Wiki Weapon)项目,目的是3D打印出一把能够正常使用的武器,并公布相应的3D打印图纸。项目的资金来自于众筹网站、比特币、贝宝捐款(通过美国第三方支付贝宝进行的捐款)。项目的成果——手枪3D打印图纸,任何网民都可以下载。

在2013年,据分布式防御告诉《福布斯》的数据,自从上传3D打印手枪图纸以来两天,下载量就已超过10万次,显然3D手枪打印信息已经在网上广泛传播。最初大部分下载量发生在西班牙,接着是美国、巴西、德国和英国。

看来,在互联网和3D打印的时代,政府要垄断暴力,不仅将遭遇事实上的困难,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谈何容易。

去中心化组织形态的逻辑

除了上面提到的匿名者和3D手枪,类似的打破国家垄断性权力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不需要中央银行的比特币、不需要飞行驾照的无人机、无网络也可通信的即时聊天工具Firechat等等。

说到底,这些例子带来的颠覆效应,来自于技术的创新进步+一种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技术进步降低了每个人使用“暴力”的成本,而去中心化的组织则让任何垄断的企图变成空谈。

众所周知,互联网为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建立了一个无中心的网状结构。国家不再占据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网格中的任何点之间都可以对话,任何点间同时存在无数条连通路径。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上保护版权是如此困难。人们无须再从一个中央服务器上下载需要的文件,而是通过P2P软件实现文件在个人电脑之间相互传递,而政府又如何可能规制任何人之间的对话呢?

早在2012年,曾上传3D打印枪支设计图纸的威尔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世界:当无人机从头顶飞过时,禁运品将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数据线在我们的家里打印出来”,“我看到了这里面蕴含的一种诗意……我渴望这种非常奇特的未来,我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但对国家来说,这样诗意的未来却可能带有某种恐怖的味道。失去控制或垄断带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往往会使国家采用非常手段。美国国家安全局“元数据”收集项目就是一例。该项目在启动之初,仅以一方为美国境外的人或外国人之间的通信为限定范围,但2007年拓宽至通信双方均为美国公民以及居民。原因就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也许在以后的某个场合我们会需要用到其中一些数据”。不加区分、如黑洞般、近乎疯狂地收集所有数据,这背后体现的很可能就是企图借此恢复控制和垄断的心态,一种继续保持“全知全能”地位的希望。

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在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中,真正能协调各个部分的是一种广为接受的价值、意识形态、理念等等这些软实力。如果去中心化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其实没必要为某些硬实力的流失而惋惜甚至于逆势而动,何不改变思路,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着手?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上海,游憩中心地,分类,空间分布,特征

1 游憩中心地的定义

游憩中心地 (Center Recreational District) 是一个融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通、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在区域中呈现等级体系的分布格局。各类游憩中心地, 作为城市魅力的载体、支持城市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空间系统, 具有着内涵丰富性、边界模糊性、使用者多元性的特点。

游憩中心地有以下多种类型: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城区中心与多类特色地域综合体;郊野中心与大型地域综合体;主题园和商业街;高尔夫和会所社区;度假区;郊野公园。其中的特色地域包括: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区 (street/mall/block) BRD;历史文化景观及展览中心 (history/landscape/show) CRD;各类广场和著名建筑物 (various squares/famoues architecture) SRD;滨水区 (shore/water) WRD。

2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现状研究

2.1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分类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 游憩中心地的数量和类型都是较多的, 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由于游憩中心地的功能综合化、内涵丰富化特点, 在对游憩中心地进行分类的过程中, 发现一些游憩中心地往往同时具有多个较强大功能, 难以进行很明确的命名和毫无争议的分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按地名和路名进行命名较为明确。按表1分类, 不排除有些游憩中心地的分类会存在争议。比如, 人民广场聚集了人民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音乐厅、大世界游乐中心、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福州路文化街、大光明电影院、音乐旱喷泉、齐爱广场鸽、国际饭店、明天广场、来福士广场以及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等众多游憩地, 是上海市的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交通中心和游憩中心, 对于它的分类就值得推敲。另外, 东方明珠在区位上包含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海洋水族馆、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世纪大道, 在命名和分类上也值得推敲。相似的情况还很多, 比如, 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街紧邻四川北路, 已包含在四川北路商业街的区位中, 就按四川北路进行命名。徐家汇公园包含在徐家汇商业圈中。襄阳公园同样也包含在淮海中路商业休闲带中。

2.2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空间分布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如图1、图2所示。

3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的特征

3.1 三个层级结构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3.1.1 内环线以里

内环线以里的大多数游憩中心地集中分布在浦西, 在空间布局上高度聚集, 呈带形网状结构。除了没有主题公园和高尔夫会所这两种类型, 主要节点包含了其他各种城市游憩中心地类型, 各功能要素作用力都较强, 如人民广场、豫园、新天地、静安寺、徐家汇。线状游憩中心地的功能要素在数量上要少于节点, 如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梅陇镇商业步行街、云南路美食街和衡山路酒吧街。

3.1.2 内、外环线间

内、外环线间的游憩中心地在空间布局上呈多核结构, 且主要集中在浦西, 呈较匀质分布, 多为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 如长风公园、世纪公园、大宁灵石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鲁迅公园、闸北公园、虹桥公园、桂林公园。在浦东没有分布。浦东和浦西相比, 明显缺位。新建的世博园区填补了这一布局缺位, 使上海的核心游憩区的布局更均衡、合理。

3.1.3 外环线以外

外环线以外的游憩中心地在空间布局上呈多核结构。由于西侧的淀山湖、北侧长江口的崇明岛、东侧的东海海岸、南侧的杭州湾海岸都拥有较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使得大多数郊野中心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另外, 在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向西的交通线上, 游憩中心地也呈较集中分布的格局。从空间布局上看, 在市域内尚未形成环城游憩带。如果能将市域范围内的11处郊野森林全部建成可供游憩的郊野森林公园, 市域内的环城游憩带将初步形成。

3.2 空间分布的共有特征

沿主要交通节点、沿自然山水格局分布的特征日趋明显。在市区内地铁的主要换乘站点的游憩集聚效果已非常明显。沿黄浦江、苏州河的游憩集聚也已初见端倪。在市域内沿高速公路和自然山水格局分布的特征则更加明显。

4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在对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研究中发现, 一个城市中的多个游憩区在资源等级、市场地位和形象感知等方面的作用是有显著差异的。借助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在城市游憩区分布格局中, 必然会形成以中央游憩区为主, 其他多个游憩区为辅的城市游憩区空间布局架构。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和国际化的城市功能格局分布中, 会形成与城市中央商务区、中央商业区相对应的中央游憩区。这里的中央游憩区 (Central Recreational District, 简称CRD) 主要是指:集聚一流游憩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游憩活动需求, 并且承载较大游客流量、在城市休闲旅游生活中具有最大综合影响力的特定区域。

上海目前的城市中央游憩区应该是包括人民广场、外滩、南京路、豫园、东方明珠这五个游憩中心地的区域, 呈“三点两线”的格局。与上海市内的其他游憩区相比, 中央游憩区集聚了大部分的外来游客, 并同时在节假日集聚大量的城市居民, 它代表了整个上海市的形象。中央游憩区的做强做大对提高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游憩区以外的区域, 应重点进行均匀布点、点点连线, 最终织成一张游憩网络, 中央游憩区是网络的面状中心, 自中心向周围, 网眼由密到疏, 并且依着自然山水的格局和重要交通节点形成加强肋和加强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在布点和连线的过程中, 应以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郊野公园、绿色步道系统为主, 进行游憩网络的织补和新建, 使我们城市的游憩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日常游憩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 吸引更多的访问者。

参考文献

[1]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吴承照.游憩规划的定性、定位与定向[J].城市规划汇刊, 1997 (6) .

[3]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 1998.

[4]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3) .

[5]施彦卿.上海市中心城区RBD的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中心空间】相关文章:社区商业中心空间环境设计论文04-11北京中心城区基于行为——空间演变的社区型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研究11-10浅析空间形态在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表达01-26太原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09-11城市社区公园复合型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江门市新会中心公园改造规划为例09-12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07-18办公空间设计空间概述12-20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04-29空间向量与空间角学案02-27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