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随着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化,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人与人直接的对话方式逐渐被微信QQ所取代,传统的阅读刊物被朋友圈分享的各种内容所取代。因此,如何研究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模式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新媒体工具对当代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它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行为方式和情感,而大学生作为手机、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人际交往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1.新媒体以其开放、跨地域性、交互性等特点,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广泛性
新媒体以其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等特点,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生活习性等障碍,不仅可以实时关注好友动态,还可以通过网络兴趣认识更多朋友圈的人。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互联网圈子。
2.新媒体以其互动性、方便性、快捷性等特点,使沟通更加无障碍
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与新媒体的“互动性”、“方便性”、“快捷性”等特点相协调,新媒体时代下,人际交往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中心理障碍,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工具交往的过程中,为交往双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再加上新媒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使一些内向害羞,不善交际的大学生更倾向与使用新媒体实现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从现实中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使得他们交流起来更加顺畅,沟通更加自由,交往起来得心应手。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方便、快捷等特点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化
近年来,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工具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沟通方式,通过书面互联网语言进行沟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长期置身于互联网世界,缺乏亲身与人及自然的接触,无法满足与人真实对话的欲望,回到现实生活中无法适应,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与疑惑,加剧了负面心理的形成,甚至严重的会产生精神问题。
2.新媒体“虚拟化”的特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缺失
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新的网络社交工具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很多人以呢称的方式、甚至多重身
作者简介:王健(1985-),男,汉,山东东营人,本科,份进行交流,其中普遍存在言行失范、真实缺位等风险。“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对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偏简单、片面,很容易被网上一些错误观点、言论引导而误入歧途。
新媒体过度依赖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新媒体时代下,我们用个人的微博取代了日记,用网络语言代替了部分传统语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原本朴素的东西,原本慢节奏的生活,原本充满意义的思考正在被这些最新的网络工具稀释甚至代替,很多人满足于与媒介中虚拟社会的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会的互动,停留在图像和符号的表层,不能进行深入了解和交往,造成现实交往能力退化,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三、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
1.充分了解新媒体特性,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社会交往的理性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便捷、灵活、多元,交流的方式也更加自我和个性,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渠道。由于网络社交身份的隐匿性和模糊性,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所的言论往往带有个人感彩,有的甚至是欺诈性和虚假性的信息。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虚拟的网络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应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9-02
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传媒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其及时性强、互动性强、冲击力大、内容容量更丰富等众多优势,迅速成为传媒行业的佼佼者,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格局,给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传媒领域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新传媒时代。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新闻采编人员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快速掌握新传媒的特征和规律,才能真正驾驭新的平台为我所用,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本文从网络时代的传媒本身的特征谈起,就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析。
1 充分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属性
在掌握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基本特点与属性,是分析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唯有掌握了网络时代的传媒体特征,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性地找到提高网络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钥匙”,才能从本质上找到自身亟须修补的短板和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与传统的媒体传播平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及时性更强。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由于受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方式等限制,很多时候必须亲临现场才能采集到新闻,不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来,实际上新闻变成了“旧闻”。网络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贴吧等工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将信息传播出来,时效性更强。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互动性更强。传统媒体只是单向传播,不具备双向交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呆板。网络媒体时代的传媒机构,都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紧密结合,线上线下密切互动,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在网络时代要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通过互动,去发现新闻,提取信息,升华新闻的主题和内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让新闻更“接地气”。
三是信息大爆炸,信息来源多元化。广播和电视媒介受到时间限制,纸质传媒受到版面容量限制,只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摘取部分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过既不充分也不深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满足社会受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采用虚拟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采编与传播的全新革命。信息大爆炸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新闻采编人员要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从信息中筛选有价值、富有生命力、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四是言论更自由,新闻更开放。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受到信息源的干扰和阻挠,不能全面地展示事件的全貌,或者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真正根源。除此之外,还要受到体制内各级管理机构的审查和审核,新闻几乎都是经过过滤的产物,并不是原生态的事实本身。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注重听取和吸收“网友”的声音,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新闻的价值,在观点的争辩与讨论中找寻事实的本源。
2 善于辨别、分析、整理、整合各种信息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微博、贴吧、社交群等都是重要信息传播工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教育、汽车、房产等社会各方面的新闻信息。信息的者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工具操作能力,不管其身份、地位、学历、目的、动机等,都可以信息,发表观点与评论,这就造成了信息的鱼目混杂。
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分析这些信息,发现那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营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假的;那些是表面的,那些是本质的……要运用分析、综合、对比、求证等各种方法检验信息的真伪,保持足够的清醒,独立思考,明辨真伪,编辑整合,传播真实、客观、全面、有价值的新闻。
3 广泛拓展社交网络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与信息接收的主体交融。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只不过,新闻采编人员是职业的信息传播者,身份上赋予了职业特征而已。爆出猛料的微博博主、透漏内幕的贴吧吧主、转发新闻的社交群主……这些人都是广义上的新闻采编人,他们知道或者采集了信息,进行了编辑和,完成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所以,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变成信息接收与的角色融合,促进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信息的更快、更真实、更完整的传播。
基于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这一特征,新闻采编人员为了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就要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大信息来源,为新闻的采编提供稳定的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其一,某一领域的专职采编人员可以重点关注该领域的行业专家的微博、博客、QQ空间等动态,以此来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其二,善于参加论坛、QQ群、贴吧等组织的各类网友互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三,维护网络社交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增进感情,培养信任,让信息来源更可靠;其四,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络,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共用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
4 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面积更广,短时间集聚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传播上更应该认真、谨慎、客观、理性、全面、准确。作为一名记者都必须严格地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网络时代虽然很多信息传播平台是虚拟的,但它对受众,对社会的影响是现实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表达情感时,必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框架内适合的正确的信息。
记者在新闻信息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遵循新闻信息的一般流程,慎重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考虑到网络的迅速传播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充分、高效、有价值的利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促进事件的积极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严格审核,强化监管才能促进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应势而变的水平和能力,分析掌握网络时代传媒的特点与属性,充分发挥和利用新传媒的优势,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水平,扩大社交网络,扩大新闻信息来源,通过信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以独特的观察新闻视角、崭新的论点观点,让新闻更务实、更接地气、更丰富。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知识丰富,了解受众,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篇(3)
泛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快速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指把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平面媒体以及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等进行结合,共享资源,分布处理,全员参与,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信息产品,之后,通过媒介平台传播给各类受众。泛媒体时代,各类信息飞速膨胀,信息产生的速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的便捷性
在泛媒体时代,受众能够广泛接触各类媒介,而且可选择空间大,没有门槛限制。特别以手机等移动载体为代表的媒介,迅速走进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信息载体作用,受众接触各类媒介越来越方便,不具有任何障碍性。
(二)社交化的信息传播
媒介接触的便捷性,给受众带来另外一个在传统媒体中不具备的特点,即人人即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每个人都可以运营媒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说教式的方式,更多的带有社交的特点,带有表述自己观点的特性。
(三)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强
以往信息的传播往往受制于技术,仅有有限的几种传播方式,多以文字、图片等为主,而在泛媒体时代,受众浏览的信息,通过更加形象化的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融合,加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四)信息的全面化
相对于以往仅有少数运营信息的组织,现在,受众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支持下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接受、交流不同的观点。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杂糅不同的观点,促进信息吸收各方观点,进而使信息包含的观点更加全面化。
二、泛媒体时代媒介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媒介的特征
纵观媒介的发展历史,每一次媒介的变化,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新旧媒介的融合与交替,从而促进传播活动的快速发展。当今,媒介具有如下特征:1.媒介的便利性。在泛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常常存在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空间、器物中,能够以最便利的方式接触到各类受众,能够极大地削减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各类信息传播与受众更为紧密地结合。2.媒介的分众性。随着受众的细化,不同类型的受众对信息有着不同的消费性。现如今的媒介,可以更加有效地针对不同信息的受众群体,生产出具有不同受众特征的信息产品,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受众群体的兴趣点,促使信息具有更好的传播效率,提高受众群体的参与度。3.媒介的科技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与整个时代紧密结合,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个性和被广大受众普遍接受的广泛应用性。媒介已能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合,产生具有特定受众群体的视觉效果,能够更好地表现所传播信息的各种特性,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
(二)媒介发展的现状
现今,媒介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被广泛接触的媒介是即时通讯工具,即时工具能够实时接收和发送各类网络信息,除了具有各类互动媒体的交互性等数字化属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隐蔽性,即时通信工具由于存在于网络中,传播者之间具有不可见性,且传播者之间的具有偶发性,因此这类传播工具具有传播者之间的隐蔽性的特点。亲密性,即时工具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亲密性”,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交流,使得交往更有深度,促使人人间的交流更能达到心灵层面。间隔性,通过即时工具的交流,与人人间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不同的是,表现为“人-电脑-网络-电脑-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且人人之间不可见。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大数字时代。大数字时代的信息急速膨胀,伴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不断开阔,他们的开放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也不断形成,但也产生了无数的负面影响,如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观迷惘、社会责任感弱化等。所以要创新教育观念,加强数字环境建设,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准则,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大数字时代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泛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媒介选择
(一)泛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在泛媒体时代各类媒介以其便利性,迅速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应用。其间,各类媒介给大学生带来多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作为社会动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在社会群体中感知到存在与价值,希望按照自身的意愿自由组织群体,与兴趣相近的人接触和共同生活。通过便利与广泛接触媒介,大学生找寻到对统一信息感兴趣的群体,并加入群体参与各类活动,从而通过虚拟的社交活动达到现实社交活动的目的。2.媒介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首先,拓展了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在以往的价值观教育中,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今,学校积极构建各类教育平台,如微信、微博、QQ、网站等,实现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实时沟通,既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其次,各类媒介工具的应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现在的沟通平台更加具有亲近性和可交流性,更容易被学生广泛认同,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3.媒介信息接触的便利性,导致大学生认知的误差。各类媒介信息铺天盖地,在众多媒介信息中有也很多虚假、恶意的垃圾信息存在。大学生认知能力没有完全成熟,无法有效分辨各类信息的可信度,极其容易被各种信息误导和产生认识上的误差,从而加大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难度。4.媒介信息的随意性加大了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监控的难度。各类媒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还具有社交等功能,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在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既有各类信息消费者真实信息的传播,也有其他别有用心的人传播的各类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不经证实的信息,使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缺乏主动性,加大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跟踪难度。
(二)泛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造成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这深远影响,促使大学生对物质生活有着莫大的追求,进而导致其在价值观的形成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轻精神重物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无论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通常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同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却无不表现出同样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学习成绩轻品德表现,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3.重自我轻集体。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在祖父母、父母等几代人溺爱的环境中,在缺乏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独生子女所特有的行为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努力和实力,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盲目崇尚自我,一切以自我利益为重,无视集体利益,缺乏团队精神和大局观念。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01-02
现如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凭借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遍布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了。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体实效性、虚拟性、整合性和互动性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接受,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面对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大学思想和行为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体时代下的挑战和难题,并且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才能够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顺利进行。
1 社会化媒体的内涵及其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1.1 社会化媒体的内涵
社会化媒体最早是安托尼・梅菲尔德在其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阐述出来的。安托尼・梅菲尔德将其阐述为是能够给予大众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同时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拥有极大参与性、公开性、双线性、连通性的社区化新媒体。社会化媒体最先是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日益发展成熟起来。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2 社会化媒体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1)社会化媒体进入我国以来,迅速凭借其庞杂多样的新媒体新形势形成了社会化媒体时代。其不仅广泛流行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也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特点。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由于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作用,通过链接、复制等媒体技术方法将其他媒体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到了网络中。因此,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最突出特点就是教育资源信息量大,而且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非常快捷。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海量教育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为大学生思想变化带来了一系列作用和影响。
(3)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原有的传统媒体影响力日趋下降,为了适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形式,利用社会化新媒体中的新兴媒体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可以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地域,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范围。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达方式也得到了更新,信息的作用力随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也随之提高,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在我国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通过新兴媒体的应用保证了教育信息传输和表达朝着形象化和立体化发展。展现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直观和丰富,间接激发了大学的学习兴趣,随之增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5)形成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地位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师生之间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下进行交流,淡化了身份,形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地位,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 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必要性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作为答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积极分析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于学生的影响,积极创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2.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弊端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量新兴媒体的渗透让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变化,大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模糊,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当下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广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反映工作质量不好。与此同时,社会化新媒体时代下缺乏对于校园媒体信息的过滤和控制,大学生的交流互动等出现一定的问题,大学生的各种观念受到来自各个媒体的影响。因此,社会化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路径是必须进行的。
2.2 社会化媒体时代带来了创新契机
社会化媒体时代带来了多种多样极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下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和手机、网络等媒体不可分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可以充分利用起新兴媒体贴近大学生这一特点进行多样化、有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流和互动,有效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创新契机。
3 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1)打造新兴媒体平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必须将社会化媒体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作为一种工具,致力于打造新兴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社会化媒体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兴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工具,积极学习各项新兴媒体,依据社会化媒体的变化定期进行培训。
充分利用各项新兴媒体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积极弱化自身在新媒体交流平台上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加大各项新媒体教育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联手高校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网站。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舆论引导。
(2)防范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当今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具有易发生、易传播、传播快且广的特点,其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程度相当大。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需要积极防范发生,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的长效机制。
(3)引导大学生合理应用新兴媒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会化媒体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信息化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当今大学生对于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兴媒体使用相当广泛,对于其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而且自身又不自觉,常常出现了不良后果却又后悔。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眼于新兴媒体应用的后期影响,充分了解各种新兴媒体特性,不断引导大学合理应用新兴媒体,让大学生在应用新兴媒体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防范思想,预防不良影响的侵害。
4 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4.1 创新大学生政治教育载体,以媒体思想教育为平台
由于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应将社会化媒体看做是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工具。应当从多种角度着手:(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将社会化媒体技能看做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素质,不断开展工作培训。(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利用现代网络,如博客、聊天工具以及电子邮箱等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心声。(3)相关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应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突出网站的特色与个性,使其能够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同时安排专人对校园网络进行舆论引导。
4.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特点,因此不能忽视。大学校园应当建立应对群体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建立预警机制,利用社会化媒体及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辅导员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将普遍性问题通过社会化媒体向学工系统进行通报,制定应急预案。其次,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大学生思想工作者应当运用社会化媒体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用中立、客观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50-03
一、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校园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兴的校园文化。这种新兴的校园文化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因此,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研究有很多,但多停留在怎样建设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或拓展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等,从理论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研究却少之又少。本课题着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搞好新媒体环境下新校园文化的建设。
2.实际应用价值
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个性需求、人际融合与社会互动的需求以及娱乐和消费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新媒体下的校园文化。
新媒体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和思路的要求。①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对人际融合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也容易洞察他人的境况,寻找到谈话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感情沟通和社会交往。②
新媒体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及消费的要求。新媒体的内容丰富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体会美学和文化所带来的乐趣,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现在的校园中,很多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在网上进行购物、交费、储蓄等。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方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其次,研究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更好的普遍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中的推广工作,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应该以新的传播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用新媒体手段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
新媒体不仅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潜在的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从而可以重塑或养成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博客讲座等形成等。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之前,我们应当掌握好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新影响等理论知识,本文的研究就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理论更好的去指导实践,更好的加强和改善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搞好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时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开展工作,也应善于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使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④可以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借助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来拓宽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有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同样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运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新媒体方式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们更容易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接。①
二、新媒体及传统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总是接触新媒体,然而何谓新媒体呢?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体系,由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媒体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包括网络以及手机等当今社会流行的传播媒体。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强等特点,它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是那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也是新媒体的显著特点。这就为补充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2.校园文化内涵以及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
(1)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在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②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这个大的空间内,学习与生活,参与课外娱乐活动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十分显著。首先,传统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它可以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其次,传统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第三,传统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传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它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构建起来的。第四,传统校园文化具有群众性,无论是在校园生活、工作还是娱乐,都少不了群众的参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群众的一部分,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群众的参与下完成的。
三、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特点
(1)时代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打着深深的时代刻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③现在是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时代,新媒体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从学校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阶段,我国的校园文化是充满着抵抗压迫、争取民族自强的,各种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建立以后,每一个阶段,校园文化也都有其特有的特色,时期的校园文化是激进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大大的增加;时期的校园文化则是批判性的,学生们戴着批判的眼镜看待校园的一切。在新媒体时代,校园生活也必然的存在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特色,大批的学生依赖新媒体接触外界,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主张,这就赋予了新媒体鲜明的时代特征。
(2)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其重要的有机构成。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区文化、部队文化、企业文化、街道文化等文化都一样,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加强,只有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才能被先进的社会文化所接纳,校园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面相市场和社会,更加开放。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会被社会文化这个大熔炉接纳。
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各种信息的接受和都是开放的的,校园文化也变的更加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有的信息都是全面的对外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为大学生开拓了眼界。
(3)多样性。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胜、展示才能、施展魅力的舞台。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教育教学活动。
(4)创新性。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生机与活力。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新媒体不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潜在地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甚至习惯,从而塑造和培养出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校园文化论坛等。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为人们知识的掌握与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特征。
2.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的变化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校园文化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当今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新媒体,同样也离不开传统媒体,二者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推动,构建着新的校园文化。
(2)量变到质变规律。校园文化从传统媒体环境下发展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环境下,必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媒体传播工具从少到多,就表现了这个规律。
3.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需要。④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融洽人际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了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密切了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了感情的沟通与社会交往。⑤
新媒体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也满足了其对于消费的要求。新媒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购物、交费、储蓄等,这种方式不仅便利、快捷,而且经济,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随着技术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第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校园文化。第二,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去敲开创新人才培养之门。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即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
注 释:
①周书俊,等.正确认识-5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J].新视野,2012,(2).
②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J].教育探索,2010,(8).
篇(6)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时尚性、娱乐性、依赖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工具,媒体的物质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从最早的口语媒介、原始壁画、结绳记事到文字的诞生、纸的普及、印刷术的发明以及书籍的产生、近代新闻报业的兴盛、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壮大,直到现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的数字媒体的崛起,媒体的形态处于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演化的历史中。
在媒体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媒体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外延更是不断地拓展。在信息时代,不仅是新的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称之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可以肯定,今天的新媒体在未来同样会被归为“旧媒体”的范畴。
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从技术界定上看。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根据这个定义,新媒体的种类非常繁杂,目前受到较多关注的新媒体不下几十种,包括网络电视(Web TV)、网上即时通信群组、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视屏(各种大屏幕)等。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属于新的媒体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超媒体。超媒体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美国学者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所谓超文本是一种按照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文本中含有指向其他文本的链接,受众不需要顺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通过“点击”链接选择性地阅读文本信息内容,受众完全掌握了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虽然并未真正实现多媒体信息的任意转换和链接,但超媒体信息服务却是新媒体发展的方向。随着计算机芯片微型化和网络融合。手机、数字电视等装有微型计算机芯片的新媒体也可以同电脑一样连接至互联网。
交互性。交互是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有两个含义: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电话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广播、电视,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单向性,信息反馈不方便,交互性比较差。交互性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又为人们提供了廉价的传播渠道。这就使任何拥有联网信息终端的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发送者,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使交流双方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传播。
超时空。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此外,无线网络的发展,还使新媒体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
新媒体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即时反馈,即使有反馈也是延时的。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时通信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问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
个性化信息服务。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同定的地址,如IP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QQ号码等,信息传播者可以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受众向其传播特定信息。另外。受众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控制权,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这样,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
虚拟信息传播。数字化信息以比特的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调整比特的排列来修改信息甚至制作虚拟的信息。利用各种软件,人们可以方便地毫无痕迹地修改文本、图片、声音、影响,也可以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新媒体的虚拟信息传播,不仅指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还指传播关系的虚拟性。在新媒体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是虚拟的。
新媒体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大众传媒紧密联系的。新媒体的发展,给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特点和气象。传播媒介本身既是重要的社会惯例构成,也是工业体系的延伸,与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政体有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媒重新组织日常生活交给人们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加强人们新近形成的日常礼节和习俗,为人们重建认同感和记忆提供新的素材……在组织和倡导新的相互竞争的意义体系及其再现方面,大众流行传媒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各种话语、形象和解释框架。供他们在理解身在其中的社会变化时作参考,并帮助他们拿出个人的行动对策。
在这种媒介化生存状态中,人际交往
也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演化为可以全天候与世界各地保持连线的人――互联网――人的间接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超时空、高密度、现成并且获得便捷的各类信息。在给人们提供切实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使人们逐渐漠视了自己拥有的思维与行为自由,形成了人对于物、对于现成答案的过分遵从和依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远。日甚一日习惯于闭塞的环境,习惯于以大众传媒来排解内心的寂寞,沉溺于在大众传媒信息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在大众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的色彩斑斓且子虚乌有的交流幻觉。而忽略甚至放弃与外界的真实接触与交往。
传播会把公众塑造成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的单面人、一维人,只顺从并认同媒介传播出来的现实世界,缺乏对其进行思辨的能力:同时媒介为了各种利益迎合受众,而降低鉴赏品位,导致大众文化水平下降;媒介以诱人的声色占用并“窃取”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丰富与快捷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文化的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了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在大众文化日益流行的语境中,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化,文化越来越走向了市场化。书籍、电影、戏剧。文化产品是影响人的思想――或者增加知识,或者提高审美素养,或者使人颓废甚至犯罪,它们对社会来说不是中性的,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一旦被作为商品来炒作,行为则以商业利益为宗旨。而不是以充实知识、娱乐大众为目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成为人类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整合力量。文化产业不仅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而且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的互动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也使得文化生产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直接关系。人们在文化产业中的参与程度和享有程度,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正是这种实现程度的差异,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所达到的现代文明程度的差异。
篇(7)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20年代,国外学界已经开始研究大众传媒在政治传播领域的作用。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美国传播学先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重要研究方向。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分析了报纸和广播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影响力。美国学者道瑞斯・戈瑞伯尔(Doris Graber)在《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中探究媒体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和职能,同时美国政府如何影响媒体运作的问题。英国学者布赖恩・麦克奈尔(Brian McNair)在著作《政治传播学引论》中也批判性地探讨了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中媒体和政治的关系。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互联网学者克雷・夏尔基(Clay Shirky)曾指出,无论历史形式还是现代形式的社交媒体,都在基础的社会机制、激起社会反应和给社会带来影响等方面有共同之处。进入21世纪,传播学界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共享、开放协作、实时互动等方面特性分析的研究,还发现新媒体尤其是以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美国一家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互联网环境下表现出的可即时传输、可任意到达、可永久储存、可无限搜索等特质,是羊皮纸卷、诗歌和小册子这类早期社交媒体形式做不到的。因此,新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一、新媒体政治传播变革
对“政治传播”的界定,可以从政治学和传播学两个维度进行解释。政治学把“政治传播”解释为一种政治现象或政治行为,传播学把“政治传播”界定为一种传播过程。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在技术手段、传播方式、舆论引导、全民参与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有较大差异。
1.传播方式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的新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其全天候和全触角的传播景观,包含了从文字、图片、音频、图像到3D影像等诸多传播要素,向受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播。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新媒体在政治领域的应用远没有现在这样普遍,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那时,受众主要通过美国三大有线电视网、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竞选信息。直到2016年,脸书、推特、Instagram(国外一款照片分享客户端)、Whatsapp(国外一款类似中国的微信的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才取代传统主流媒体成为信息主渠道。
特朗普的社交媒w策略,被一些社交媒体领域专家看作是一次创举。他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参选人传统、严肃的刻板印象,使人们觉得他与众不同。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令人“耳目一新”,出格的言论也增加了他的曝光度,成功地吸引了民众的目光,他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的计划赢得了美国中产以下阶层民众的支持。不仅如此,他在社交媒体上攻击竞选对手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最终的结果更是证明了特朗普新媒体竞选策略的成功。
2.传播方向由单向化往多向化转变
传统的单向大众传播理论(SMCR)认为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这一理论长期指导美国的政治活动。但是,这种认为“权威声音毫无置疑地被受众接收”的单一模式,随着互动式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衰落,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是扮演着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年7月的调查报告《现代新闻消费者:新闻在数字时代的态度和做法》表明,30岁以下的成人用户比30岁以上的用户更少接触电视,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是社交媒体。报告还显示,在美国有62%的受众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接近20%的受众表示自己依赖社交媒体。而在2012年,还只有49%的美国人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
在美国,电视长期以来在总统竞选期间扮演重要角色。总统竞选人的电视辩论,一直是电视收视率的保证――选民会收看电视辩论直播。两党候选人也非常重视电视辩论,甚至把电视辩论视作左右最终结果的关键一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媒体高成本、周期长、内容瞬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宣传效果。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有着成本低、覆盖高、互动性强、即时分享的特性,竞选团队还可以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竞选策略。
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软肋,在新媒体这里被有效化解,传播方向由单向化往多向化转变,有效增强了竞选宣传效果。
3.议程设置更具个人色彩和主观意向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传媒学界普遍认为传统大众媒介掌握公众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影响民意走向、引导社会舆论,媒介依旧会成为受众的“公告牌”。但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规律。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里写道:2000年以后,世界进入全球化3.0时代,也称个人时代。世界进入个人时代后,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东西表达自我、彰显自我。社交媒体颠覆了原有的价值创造规律,真正找到了受众的痛点,找到了受众需求的动机和目的,为受众表达自我提供了舆论场。
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新闻从曾经的被动接收转变成当下的主动筛选,受众的声音被逐渐放大。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通过自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甚至观点在互联网上首先发酵,成为线下受众热议的话题,但传统媒体往往在事后跟踪报道,成为新闻事件的二次解读者。分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结合此次美国总统选举,传统主流媒体支持希拉里,而特朗普则是更多利用新媒体。不难发现,议程设置在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多的个体色彩和主观意向。
二、新媒体取代传统主流媒体成为政治工具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一百多年来美国总统竞选方式又带来一次重大变革。
上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普及,美国民众第一次足不出户便可听到总统竞选人的声音。上世纪60年代,电视的兴起,让美国民众通过电视直接观看总统候选人辩论。从声音到画面,也让总统竞选人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而立体。如今,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获取资讯,总统竞选人通过社交媒体“圈粉”。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社交媒体发挥传播影响力,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型政治工具。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展现出对媒体传播规律极强的理解力。他曾长期主持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一个成功的电视媒体人。他关注媒体行业的发展,深谙媒介传播规律。在其自骼铮特朗普写到他善于利用每一次媒体采访的机会,就连媒体曝光他的负面新闻,也被特朗普当成一次宣传的机会,他清楚地知道怎样利用新媒体争取选民支持。据统计,特朗普平均每月在推特上发文371.6条,他还在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关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视频,并且在视频直播平台Periscope开设专栏,与选民互动。特朗普依靠社交媒体不仅节省了巨额宣传经费,还有效地拉近了与选民的距离。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特朗普竞选过程中最便捷、最廉价和最有效的助选工具。
1.依托大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竞选策略
早在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竞选团队就向世界展示了大数据分析的“神秘力量”。奥巴马数据分析团队早在2010年就开始收集、分析、整理海量数据。数据分析师们注意到,好莱坞影星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对美国西海岸40岁至49岁女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奥巴马利用这一信息,在克鲁尼的豪宅内举办筹款宴会,为奥巴马筹集到数百万美元的竞选资金。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竞选团队更加注重大数据分析,有政治分析人士甚至将特朗普的数字分析团队称为竞选的“第二指挥部”。从2016年7月起,特朗普竞选团队使用一款应用程序来辨别选民个性和政治倾向。该应用程序能够识别出潜在支持者,从而提高拉票效率。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其竞选团队依据选民个性类型,定制个性化宣传信息并且记录选民观看信息的反应,此举为特朗普之后的竞选活动提供了数据支持。
2.虚拟现实(VR)技术首次应用于美国总统大选
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首次尝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Visual Reality),桑德斯把办公桌搬到了绿荫环绕的庭院,向选民发表总统竞选演说。
无独有偶,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3日,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美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使用NextVR的Gear VR虚拟现实技术现场直播了此次电视辩论。据国内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网站“元代码”的报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看视频直播,不仅带给观众新鲜的观赏体验,直播画面也会更加清晰。这些优势足以颠覆新闻行业的报道形式。
201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巴西里约奥运会期间,首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直播体育赛事。同一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播美国总统选举电视辩论,可以说,2016年是虚拟现实技术从概念应用于实践的关键年,多家媒体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尝鲜,对此项技术应用于新闻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借助社交媒体展开自我营销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竞选言论、自我推销、打击对手最终赢得选票的过程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特朗普自诩为“140个字符的海明威”。他在脸书、推特、Instagram、Vine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频频发声,实时更新流媒体内容。特朗普大量使用短小、低保真、用语直接的视频,传统媒体往往会把这些视频转载进行二次传播,使特朗普在传统媒体上获得了免费的宣传。脸书以2016年总统候选人的100条信息为调查样本,统计显示,特朗普收到的网友回复超过了其他候选人的回复总和。
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2016年的一项美国总统竞选影响力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传统的、旧有的影响层级呈现颓势,正在被崭新的马赛克式的影响层级所取代,社交媒体的崛起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将Twitter视作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认为特朗普深谙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能够熟练应用各类媒体进行自我宣传。
三、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问题与反思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虽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锋风头正劲,但是背后也潜藏着诸多危机。随着大选烽烟退去,民众趋于理性,媒体深入反思之后,新媒体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假新闻的蔓延、个人隐私的泄露和对民意的过度控制等。对于大选中名声大噪的新媒体而言,盛名之下存在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1.社交媒体沦为假新闻的重灾区
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11月11日的研究报告《2016社交媒体更新》(Social Media Update 2016)显示,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美国成年人中,79%是脸书的活跃用户。这些人当中,又有76%的人表示每天都会登录脸书。而仅次于脸书的社交平台Instagram(2012年被脸书收购)则吸纳了全美32%的网民。
脸书拥有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却在大选期间,沦为了假新闻的重灾区,大量缺乏事实依据的假新闻充斥其中并肆意蔓延。比如“教皇方济各宣布支持特朗普”“如果特朗普当选希拉里将会号召内战”“一切都结束了:希拉里邮件泄露了她与ISIS之间的关系,比想象得更惊人”。对此,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编辑克雷格・西尔弗曼(Craig Silverman)通过统计美国大选投票前三个月的相关数据发现,脸书上与竞选人有关的假新闻,其受关注度已经超过了《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更为严重的是,深陷假新闻漩涡之中的不止脸书一家,推特等其他诸多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也都存在着曲直难分、真假莫辨的问题。
纵观此次大选,社交媒体虽然被称为媒体,扮演的却是平台的角色,并未在媒体与平台之间设置壁垒分明的界限,也没有严格审慎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制。此外,社交媒体的“电脑算法”(algorithm)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假新闻的蔓延。社交媒体收集用户所有状态更新,包括所转发的新闻、点赞和评论,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相应分数,这个分数决定新闻能否成为“热门话题”。单纯依靠电脑算法的方式,使社交媒体无法有效地辨别新闻的真伪,只能决定其是否热门。
另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层出不穷,越是耸人听闻的新闻,越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劣币”从而获得优先推送的机会,使点击率大增。加上社交媒体“按点击次数付费”的广告模式,假新闻几乎变成无本万利的产业。因此,对于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而言,当流量变现越来越容易之后,它们开始逆袭严肃的传统主流媒体领域,使传统媒体所依赖的舆论环境急剧恶化。
2.大数据让个人隐私如履薄冰
大数据时代,受众的个人信息和使用行为能够随时随地被记录下来,并被绘制成特定的用户面貌,其准确性远远超过了各类民意调查。对于政治传播而言,这些数据信息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正如此次美国大选被德国《商报》称作“第一次数字化竞选”,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位候选人都组织起强大的技术班底,运用大数据技术了解网络舆情,获取和使用投票者的信息。
当然,技术始终是把双刃剑,大数据在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在不断蚕食着个人隐私的边界,网民的数据信息随时都面临被泄露和利用的风险。美国知名网络信息安全公司赛门铁克2016年的《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就做过相关统计,2015年,全球超过5亿条个人信息记录丢失或者遭到窃取,身份信息泄露事件更是增长了23%,达到4.29亿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也曾对全国范围内1506名18岁以上、经常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的网民做过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丧失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但也相信这件事已经发生了。
3.新媒体对民意控制的变本加厉
美国媒介理论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研究媒介发展趋势时,曾提出过“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相比电影、广播、电视这类少数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多数消费者的“一对多”的播放型传播模式,将卫星与电视、电脑、电话等技术相结合,集制作、销售、消费于一体的新模式的出现,预示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波斯特研究发现,在第二媒介时代,媒介对大众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严密。
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借用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指出,电脑数据库宛若巨大的全景监狱。狱中所有的犯人都置身监控之中,久而久之,犯人便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套规范。与全景监狱不同的是,数据库对大众的监控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人们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仍然可以正常地生活。并且,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换能够在瞬间完成。因此,新媒体对大众的控制可以说更加彻底。
这一点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暴露无遗。特朗普竞选团队聘请了曾经帮助英国脱欧阵营成功赢得公投的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简称CA公司),负责其线上活动。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运用大数据挖掘和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 profiling)等技术手段,提供信息精准投放服务。CA公司将美国人口分为32种人格类型并且仅关注17个州。通过这种方法CA公司发现了诸如喜欢美国汽车的民众更有可能支持特朗普这样的性格倾向。同时这类信息又很好地提示了何种信息在何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特别是在竞选活动的最后几周,基于数据分析,其拉票活动主要集中在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从这些目标州收集的新数据,又会回流到特朗普竞选活动的数据库中,被重新加以监控和利用。
数据驱动的竞选策略,看似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民意诉求”,事实上却可能偏离了选举制度的初衷。正如脸书的一项实验证实,可以通过控制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流来操纵用户的情绪。换句话说,人们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结果只是掉进了被精心设计好的陷阱。
四、小结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不仅是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位候选人的“政治秀”,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技场”。新媒体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传统媒体,宣示其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全景展示了其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非凡的议程设置功能,以及数据驱动的竞选策略,这些都给政治传播领域带来了新变革。
从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首次利用广播对选民发表演说,到尼克松与肯尼迪第一次进行电视辩论;再到特朗普当下的“推特治国”,新技术不仅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参与政治获取信息的模式。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传播政治、参与政治、服务政治将成为新常态。为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服务政治大局,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帮忙不添乱,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注释
北大新媒体:《社交媒体如何改变美国总统大选?》,http:///20161002/n469540851.shtml.
谢璇、袁纯子 :《盘点2016 全球媒介图景的嬗变:路透、皮尤2016全年报告深度解读》,http:///20161231/n477455737.shtml
利云:《社交媒体正改变传统政治传播生态(大势所趋)》,201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第 5 版。
胡瑛、陈力峰 :《美国总统大选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新闻战线》,2016年第8期。
李凌凌:《特朗普竞选中的传播策略分析》,《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10期。
皮尤研究中心:《2016社交媒体更新》(SocialMedia Update 2016),http:///2016/11/11/social-media-update-2016/.
篇(8)
关键词 马航失联 微信 社交媒体 启示
在新兴媒体不断出现的当下,微信作为人们日常沟通的工具,在利用手机平台提供社交功能的同时,兼具了媒体的特性,成为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航MH370 失联事件中,微信作为拥有广泛用户的社交媒体,在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社交媒体的一些缺点和弊病。微信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点对点式信息推送和裂变式信息发布与转载。这两种传播方式一方面与人际传播的一些特征相吻合,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裂变式传播的优势。
一、点对点式信息推送
从本质上来说,微信是“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它以客户为中心,注重与客户的互动交流。作为腾讯新闻的信息推送,腾讯一般情况下每天一早一晚分两次将信息直接点对点地推送给客户的微信终端。事件发生当天上午的推送中,腾讯新闻及时推送了“马来西亚飞北京客机失踪,机上载有154 名中国人”这一消息,下午又推送了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失联客机乘客信息等相关内容。第二天又以事件最新消息为头条,相关内容为背景材料的方式重点跟进事件态势。虽然消息多转发自传统媒体,但微信还推送了一些独家解读、评论等原创内容,显示出一定的传播优势。
在事件发生的一个月时间里,腾讯新闻信息推送根据事件的进展及时传播重要信息,凭借社交媒体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成为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图一中可以看出,截止到4 月7 日,在事件发生一个月的时间里,第2 天和第3 天各推送了4 条关于马航事件的消息,是一个月中每天推送消息数的顶峰;第20 天和第29 天未推送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第29 天,一方面搜救没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核心消息,另一方面也受到“文章出轨事件”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重大搜救信息发布的时候,微信还采用紧急推送的方式实时跟进,例如,在3 月24日晚“马来西亚总理:失联客机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这条消息,就是在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推送的,并结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腾讯作为商业网站在微信信息推送方面,对于马航事件的信息传播表现出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庞杂信息的精心筛选、无障碍的直接推送、信息内容的延展性(更多链接)、多媒体信息的全面整合、按时推送和紧急推送结合等一系列的特点。当然还有其不能忽略的转载依附这一特性,不过,换个角度来说,这种对于权威媒体信息的整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二、裂变式信息发布与转载
如果说腾讯新闻的点对点式消息推送带有一些“官方推送”的色彩,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与转载则更多地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呈现出裂变式传播的特征,另外,也暴露出社交媒体的一些问题,以至于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甚至成了谣言的集散地,这对整个事件产生了负面影响,如谣言对于事件家属心理的刺激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月8 日官方消息发布当天,9 点30分朋友圈就开始出现与马航事件的相关信息;一小时后朋友圈中出现航班迫降越南的虚假消息,多数人留言祝福。12 点左右朋友圈开始出现“外媒称飞机残骸已被发现”的谣言,之后,类似于飞机解体、飞机坠毁、发现失踪的MH370 航班等信息在朋友圈满天飞,用户纷纷刷屏,甚至很多人被迫屏蔽。“当代的新谣言多为真实的谎言,但就我们所处时空的社会真实,恰恰在谣言中得以充分体现。”①谣言满天飞,真实的核心信息匮乏,使社交媒体在事件信息传播中饱受诟病。
如此方便快捷且具有广泛受众群的微信却没有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也带给媒体人一些反思,应该说这是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第一,在这样重大的事件面前,真正优质信息缺乏是主要原因。随着微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媒体纷纷与社交媒体联姻,信息渠道的增多也给传统媒体的权威带来了巨大考验,虽然官方媒体在社交媒体的公众号上不断辟谣澄清,但是个人账户信息的发布与转载对寻找真相带来了困难。所以,“除非是从社交媒体中分化出一部分,承担起以思考开辟进路、并寻找真相的专业势力,否则,单凭微博等被动的社交媒体,新闻真相必定被舆论狂欢所取代。”②这也是社交媒体的“悲哀”所在。
第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不断重复着“信息需求———谣言———转发———辟谣———信息需求”的循环。一方面,真正有效信息的稀缺使得打破这个怪圈异常艰难;另一方面,对于社交媒体而言,公信力的下降也成为马航事件的信息传播之殇,尤其是微信的朋友圈。相比微博而言,微信的信息发布步骤稍显复杂,不能直接转发,删除信息源对于他人转发信息的存在与否也没有丝毫影响,这种被隔断的信息传播链使得辟谣不能釜底抽薪,也成为辟谣无力的根本原因。
第三,微信的相对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播的障碍。在获取信息的时候用户受到所关注的个人和公众账号所形成圈子的影响,这个圈子制约了用户信息获取的渠道,导致纠错能力相对较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微信建立的这种社交圈里,即便可以随意关注公众号,但也由个人的品行喜好决定,再加上微信作为CRM 工具更加看重点对点的直接信息流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信息发散性,而且,为了客户关系的培养,“免打扰模式” 使得公众账号的权力受到限制,也阻碍了信息的大范围扩散。
三、马航失联事件微信传播的启示与突围
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微信并没有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但它作为新兴的媒体代表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早在中央电视台2008 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直播时,其制作人包军昊就表示:“现在网络、MSN、短信传播非常的快,你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的话,你会失去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③因此,如何让新兴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可以从马航事件微信传播带给我们的启示入手。
首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新闻信息的聚合器。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愈发密不可分,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其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且“3G 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形式或几种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 ④这更加强化了移动媒体的传播优势。社交媒体利用这一平台,通过新闻信息的聚合和它的社交功能,凭借“媒体+ 社交”的模式,以近乎“捆绑”的方式与人们建立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一定程度上为社交媒体保证了受众和参与者。
其次,社交媒体具有突出的传递功能。当下,国际上常用的社交工具主要包括Facebook、Twitter 等,国内主要有微信、微博等。在本次事件中,马来西亚方面发布最新进展的平台是马航的官方Twitter,中国的传统媒体也主要使用官方微博来发布最新消息。社交媒体这种信息传递功能不仅表现在强大的移动传播,也表现在实时海量转发传统媒体的核心事实,而这种传递功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第三,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应该保证真实性。一方面,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公众账号应该积极负起责任来,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树立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榜样;另一方面,用户应该严谨地对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偏信、不造谣、不以讹传讹,净化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环境。当然,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专门建立一个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等方式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个人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应该对自己的声誉负责。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发布信息之前应当慎重考虑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面对马航MH370 失联这类重大事件,用户发布的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用户的声誉,倘若人人都能对自己的声誉负责,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就能迎来发展的新境界。
总的来说,在马航MH370 失联事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却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信息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不管是腾讯新闻点对点式的信息推送,还是朋友圈裂变式的信息发布与转载,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使得“把媒体攥在手里”成为事实。所以,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社会背景下,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无比重要,冲破了这个藩篱,社交媒体的未来也将会更加明亮。
参考文献
①唐绪军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4-95
②nandu.com/nis/201403/14/188230_2.html
③石岩,《这次“即时播报”,以前是“ 及时上报”》[N].《南方周末》,2008-5-22
篇(9)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57-0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o apply social media,the social influence is growing.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started to apply various social media tools actively since 2009,whic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effectively,increase the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s 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otivation,policies and measur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South Korean government.Based on this,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government.
〔Key words〕social media;social media in the government;south korean government;governmental public relations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于Web20基础之上的社交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迅速风靡全球。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政府治理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并对政府的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交媒体的重要性,美国、韩国、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纷纷开始应用社交媒体。
韩国政府部门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起步较早,2010年韩国中央政府的40个政府部门就开通了Twitter账户[1],其中26个政府部门还开通了Me2Day账户。目前韩国政府的社交媒体发展正处于应用转型期。良好的网络环境,较高的网民自律意识以及较为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为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社交媒体,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应用的广度、深度及作用发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部门需要利用社交媒体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政府透明度。韩国是世界上网络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首个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同时,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亚洲文化圈,文化背景高度相似。因此,分析并借鉴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吸取韩国的经验,更快速地找到有效采纳社交媒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第二部分将对与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分析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相关政策;第四部分介绍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具体举措;第五部分对韩国政府部门成功应用社交媒体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对中国政府的启示。
1文献综述
本文对社交媒体的内涵、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首先,社交媒体一词由“Social Media”翻译而来,也有学者译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学者们对社交媒体的界定主要是从社交媒体平台类型以及平台上用户关系建立的角度进行的。例如:《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的作者Mayfield(2007)认为,社交媒体是伴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开发逐渐普及的,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基础上增加对话、合作和建立社会关系等。Hansen,Shneiderman和Smith(2011)⑸缃幻教宥ㄒ逦一系列支持用户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在线交流工具[2]。Khan,Yoon和Park(2012)对社交媒体的定义较为全面,他们认为社交媒体包括来自互联网的一系列技术和系统,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维护社会和职业的关系(例如Facebook和LinkedIn),促进知识共享(例如Wikipedia和Blog),达成共识(例如Twitter),以及通过信息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或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3]。
其次,针对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应用动机、应用的风险和优势、应用策略等方面。JIgnacio,Rodrigo和JRamon(2013)将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定义为通过采纳一组技术来促进政府部门与公民和其他组织间的互动参与[4]。Park(2011)等人总结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推进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的结论[5]。Gohar,Bobby和Sang(2014)通过对韩国政府部门中的289名员工进行调查,探究了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风险和优势,研究发现二者均明显影响了政府部门员工应用社交媒体的意愿和满意度[6]。至于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策略,Mergel(2010)将其分为推出策略、拉进策略和联网策略3类[7]。其中推出策略主要服务于公民,将社交媒体作为现有沟通渠道的补充;拉进策略指运用社交媒体将公民吸引到政府其他的机构网站或博客中;联网策略则指将社交媒体作为直接与公民进行交流的方式,积极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来。推出、拉进策略是以内容为导向的,仅仅促进单向交流,而联网策略则以行为为导向,注重促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
随着韩国政府部门开始尝试采纳社交媒体,韩国学术界也逐步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第八届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暨第十三届科学合作网络大会在韩国首尔召开,会上韩国学者Khan,Yoon和Park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状况,并且对韩国和美国政府应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对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策略和效果等进行探讨。例如:Chung,Seong和Han(2014)通过分析韩国政府部门应用Me2day的情况来探讨韩国政府和公民之间开展网络互动的特点和结构[8];Myongho,Sam和Sunghun(2013)对韩、美两国政府是如何应用社交媒体的进行了比较分析[9];Gohar(2014)等人将Twitter网络策略分为G2C和G2G两类,来探讨韩国中央政府的Twitter应用策略和效果,结果发现政府部门的Twitter网络策略并不一定能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社交媒体活动的积极性,但它在加强G2G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0]。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日益关注社交媒体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以我国政府部门常用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主,主要分析这两大社交媒体的应用特点、功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部分学者对韩国的社交媒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例如:车今善(2015)对中韩SNS平台及使用动机进行了比较[11];赵在九和娜(2013)对韩国政府、企业、大众的媒体社交现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12]。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尚未有学者对韩国政府部门的社交媒体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政策
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在于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以及韩国良好的网络环境等因素,近年来韩国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多种策略来更好地应用社交媒体,同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社交媒体政策和风险管理政策,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21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
211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广泛的意见表达空间,同时使得用户之间的联系加强,便于大众实时交换意见和分享信息。当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就从间接沟通变成了直接联系。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表达观点和意见,而不需要中间机构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培养了公众的积极参政意识。此外,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决策的阶段上,政府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从公民那里获得大量的想法和建议,以完善政策内容;公民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政府提供信息,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为随后的政策实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12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要求韩国政府积极采纳社交媒体
2013年6月,韩国政府了“政府30时代”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将政府拥有的信息在国民提出要求之前进行公开,重点在于公共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政府与国民的沟通和合作。随着“政府30时代”计划的实施,韩国政府将向国民公开和共享更多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和数据,从以往“政府提供”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每个人为中心”模式,最终建立“开放与共享的政府”。因此,韩国政府部门积极采纳社交媒体可以进一步推进“政府30时代”计划的开展,通过采纳多种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13良好的网络环境,较高的网民自律意识以及较为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为韩国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奠定了基础
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韩国率先实行了网络实名制,这使得韩国成为了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树立起了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7月,韩国已有821%的家庭连有互联网,784%的国民已有3年以上(包括3年)的网龄,并且852%的国民每天至少使用1次互联网[13]。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服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都促使韩国政府更多地采纳社交媒体,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2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政策保障
为了推进信息化的发展,韩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同时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文献搜集与网络查询,获得了与韩国信息化相关的主要政策,详情见表1。表1韩国信息化相关政策概览
分类政策名称互联网振兴网络多媒体广播事业法信息通讯产业振兴法信息保护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保护法案关于促进信息和通信网络利用与信息保护法电子签名法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电子政府法信息保护产业振兴法个人信息保护关于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他通信秘密保护法数字内容管理条例缩小数字鸿沟条例
政府部门在应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必须注意如何安全利用这些技术,并意识到其中的潜在风险,例如意外安全漏洞、T工透露个人信息和计算机安全问题等。避免这些风险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和实施社交媒体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将韩国政府实施的社交媒体政策内容概括为8点:遵守相关法规;牢记发帖所处的网络环境;当涉及与政府相关的问题时,向通信部门进行咨询;在政府以外的网站发帖时,否认发帖内容代表个人的意见;身处高管职位的工作人员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不透露任何敏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谨记公职人员的身份;关注服务对象的需要、自身的工作责任以及政府的宗旨。
避免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潜在风险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对韩国政府制定的SNS风险管理指南进行了总结:第一,不要删除已的帖子,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猜疑;第二,按照组织的风险管理指导方针使用SNS;第三,在部门主管的指导下创建SNS消息;第四,尽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信息、资源或者语句;第五,了解自身所在组织的重要资源;第六,用积极的态度回答问题;第七,向员工提前告知将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第八,谨慎对待在SNS上的内容,因为它们可能会被新闻媒体引用;第九,分享一些人性化的故事;第十,当别人产生误解时要举出证据进行辩护。
3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举措
从2010年开始,韩国大部分政府部门已经积极采纳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具体情况见表2。例如:韩国保健福祉部、行政安全部和知识经济部等17个政府部门都在使用Twitter和Facebook。除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之外,韩国政府部门还应用了Me2day、Scribd、Flicker和Blog等社交媒体工具,并且将它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Twitter、Me2day、Flicker和YouTube等以传递信息为中心的社交媒体工具,主要用来政府的政策或方针;另一类是Facebook,Yozm和Cyworld等,主要用于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韩国政府针对社交媒体的应用特别颁布了四项评价标准,分别是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并根据这四项评价标准对应用的多种社交媒体工具进行了排序。其中Twitter和Me2day在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及时性方面表现的较好,这些工具允S用户之间“互粉”,而Facebook的信息交互性最好,例如评论或者点赞等功能,有助于在朋友之间建立共识。随着韩国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广使用社交媒体,韩国本土的社交媒体软件也开始逐渐兴起,包括KakaoTalk、Kakaostory、BAND、Line等,并迅速占领了较大份额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表2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使用基本情况
此外,韩国的国家资讯社会局(NIA)的相关资料显示了韩国民众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存在的数字鸿沟,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民众仅占比194%,而在贫困线以上的则超过50%[15]。为了最小化这种数字鸿沟,韩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五项策略,分别是:加强信息利用;加强信息政策集成;开展关于信息生产、使用和共享的信息文化项目;加强信息治理;加强信息化的国际合作。同时韩国政府还开展了信息网络村庄(INVIL)项目来减少数字鸿沟的影响,该项目建立在曾经被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的农业,渔业和山区,通过创建信息网络环境来缩小数字鸿沟。
4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论坛、RSS订阅等社交媒体,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政府社交媒体的应用形式相对单一;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民意表达和政府互动的欠缺等。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准入限制、政府内部忽视协作和交流等因素也阻碍了政府部门更充分地应用社交媒体。要进一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加政府透明度,必须重视和完善社交媒体的应用。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
41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体平台
韩国政府应用的社交媒体种类多样,除Twitter和Me2Day之外,还有Facebook、Scribd、YouTube、Flicker和Blog等。另外韩国政府在门户网站的导航上还专门设置了“Social Media”栏目。通过首页的链接,可以快速链接到各政府部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应用的社交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运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主要是单向地政策信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较少。为此,应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体平台,通过采纳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实现多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惠及更多的用户,同时也更有利于广大民众获取政府信息以及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42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
韩国政府部门根据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这4项评价标准,结合各种不同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有针对性的使用社交媒体,最大化的发挥了政府社交媒体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对政府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具体可以从政府社交媒体内容、政府社交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性、政府社交媒体实际解决的问题等其他方面来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43设置管理者专门运营政府社交媒体
为了更好地使用推特,韩国政府部门设置了推特管理者来专门管理推特信息的与回复,对韩国政府部门的推特应用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设有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账号拥有的粉丝数量是那些没有管理者的两倍。可见,设置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因此,要把中国公众对政府社交媒体偶尔的关注变成经常的关注,可考虑设置专门的管理者来进行政府社交媒体的运营,做好消息的与回复、转发评论、与公众进行互动等工作。同时,由于政府社交媒体管理者传达的是政府的声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设置的管理者不仅要精通社交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还必须具有把握政策和社会舆情的能力。
44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采纳社交媒体
除了Me2Day之外,韩国政府部门使用广受年轻人欢迎的Podcast,受职业群体青睐的Twitter以及受政客喜爱的Cyworld,即韩国政府部门在采纳社交媒体方面遵循了不同群体的爱好特性,以此来更好地与公民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为了与公民进行更恰当、更长期的互动,我国政府也可考虑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来采纳不同的社交媒体。例如,针对高校学生群体,可以采纳语言灵活性和娱乐性较高的社交媒体,来加强政府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吸引力,让他们把关注时成一种习惯;对于大多将政府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实用性工具的职业群体,则需要以报道公众关心的内容为主,增强实时新闻的跟进,并运用准确的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描述,以此提高政府社交媒体在职业群体当中的权威性。
45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全民参与
与韩国相比,我国在数字鸿沟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地^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在整个网民群体中,使用政府社交媒体工具的还是少数,“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政府社交媒体的推广使用,服务受众范围也很有限。因此,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的地区和人群,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缩小数字鸿沟,具体可以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使用新信息通讯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做起,以此来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net:The case of the Twitter activity of South Koreas Ministry for Food,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J].Scientometrics,2012,90:9-23.
[2]Hansen,D.,Shneiderman,B.,& Smith,MA..Analyz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NodeXL:Insights from a connected world[J].Burlington,MA:Morgan Kauffman,2011:284.
[3]Khan,GF.,Yoon,HY.,Park,HW..“Social media use in public sector: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Korean & US Government”,presented at the ATHS Panel during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ometrics,Informatics and Scientometrics & 13th COLLNET Meeting,23-26 October,Seoul,2010.
[4]JIgnacio Criado,Rodrigo Sandoval-Almazan,J.Ramon Gil-Garcia.Government innovation through social medi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9-326.
[5]PARK June,CHOI Hong,PARK Sung-Min.Social Medias Impact on Policy Making[J].SERI Quarterly,2011,(4):125-129.
[6]Gohar Feroz Khan,Bobby Swar and Sang Kon Lee.Social Media Risks and Benefits:A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4:1-22.
[7]Mergel,I.Government 20 revisited:social media strategies in the public sector[J].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33):7-10.
[8]Chung Joo Chung,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SNS use by the Korean government:a case of Me2Day[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24):25-41.
[9]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0-317.
[10]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95-113.
[11]车今善.中韩SNS平台及使用动机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8.
[12]赵在九,娜.韩国媒体社交的现况及特征[J].新闻战线,2013,(3):24-26.
[13]N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Agency:2013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White Paper(Republic of Korea)[EB/OL].
[14]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105-106.
[15]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4.
[16]Se Jung Park,Yon Soo Lim,Steven Sams,Sang Me Nam ,Han Woo worked Politics on Cyworld:The Text and Sentiment of Korean Political Profiles[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1,(29):288-299.
[17]Chulmo Koo,Namho Chung,Dan JKim.How do social media transform politics?The role of a podcast,‘Naneun Ggomsuda’in South Korea[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4:1-14.
[18]英{斯・默格尔,郑思斯,袁嘉祺,等.公共部门的社交媒体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2,(7):128.
[19]刘济群.国外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述评――进展与启示[J].现代情报,2016,(3):158-166,177.
篇(10)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94-0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在、静态的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或素质,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外在、动态的社会责任行动;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和特殊情感认同,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决态度及负责的行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的有机统一体[1]。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自觉意识和对应承担责任的义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国之栋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We Media) 的定义由美国媒体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解释说来,自媒体的主体是人,人人都是信息、新闻的传播者;依托信息科技高度的交互性、自主性的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2]。自媒体作为经济全球化孕育下最受大众青睐的科技产物之一,其自身多元化、草根化、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平等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着当代人渴望自由、平等、多元、多面的互动交流需求,是大众自觉意识的表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使用即时通信的网民规模达5.88亿,使用率为90.6%,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人群;报告指出有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以63.9%的高认同比位居第一。自媒体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学生中有极高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及用户黏度。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平台占比较高的使用群体,自媒体平台改变了其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自媒体环境下,言行相对自主、开放和隐蔽,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隐患也日渐凸显,并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点。
1.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博弈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无国界对接,不同文化相互交织、冲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西方敌对势力抢夺互联网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介肆意传播,意图侵蚀消解我国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达到垄断全球互联网舆论的目的,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其立场、认知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不成熟,对自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判断能力较弱,加之部分大学生存在从众性与盲目性,极易被自媒体信息中夹杂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侵蚀,淡化自身社会主义的优越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陷入价值认同困境,在困惑中,易将自身错误的价值认同观念借由自媒体传播给他人,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价值观认同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与养成,甚至会给国家的安定团结带来隐患。因此,高校应通过发展主流价值认同来引领、整合、推动社会责任感教育,围绕“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教育,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师生间寻求价值认同、构筑价值共识的过程[3]。
2.自媒体环境失范问题
自媒体构筑了开放性的社会话语系统及话语空间。在自由、开放、无约束的大环境下,不论是民间话语还是主流话语,无论在民间舆论场或主流舆论场,自由意志在相互碰撞、融合,激发思想观念新火花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低俗、暴力、色情、虚假、、反道德等内容的话语失范问题。
由于互联网环境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不全,网络话语失范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自媒体独特的隐蔽性、匿名性、免责性等特点,使部分用户将平日无法释放的压力宣泄于自媒体平台,或夸大其词,或刻意营造网络谣言,各种负面情绪或谣言容易蔓延,因此,自媒体环境更凸显了规范监管不力这一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人格趋于成熟的“半社会人”,甄别能力有限,易盲目相信或投入他人谣言推波助澜而不自知,潜移默化中降低了个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来自学业、未来职业规划、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有很强的同理心,抗压能力弱,他人在网络上宣泄的负面压力易使其陷入消极、颓废的情绪中,若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极易迷失自我,失去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信心及责任心,失去对社会责任的坚定立场,将无法承担社会责任。
3.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地位的消解
传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多是教育者向学生单向灌输主流的教育理念,内容多以教育者的视角解读,在教育主阵地有着强大的主流道德观念及舆论优势。但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话语严肃且说教意味浓厚,教育内容和形式多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大学生相对差异化、分散化的看法在主流思想的浪潮中易被忽视,学生自身个性及特点易被埋没,教育收效不明显。自媒体打破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权威性地位,自由、生动、快速、无障碍、无时空界限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赋予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提供了反复学习教育课程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即时反馈、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创了学习进度动态化的网络模式,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加强了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诉求,释放了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充分给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热情,网络化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学生的青睐,消解了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影响力。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诠释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核心是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和情感,调节人的思想与行为,固化成为个人实践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牵引着现实的主观改造和客观改造活动[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保障和实践伙伴。而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更广泛、快速、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可以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和新尝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承担着“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其科学性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遵循事物客观发展之规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舍弃陈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吸纳多元化教学成果,契合时代之发展和民族精神,牢固树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开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在现阶段能解决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自媒体自身开放性、交互性、自由化等特点,加速了知识传播的宽度、深度及广度,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堂教育延伸至互联网,加强各校大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评价体系,给予大学生自身更客观,更多元的分析评价。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为大学生丰富和扩充知识体系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更满足其作为“半社会人”了解社会资讯的诉求,为日后融入社会群体积累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下,开拓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领域,打破原有教育界限的桎梏,为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个性化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成效。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突破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较依赖的媒介载体,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新视角,也带来新的改革路径。
1.自媒体时代教育队伍素质的提升
自媒体时代,急需打造一批责任意识强、熟悉自媒体、善于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和教学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群体走上互联网道德教育之路。
第一,培养与深化队伍的自媒体认知。因教育者对自媒体的认知良莠不齐,高校应积极开展培训,普及自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联动自媒体相关企业,熟悉自媒体运作方式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自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和网络教育意识的敏感度,系统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认知,激发教育队伍的潜能和兴趣,达到提升队伍自媒体化的目的。
第二,鼓励与创建队伍自媒体化。高校应大力支持教育工作者开通自媒体平台,亲身体验、熟知自媒体,借自媒体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填补网络社会责任感教育空白、抢占自媒体平台教育阵地,为教育发声。
第三,明确与强化队伍角色。自媒体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兼具多元化和跨领域性的特点,只有明确的工作角色,才能有效避免片面看待教育使命和教育内容等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扎实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大新兴媒体的操作技巧,洞悉自媒体发展趋向,强化自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意识,培养灵活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整和引导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动态化、常态化发展。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媒体素养的突破
所谓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是指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自媒体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是自媒体时代语境下对大学生提出的教育要求,是衡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内在素养修炼的重要标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仍处于自发状态,且存在基础性缺失,自媒体环境下一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唯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 吸收与内化自媒体知识的突破。随着技术革新,自媒体不断推陈出新,要求大学生不仅熟知自媒体类型、性质、特点、用途等,更应深入了解信息自身的价值取向,科学把握自媒体发展动向,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表象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内涵,实现自媒体的传播信息到自我素质提升的内化[5];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包含国家、集体、家庭和自我责任感四要素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自媒体时代充斥着碎片化信息,不少大学生养成依靠直觉和联想的跳跃性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削弱了自身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深刻性与系统性。无形中形成了受教育者思维方式跳跃性、连贯性差与教育内容完整性、系统性间的矛盾。高校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场所,应结合自媒体的特性,开展灵活多样的自媒体能力课程培养模式,组建专业队伍适时洞察自媒体技术发展动态,并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我素养。
第二, 接纳与构建自媒体价值观教育的突破。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呈多元化、低可信度、“去中心化”、复杂多样等特点,分散着大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关注度,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冲击着正统价值观念,促使“无核化”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自媒体自身特点,判断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把握大学生自媒体素养的核心,重点培养大学生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媒体环境时,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信息价值判断,明确信息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
第三, 改造与创新自媒体技术能力的突破。自媒体双向交互模式,突破传统单向性传播模式的界限,使人人都可能成为传者和受者,大学生群体往往习惯利用自媒体抒发己见、传播思想。需要大学生提高利用自媒体技术的能力,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参与自媒体传播,切实提升其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地位及作用,为日后把握、利用自媒体动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者应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传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分享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阵地自媒体传播动态化、常态化。加强自媒体的监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下结合实际,创立专门机构、掌握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专业化、规范化。
第四,颠覆与重塑自媒体内容方式教育的突破。自媒体自身便捷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裂变传播模式极大程度节省了参与者接收传达讯息的成本,其自身虚拟性、无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参与者在互联网环境拥有隐瞒、虚构自身身份,摆脱现实约束力、网络行为自由化的权利。低成本、低约束、高能效的传播能力,使自媒体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可信度低、网络参与者心理隐疾等问题。因而发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上与时代同步,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种种弊端,正确引导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心理抚慰,借助不同形式的沟通,缓解和解决因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产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开展自媒体环境下如心理知识推送、心理交流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形式的转换
当今社会,自媒体环境离不开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发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也一样离不开自媒体平台,但目前,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完全驾驭自媒体平台为其所用。因而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形式转换,是有效教育的关键。
第一,教育话语生活化。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传达的内容,多来自书籍文刊,表述形式文本化、语言凝练但略显晦涩,不具备生活化气息。自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形式自由且富于生活化,文本话语在自媒体语境下不具备竞争优势,需转变话语形式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利用生活化语言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发挥责任教育导向功能,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刻、自主地掌握自媒体环境下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成效,切实帮助大学生甄别自媒体平台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升华其道德标准;教育者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如“心灵鸡汤”等,题材贴近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透过富有感染力的生活点滴向大学生展示社会责任感教育,引起共鸣,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第二,教育对话平等化。科技的发展带动传播方式改变,自媒体时代,多视角、多观点、多立场并存的传播特点,实现了使用者自媒体环境下的平等化,带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由传统“师尊重教,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向师生平等交流的方向转变,促使传统教育单向输送的教育形式向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转变。教育工作者应舍弃“唯师尊”的习惯定位,明确师生关系平等化,释放教育工作中的绝对控制权,鼓励学生自主性发挥,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平等化,创建师生平等交流的自媒体平台,在交流中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社会责任感的新认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建立平等对话制度,净化学校自媒体交流环境,规范教育主客体交流行为,营造相对自由的教育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老师间的平等交流,为即时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现状提供了可能。针对大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为高校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推动自媒体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丁凯,曹石亚.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J].江淮论坛,2014(5).
[3]刘小兰,杨立国.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J].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