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是什么阻碍着社会化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让现有的社会化媒体市场出现混战的局面?众趣市场总监张雪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运营的很多案例中,他们发现目前关于社会化营销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同时也注意到很多企业已经迷失在了社交网络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体现在:企业一味追求粉丝,最终产生了很多虚假的粉丝;一个Campaign接一个Campaign,但是品牌影响力不见真正提高;粉丝不少,但是活跃度低,不利益诱惑不活跃;买了很多大号转发,但是没有销售转化;消费者主动沟通,但是品牌视而不见;有很多粉丝,但是没有他们的数据,也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喜好,没法深度挖掘。上述做法虽然取得了短时间的效果,但是毕竟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在后面的发展中,企业也觉得举步维艰。
同样一直对营销深入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给我们从另一方面剖析了存在的问题。社会化营销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不是单向度传播,强调互动和参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认清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调性,特别是微博的传播机制,采用传统的思维和营销模式;没有认清关系的特性,也没有掌握很好的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测量工具,效果测量比较欠缺;社会化营销的调性决定了社会化营销更多是客户关系管理和品牌美誉度等口碑层面,并非是产生直接的销售,不能过度追求直接的ROI。
知微的CEO于霄,则把这些问题总结为下面三点:①投入少。人员、资金、关注度的投入,均不足。②底线低。滥用僵尸粉、机器水军,欺骗消费者、恶性竞争。③转型慢。思维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模式,不注重与用户的互动。
看来,社会化媒体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只注重直接的营销效果,而忽略了营销本质的东西。
探究原因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原因是关键。从源头出发以本治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锐意恒动CEO沈栋梁在接受《广告主》采访时说,现在很多企业对社会化营销的认知过于简单粗暴,认为建立官方账号就是进行了社交营销,其实只是构建了一个个人媒体。还有很多企业热衷于在官博上有奖转发,当时可能反响很好,但是过后就烟消云散,社交营销关键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与之互动,而不是靠打鸡血般的爆发式营销。
张雪玲给出的解释是一些企业对社交网络的战略不清,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打法在做,缺乏管理工具,缺乏管理流程,缺乏管理团队;不负责任的服务提供商制造虚假的KPI;只关注狭义的营销,没有协同客服、创新、调研方面的价值;只是把社会化媒体当做了一次次营销活动的阵地,没有从企业内部将社会化媒体营销管理作为战略来布局。
开发了微博应用“皮皮精灵”的深圳指掌时代CEO周桥则认为,社交产品的发展过程是把弱关系融入空间强关系的社交媒体中的过程。在这个融入过程中难免面临很多矛盾,如何在点对点的关系传播中融入营销的内容则更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社交网络中,不仅能发现精准的需求,还能进行互动。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会应用到关系,在这个关系网络里谁帮你,谁帮你传播,很重要。而且社交新媒体涉及的环节更多,、媒介、受众等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环节。如果在这些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对整个社会化营销产生影响。
解决问题
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解决问题上。
众趣建议企业站在媒体管理的角度,从整个社会化运营的流程出发,内容的组织、管理,用专业工具做支撑,去判断和指导内容的规划;大规模一对一的互动是实现社会化沟通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庞大数量的粉丝,需要功能强大的SCRM去管理,而粉丝的价值也在于形成强关系的KOL家族;对于品牌影响力的拓展,APP的互动是增长粉丝和增加曝光非常有利的方法。这也是众趣希望通过研发综合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去实现的价值。
篇(2)
一、 引言
社交媒体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指通过信息实时分享和传播,依靠常用的社交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微信、SNS社区),以图片或视频形式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从而形成的销售、营销、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关系服务开拓和维护的一种方式。
社会关系网络是达成社交媒体营销的基础,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互相联结并建立联系,早期是交流互动与传播信息渠道,后来发展成为信息推广与产品销售的营销渠道,并且不同的社交媒体发展出了不同的特性。新浪微博是基于任意关注对象而建立的弱关系社交网络,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购物平台;而微信朋友圈则是基于认识的人而建立的强关系社交网络,已经有“微店”的电子商务平台。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否因为强关系社会网络比弱关系更能推动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目前,超过六成的微信活跃用户每天都会看到亲友在朋友圈上所推送的广告,而过半数用户选择直接跳过内容或选择屏蔽朋友圈,只有极少数人会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商品,是由于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朋友关系产生的差异?还是由于用户的归因习惯产生的差异?下文将引入社会关系强度和归因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一问题。
1. 社会关系强度。社会性、及时性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本质特征。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社交网站中关注真实好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获取购物信息,并使用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来搜集信息,从而产生某种购买行为。
“弱关系假设”和“强关系假设”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对重要理论模式。其核心是关注社会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关系在一定环境下所发挥的不同作用,Mark Granovetter将人际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以感情的卷入程度、交往双方的互动频率、交往双方亲密程度、双方互惠交换的程度为标准,区分关系的强弱。社交网络是基于弱关系的信息传播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经济相关的交易中还是对强关系有很强的依赖性。如人们在购买物品时问询朋友的意见,对于高风险的产品,所提供的信息或意见若出自于强关系来源者,其影响效果将大于弱关系来源者;而对于低风险的产品,则差别不大。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现实中,利用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售卖行为,人们并不会因为售卖者与自己存在着强关系而产生购买行为,反而会对其行为感到厌恶、屏蔽其朋友圈甚至是删除好友。
综合以上分析,各种研究虽然提出了社会网络中的朋友关系强度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决策及购买行为,但影响结果存在争议,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1: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强关系下的购买意愿比弱关系下的购买意愿要大。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研究者经常运用归因理论去解释口碑或者其他营销活动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当消费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产品的积极评论,会认为这个评论是因为这个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外部动机);但也有可能,评论者撰写正面评论与产品的性能毫无关系,例如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内部动机)。本文提出归因和人际关系符合以下假设:
假设H2a: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强关系导致的外部归因比弱关系导致的外部归因要强。
假设H2b: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弱关系导致的内部归因比强关系导致的内部归因要强。
同时归因会影响我们对产品相关的判断和选择。当口碑归因于产品(外部归因)时,其值表示的是产品和预期承诺一致的程度,(Khare et al.,2011;Sun,2012;West & Broniarczyk,1998)。内部动机归因(尤其是货币利益的归因)会增加人们对传播者真正意图的怀疑,降低传播者、产品和卖家可信度,从而降低购买意愿。因此,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关系强度、归因和购买意愿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其中归因又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沿着不同归因路径对于关系强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作用,假设又可以细分为:
假设H3a: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外部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假设H3b: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内部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三、 研究设计
1. 实验设计。本文实验主要为了探讨强弱关系强度、归因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的实验是一个2组(强关系vs.弱关系)的组间实验。实验中关系强度是操纵变量,归因(外部归因VS.内部归因)、购买意愿是测量变量。
2. 实验过程与刺激物。实验通过让被试阅读调查问卷并作答完成。被试正式填写测量问项之前,告诉被试,本次实验目的是要了解消费者对使用朋友圈的习惯。实验的过程分为社会关系的操控、实验和实验后反馈三个部分。
首先,被试者回答个人信息相关问题。随后,被试者被随机分为强关系组和弱关系组。被试者被要求写下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朋友(或关系比较疏远的朋友)的名字,让他浏览一下这个朋友的朋友圈。并回答一些关于这个朋友的问题。然后,主试者告知被试者,这个朋友在你的朋友圈中开展了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请被试者根据自身感受对所提出的问题打分。问题分别对归因(包括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购买意愿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束后,主试者询问被试者:对于此次问卷有何感受?是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话?然后结束本次实验。
3. 变量测量。主要变量采用7分量表(1=非常不认同,7=非常认同)进行测量,测量信任感知、归因和购买意向,其中归因包括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两个维度,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进行适当改编,使其符合本研究的要求,共整理得到9个问项。实验前进行了前测确保量表的信度、效度。
(1)关系强度测量。实验中,关系强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与Frenzen和Nakamoto(1993)以及Ryu和Feick(2007)的研究方法一致,被测试者在强关系条件下阅读:“想象你最近通过微信联系过的朋友X,他/她是你最好的朋友,请写下他/她的名字____”。在弱关系条件下,被测试者阅读:“想象你最近通过微信联系过的朋友X,他/她是你不太关心的熟人,请写下他/她的名字____”。然后回答一些关于和这个朋友之间关系的问题。之后为了强化操控,后文中的问题都是用这个朋友的名字来带入到问题情境中。
(2)归因测量。为了测量归因,我们根据Frank和 Gilovich(1989)以及Chen Lurie(2013)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通过请被测试者判断这个朋友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原因(如为了赚钱、自食其力)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从而测量其用户归因(即内部归因)。通过询问被测试者认为这个朋友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产品原因(如产品专业、有效)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来测量产品归因(即外部归因)。
(3)购买意向测量。最后采用Hajli(2014)中测量购买意向的方法,询问被测试者对使用社会化媒体营销购买产品的态度,包括愿意购买产品、愿意提供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程度(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
4. 实验结果与讨论。60名被试参与了本次实验,随机分组,其中强关系组30人,弱关系组30人。每名被试者参与实验的时长约为20分钟。被试者中男性站40%,女性占60%。
通过关系强度对归因和购买意向的多变量线性回归可知,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主效应显著(F(1,59)=30.15,p=0.000);关系强度对归因的主效应显著(F(1,59)=44.65,p=0.000)。强关系下被测者朋友关系的关系密切度(M强关系=3.783,SD=0.926)显著高于弱关系下对朋友关系的密切程度(M弱关系=1.983,SD=0.835;F(1,58)=62.524,p=0.000)。说明关系强度的操纵有效。
(1)关系强度与购买意愿。消费者在关系强度为弱关系时的购买意愿(M=2.82,SD=0.234)显著低于消费者在关系强度为强关系时的购买意愿(M=4.33,SD=0.278,F(1,56)=19.748,p=0.000)。换言之,人们会更加愿意购买亲密朋友所售卖的产品多于一般朋友所售卖的产品。假设H1得证。
(2)关系强度与归因。
①关系强度与外部归因。消费者强关系情况下的外部归因(M=4.517,SD=1.29)显著低于消费者在弱关系情况下的外部归因(M=2.867,SD=1.167,F(1,58)=27.005,p=0.000)。也就是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营销者关系密切(相比于关系疏远情况下)时,更倾向于认为营销者是出于产品的原因(如产品质量好、或产品非常专业)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假设H2a得证。
②关系强度与内部归因。消费者强关系情况下的内部归因(M=3.600,SD=1.26)显著高于消费者在弱关系情况下的内部归因(M=4.283,SD=0.858,F(1,58)=6.060,p=0.017)。即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营销者关系疏远(相比于关系亲密情况下)时,更倾向于认为营销者是出于自身的原因(如赚钱、投机行为)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假设H2b得证。
当关系强度为弱关系时,内部归因处于高水平,而外部归因处于低水平;当关系强度为强关系时,内部归因处于低水平,而外部归因处于高水平。换而言之,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一般朋友是出于货币利益而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而面对亲密朋友偏向于认为是出于产品优势而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由此,H2得证。
(3)归因的中介作用。
①归因的中介作用。为了检验归因是否对购买意向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按照温忠麟(2004)的检验回归系数法验证。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2.333,t=6.682,p=0.000);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归因的影响显著(B=0.303,t=2.688,p=0.009),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下降(B=1.026,t=2.570,p=0.013)。验证数据表明,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证。
②外部归因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外部归因对购买意向的中介作用。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外部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650,t=5.197,p=0.000);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外部归因的影响显著(B=0.430,t=3.616,p=0.001),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下降(B=1.025,t=2.947,p=0.005)。验证数据表明,外部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a得证。
③内部归因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继续检验内部归因是否对购买意向起到中介作用。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内部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0.683,t=-2.462,p=0.017);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内部归因的影响不显著(B=0.082,t=0.547,p=0.587),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没有下降(B=1.789,t=5.361,p=0.000)。验证数据表明,内部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不起到中介作用。假设H3b未得证。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归因在关系强度影响消费者面对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为的购买意愿是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但是其主要是由外部归因作用的,内部归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在现实中,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有密切关系时,更相信售卖者的产品,因而更可能发生购买;而消费者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关系普通时,更容易从售卖者的个人因素(需要被怜悯、喜欢利用朋友赚钱等)判断这一售卖行为,而这些售卖者的个人因素与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无关,因此对最终的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四、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在借鉴Mark Granovetter关于关系强度概念以及Fritz Heider所提出的归因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关系强度与归因对其社会化媒体营销中购买意向的影响关系。通过准实验的方式,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受到归因的部分中介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细分了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不同作用: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中,只有外部归因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内部归因没有表现住显著的中介作用。关系强度为强关系时,消费者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出于产品方面(外部归因)的原因开展销售活动,从而具有较高的购买意愿;关系强度为弱关系时,消费者虽然倾向于认为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是出于个人原因(内部归因)开展售卖活动,购买意愿显著降低,但是内部归因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发挥作用。因此,随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售卖者们正在试图从早期的强关系销售扩散到弱关系销售中,甚至于把店铺推广到间接关系者。在这一推动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强关系网络的建设,注重关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关系的数量;另一方面还是以产品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核心亮点,给予消费者足够的理由能够把强关系的质量转化外对产品归因的判断。本文结论对肯定了关系网络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发现了通过对产品的认可(外部归因)是关系强度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推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首先,本文所研究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平台是基于国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微博、微信营销)而进行数据收集的,它是否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意义尚不明了;第二,本文肯定了外部归因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作用,但是没有发现内部归因的作用。而现实中存在着内部归因(如信息者的疾病、灾难、个人状况)而引发的慈善式购买等行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研究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产品品类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 Sen,S., Lerman, D.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An examination in to negative consumer reviews on the web [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keting,2007,21(4):76-96.
[2] Rifon.Nora J.Sejung Marina.Trimble Carrie S.Hairong Li.Congruence effects in sponsorship[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4,33(1):29-42.
[3] Zoey CHEN, NICHOLAS H.LURIE.Temporal C- ontiguity and Negativity Bias in the Impact of Online Word-of-Mouth[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3,(4):463-476.
篇(3)
社会关系网络是达成社交媒体营销的基础,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互相联结并建立联系,早期是交流互动与传播信息渠道,后来发展成为信息推广与产品销售的营销渠道,并且不同的社交媒体发展出了不同的特性。新浪微博是基于任意关注对象而建立的弱关系社交网络,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购物平台;而微信朋友圈则是基于认识的人而建立的强关系社交网络,已经有“微店”的电子商务平台。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否因为强关系社会网络比弱关系更能推动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目前,超过六成的微信活跃用户每天都会看到亲友在朋友圈上所推送的广告,而过半数用户选择直接跳过内容或选择屏蔽朋友圈,只有极少数人会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商品,是由于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朋友关系产生的差异?还是由于用户的归因习惯产生的差异?下文将引入社会关系强度和归因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一问题。
1. 社会关系强度。社会性、及时性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本质特征。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社交网站中关注真实好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获取购物信息,并使用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来搜集信息,从而产生某种购买行为。
“弱关系假设”和“强关系假设”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对重要理论模式。其核心是关注社会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关系在一定环境下所发挥的不同作用,Mark Granovetter将人际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以感情的卷入程度、交往双方的互动频率、交往双方亲密程度、双方互惠交换的程度为标准,区分关系的强弱。社交网络是基于弱关系的信息传播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经济相关的交易中还是对强关系有很强的依赖性。如人们在购买物品时问询朋友的意见,对于高风险的产品,所提供的信息或意见若出自于强关系来源者,其影响效果将大于弱关系来源者;而对于低风险的产品,则差别不大。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现实中,利用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售卖行为,人们并不会因为售卖者与自己存在着强关系而产生购买行为,反而会对其行为感到厌恶、屏蔽其朋友圈甚至是删除好友。
综合以上分析,各种研究虽然提出了社会网络中的朋友关系强度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决策及购买行为,但影响结果存在争议,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1: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强关系下的购买意愿比弱关系下的购买意愿要大。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研究者经常运用归因理论去解释口碑或者其他营销活动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当消费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产品的积极评论,会认为这个评论是因为这个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外部动机);但也有可能,评论者撰写正面评论与产品的性能毫无关系,例如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内部动机)。本文提出归因和人际关系符合以下假设:
假设H2a: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强关系导致的外部归因比弱关系导致的外部归因要强。
假设H2b: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弱关系导致的内部归因比强关系导致的内部归因要强。
同时归因会影响我们对产品相关的判断和选择。当口碑归因于产品(外部归因)时,其值表示的是产品和预期承诺一致的程度,(Khare et al.,2011;Sun,2012;West & Broniarczyk,1998)。内部动机归因(尤其是货币利益的归因)会增加人们对传播者真正意图的怀疑,降低传播者、产品和卖家可信度,从而降低购买意愿。因此,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关系强度、归因和购买意愿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其中归因又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沿着不同归因路径对于关系强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作用,假设又可以细分为:
假设H3a: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外部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假设H3b: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中,内部归因在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三、 研究设计
1. 实验设计。本文实验主要为了探讨强弱关系强度、归因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的实验是一个2组(强关系vs.弱关系)的组间实验。实验中关系强度是操纵变量,归因(外部归因VS.内部归因)、购买意愿是测量变量。
2. 实验过程与刺激物。实验通过让被试阅读调查问卷并作答完成。被试正式填写测量问项之前,告诉被试,本次实验目的是要了解消费者对使用朋友圈的习惯。实验的过程分为社会关系的操控、实验和实验后反馈三个部分。
首先,被试者回答个人信息相关问题。随后,被试者被随机分为强关系组和弱关系组。被试者被要求写下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朋友(或关系比较疏远的朋友)的名字,让他浏览一下这个朋友的朋友圈。并回答一些关于这个朋友的问题。然后,主试者告知被试者,这个朋友在你的朋友圈中开展了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请被试者根据自身感受对所提出的问题打分。问题分别对归因(包括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购买意愿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束后,主试者询问被试者:对于此次问卷有何感受?是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话?然后结束本次实验。
3. 变量测量。主要变量采用7分量表(1=非常不认同,7=非常认同)进行测量,测量信任感知、归因和购买意向,其中归因包括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两个维度,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进行适当改编,使其符合本研究的要求,共整理得到9个问项。实验前进行了前测确保量表的信度、效度。
(1)关系强度测量。实验中,关系强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与Frenzen和Nakamoto(1993)以及Ryu和Feick(2007)的研究方法一致,被测试者在强关系条件下阅读:“想象你最近通过微信联系过的朋友X,他/她是你最好的朋友,请写下他/她的名字____”。在弱关系条件下,被测试者阅读:“想象你最近通过微信联系过的朋友X,他/她是你不太关心的熟人,请写下他/她的名字____”。然后回答一些关于和这个朋友之间关系的问题。之后为了强化操控,后文中的问题都是用这个朋友的名字来带入到问题情境中。
(2)归因测量。为了测量归因,我们根据Frank和 Gilovich(1989)以及Chen Lurie(2013)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通过请被测试者判断这个朋友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原因(如为了赚钱、自食其力)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从而测量其用户归因(即内部归因)。通过询问被测试者认为这个朋友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产品原因(如产品专业、有效)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来测量产品归因(即外部归因)。
(3)购买意向测量。最后采用Hajli(2014)中测量购买意向的方法,询问被测试者对使用社会化媒体营销购买产品的态度,包括愿意购买产品、愿意提供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程度(从1=非常不认同,到7=非常认同)。
4. 实验结果与讨论。60名被试参与了本次实验,随机分组,其中强关系组30人,弱关系组30人。每名被试者参与实验的时长约为20分钟。被试者中男性站40%,女性占60%。
通过关系强度对归因和购买意向的多变量线性回归可知,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的主效应显著(F(1,59)=30.15,p=0.000);关系强度对归因的主效应显著(F(1,59)=44.65,p=0.000)。强关系下被测者朋友关系的关系密切度(M强关系=3.783,SD=0.926)显著高于弱关系下对朋友关系的密切程度(M弱关系=1.983,SD=0.835;F(1,58)=62.524,p=0.000)。说明关系强度的操纵有效。
(1)关系强度与购买意愿。消费者在关系强度为弱关系时的购买意愿(M=2.82,SD=0.234)显著低于消费者在关系强度为强关系时的购买意愿(M=4.33,SD=0.278,F(1,56)=19.748,p=0.000)。换言之,人们会更加愿意购买亲密朋友所售卖的产品多于一般朋友所售卖的产品。假设H1得证。
(2)关系强度与归因。
①关系强度与外部归因。消费者强关系情况下的外部归因(M=4.517,SD=1.29)显著低于消费者在弱关系情况下的外部归因(M=2.867,SD=1.167,F(1,58)=27.005,p=0.000)。也就是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营销者关系密切(相比于关系疏远情况下)时,更倾向于认为营销者是出于产品的原因(如产品质量好、或产品非常专业)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假设H2a得证。
②关系强度与内部归因。消费者强关系情况下的内部归因(M=3.600,SD=1.26)显著高于消费者在弱关系情况下的内部归因(M=4.283,SD=0.858,F(1,58)=6.060,p=0.017)。即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营销者关系疏远(相比于关系亲密情况下)时,更倾向于认为营销者是出于自身的原因(如赚钱、投机行为)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的。假设H2b得证。
当关系强度为弱关系时,内部归因处于高水平,而外部归因处于低水平;当关系强度为强关系时,内部归因处于低水平,而外部归因处于高水平。换而言之,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一般朋友是出于货币利益而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而面对亲密朋友偏向于认为是出于产品优势而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由此,H2得证。
(3)归因的中介作用。
①归因的中介作用。为了检验归因是否对购买意向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按照温忠麟(2004)的检验回归系数法验证。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2.333,t=6.682,p=0.000);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归因的影响显著(B=0.303,t=2.688,p=0.009),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下降(B=1.026,t=2.570,p=0.013)。验证数据表明,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证。
②外部归因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外部归因对购买意向的中介作用。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外部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650,t=5.197,p=0.000);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外部归因的影响显著(B=0.430,t=3.616,p=0.001),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下降(B=1.025,t=2.947,p=0.005)。验证数据表明,外部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a得证。
③内部归因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继续检验内部归因是否对购买意向起到中介作用。第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购买意愿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1.733,t=5.491,p=0.000);第二步回归分析内部归因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显著(B=-0.683,t=-2.462,p=0.017);第三步回归分析购买意愿受到内部归因的影响不显著(B=0.082,t=0.547,p=0.587),而受到关系强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度都没有下降(B=1.789,t=5.361,p=0.000)。验证数据表明,内部归因起到关系强度对购买意愿影响不起到中介作用。假设H3b未得证。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归因在关系强度影响消费者面对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为的购买意愿是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但是其主要是由外部归因作用的,内部归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在现实中,消费者在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有密切关系时,更相信售卖者的产品,因而更可能发生购买;而消费者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售卖者关系普通时,更容易从售卖者的个人因素(需要被怜悯、喜欢利用朋友赚钱等)判断这一售卖行为,而这些售卖者的个人因素与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无关,因此对最终的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篇(4)
作为一个业余的兼职老板,请允许我在这个问题上对诸位提一些专业意见。
理论上讲,任何公司都不该设社交媒体专家这个职位,每月给一名所谓的社交媒体专家发工资完全是浪费。对股东来说,这甚至可以说是犯罪。
社交媒体专家擅长做的就好比本山大叔小品里说的“怎么把大象关进冰箱”问题。换句话说,其知识含量最多也就是脑筋急转弯。
第一轮互联网泡沫时,每个人都以为在公司标识后面加个.com就算是互联网公司了。十年之后的今天,历史似乎又在重演。现在,如果谁没有Facebook、“围脖”、粉丝群,那么他的公司似乎就该破产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做好营销,做好客服,并由此产生收入,这才是正经事。保持透明度才是正经事,不要以为出了事在“围脖”上道个歉就万事大吉了。推送有意义的信息才是正经事,公司有产品打折就在“围脖”上喊一声,这不算有意义。你要搞清楚你的顾客都是些什么人,并想办法找到他们。营销首先要了解受众,然后向正确的人群发送精准的、定制过的推广信息。
那些所谓的社交媒体专家不懂这些,他们会给你做一个长达100多页图文并茂的PPT,再给你列一张十米多长的粉丝购买清单。如果过一阵子你发现这些努力无法转化成销售数字,他们会说:“嗯,我们的预算要再多一些。”
真正的营销专家知道何时该用传统手法,何时该用社交媒体,何时该用口碑营销。你可以试着问一个社交媒体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是干什么的。当他开始在谷歌或百度搜答案的时候,你就可以偷笑了。
了解你的顾客、让你的顾客能想到你才是正经事。巴里・狄勒执掌派拉蒙时每天早上都拿出通讯录给十个人打电话,只是为了打个招呼。于是整个好莱坞都记住了这个默默无名的高层的名字,因为他愿意花时间去联系他们,去跟他们沟通。巴里・狄勒的这一行为也最终让派拉蒙在其他电影公司都在挣扎着求生存的时候,保持财源滚滚。
篇(5)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2011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作为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社交媒体正改写着传媒的历史,它的兴起预示着媒体在内容、形式、营销模式、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立足于检视本年度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交媒体研究状况,在以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学术期刊。据此,笔者将本年社交媒体研究整体状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
温州动车事故中的那条掀起巨大波澜的微博,将人们的视线聚焦牢牢的锁定在这一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上。社交网络的兴起预示着媒体不管在传播内容、营销形式、传播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迫使传播学界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大兴之时的命运。
近一阶段,对微博以及由微博引发的“乌龙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开始出现了“微博与传统媒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等极端论调。在社交媒体兴盛的浪潮中传统媒体如何自处?微博的自媒体性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我说你听”传播渠道,每个用户都兼顾着信息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三重角色。不管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覆盖的广度、传播方式的便利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1]。在社交媒体大放异彩之际,传统媒体并未被边缘,多数人还是更期待传统媒体经过调查、把关,在“第二落点”上表现出责任感、公信力和权威性[2]。传统媒体拿什么去挑战微博?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在深度、广度、专业、系统及权威方面下功夫[3]。
对于二者的关系研究,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论述显然是片面的,学界总体上认为两者具有互补性。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一个趋势,传统媒体要善加利用微博积极拓展信息接收渠道,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按照微博的规律来进行运作[4]。如各大报社通过创建微博,发布滚动信息,弥补了时效性的缺陷;广播和电视媒体可以将录制的节目以音视频的方式发布在微博上,弥补了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缺点[5]。
二、社交媒体与公共、突发事件关系研究
2011年注定不平静,国殇7·23温州动车事故、伦敦暴乱、日本强震,这些震惊全球的事件经由媒体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世界,而社交媒体首当其冲,在公共事件、突发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纵观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利用其即时、公共、高效等特点使得事件迅速发酵、扩散的同时,又通过议程设置、情感共鸣,有效地唤醒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民众的“看客意识”大大减弱,“乘客意识”明显增强[6]。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7]。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微博消息的可靠性打了折扣,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滋生了“温床”。此外,各大社交网站几乎成了突发事件信息的“仓库”,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面临失控[8]。微博裂变式的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新难题,网民的盲目转发,易误导社会,如何确保公信力,正是规范微博发展的最大问题[9]。针对此问题,有学者将视线从社交媒体重新转入传统媒体当中,认为主流媒体能够通过素质过硬的新闻把关人对海量的、庞杂的信息进行把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10]。但也有学者另辟蹊径,认为微博本身也具有辟谣功能。如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完善信息沟通体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或者微博运营者强化其责任意识,将信息把关与讨论相结合,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11]。
针对社交媒体在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功用问题一直颇受争议,它能否堪此重任,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2011年初,当埃及、突尼斯的年轻人利用脸谱进行反政府独裁时,社交媒体成为正面因素极受追捧,但当8月为英国暴乱提供平台时,社交媒体又成为反面典型被猛烈抨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研究者指出:社交媒体哪里堪此重任,它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赵鼎新教授认为在社会运动的理论体系中,社交媒体是整个触发机制的一个环节,而非唯一的决定性环节[12]。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13]。在笔者看来,社交媒体所建立起来的弱纽带只能在组织中传播信息,但很少能成功组织高风险活动。
三、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五亿,而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有调查显示: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 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14]。
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受众反馈及时;宏观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特别是更加便捷的移动媒体的植入,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15]。
在微博的世界中,每位博主可以随时关注到各种热门的话题,“沉默的螺旋”逐渐被打破,人们极容易在共同关注某一议题时形成“圈子”,从而发展成为群体传。
此外,微博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时常转换,很难有特定的区分,使“使用和满足”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16]。微博能够让每一个用户“短”、“频”、“快”地发布新闻,并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且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17]。社交媒体如此火热的势头,也滋生出了种种负面的效应: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价值问题,以及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程度的加深造成受众生存空间碎片化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等等[18]。
四、社交媒体的言论、舆情研究
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化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19]。社交媒体以全天候、无间歇、滚动化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建构了社会现实,又成为意见汇集和舆论生成的平台。
“围观改变中国”或许是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最美好期待。微博作为公共话语空间,在中国公民的话语生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20]。
有学者对“微博围观”下的公共舆论的形成机制做了如下分析:首先,微博围观形成了微博议程,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新闻源,从而形成了媒体议程;其次,微博中的大量“意见领袖”:如知识分子、媒体人等影响公共议题的同时,网民的围观形成舆论合力,使得普通用户拥有了话语权,不再是“沉默中的大多数[21]”。
如今微博问政势头迅猛,微博问政可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的效果最大化[22]。打破了媒体和政府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公共议程成为可以影响媒体议程乃至政府议程的重要因素[23]。
微博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构筑新的舆论空间,加上微博更容易先声夺人,并充斥着复杂的信息流,从而使得加强社交媒体的舆论引导就变得格外重要[24]。对此,有学者特别提出“意见领袖”来在微博舆论监管中的作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同社会学上的“马太效应[25]”。
也有研究者对其更多的呈现出的一种“舆论一律”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辨的表达,这表现在微博舆论经常是以一边倒的趋势猛烈地对舆论事件的当事者进行一致的批判或褒奖,而理性的呼唤早就淹没在众声喧哗的狂欢之中[26]。
此外,微博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任何人也都有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会加速虚假不实信息的传播[27]。广告信息的弥漫也干扰了微博正常舆论功能的发挥[28]。
对此,有学者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认为,要在重视网络舆论中的情绪管理的同时加强网络舆论中的观念引导,并警惕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对此,传媒除了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之外,也要在展现强势意见的同时对非主流但相对公正意见与理智的意见进行展现[29]。
五、社交媒体营销研究
2011年4月8日,“抢占微博先机,把握营销未来”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于在厦门举行,“微博营销”已经伴随着各大门户的微博广告大战热闹起来[30]。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掌握信息,知悉喜欢品牌的产品,他们渴望与品牌进行交流并且参考社交媒体上人们对于品牌的评价。微博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以其投入成本低、传播效果广泛,互动性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青睐的理由[31]。就目前来说,公司企业微博主要侧重与消费者沟通、发布新品、辅助公关以及品牌推广与塑造[32]。
也有学者指出了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一些问题,如多数中国企业在微博营销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包括与粉丝互动缺少热度,很难形成庞大且稳定的粉丝群,以及广告信息推送带“官腔”,广告插入技巧笨拙等等[33]。许多企业经常会进入误区:认为微博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企业;转发量大,粉丝群庞大,营销目的就达到等等[34]。有研究者对此明确表明:社交媒体营销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缺乏证明营销有效性的相关数据。
而譬如Facebook上的“喜爱人数”,这些数据只是衡量成效的一种方式,但无法证明最终的成效[35]。当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非只是企业的专利,传统媒体的微博营销,则主要是对媒体形象的塑造、维护和宣传,及时发布本媒体的重点新闻,转发其它媒体关注的热点,发起话题讨论,与粉丝的互动,达到营销效果[36]。
当社交媒体的市场营销优势已被充分挖掘,其社会营销的优劣也开始提上日程,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的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营销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其信息规避性、二级传播模式等特点变相成为社会营销的障碍[37]。针对此问题,就目前来说国内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案例研究还很缺乏。
六、关于社交媒体研究的思考
总体而言,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非常活跃,既有讨论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在公共事件和话语变迁中的功能,也有这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辩证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市场营销以及社会营销方面的突出作用,将社会营销提上日程。
传播学以定量研究为主已是学界的定论,但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具体语境来看,质性地位依旧岿然不动,这也同样体现在了社交媒体的研究当中,这就导致研究中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训练。当然注重实证并不意味着实证研究就要超越质性研究,数据和真实案例的分析若脱离质性想象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有些研究者缺于对知识的反思和清理,仅仅在一些“老问题”上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困于功能主义的思维框架之中。以社交媒体和言论、舆情研究为例,大多数的学者对舆论控制的分析,并不是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而是仅仅从主观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归为经验总结式,缺乏问题意识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缺于对知识生产的过程做严格的社会学分析。
当我们惯于横向整合,一果多因式的思维方法,纵向的逻辑思维则变得相对欠缺,一些如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在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并不多见,一些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盲区,如对社交媒体的社会营销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分析都很缺乏,一些弱势、边缘群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还有待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然,上述值得关注的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给未来社交媒体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1(3).
[2] 丁曦林.传统媒体如何与微博“善处”[J].青年记者,2011(9).
[3] 陈永东.传统媒体拿什么挑战微博[J].网络传播,2011(8).
[4] 谢耘耕.传统媒体与微博[J].传媒,2011(2).
[5] 张晓红,蔡敏杰,张金凌.从5W模式探究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融与发展[J].中国报业,2011(9).
[6] 肖国强.无“微”不至的微博力量—从温州“7·23”动车事故看微博的传播作用[J].新闻实践,2011(9).
[7] 何星烨.告别节假日期间媒体的失声—论微博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8] 冉志敏,赵晶.从日本大地震看微博信息传播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1(5).
[9] 刘菁李,兴文.微博渐成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J].资治文摘,2011(10).
[10] 张瑞静.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与传统主流媒体[J].网络传播,2011(8).
[11] 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12] 张磊.伦敦暴乱:社交媒体之罪[J].青年记者,2011(9).
[13]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5).
[14] 赵阿颖.微博的媒介功能及社会效应[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4)
[15] 曹雁.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1(9).
[16] 邓君洋,郑敏.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1).
[17] 周世禄,刘瑞生,王文博.微博“热”的“冷”解析—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态势、传播功能及社影响[J].中国报业,2011(9).
[18] 魏超.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负面功能探析[J].科技传播,2011(2).
[19] 张婧.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17).
[20] 李丹.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J].东南传播,2011(5).
[21] 栾絮洁,王军.微博围观效应: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1(9).
[22] 汪利娟,李晓.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23] 万笑影.“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7).
[24] 肖明超.社交媒体时代的微博营销[J].广告大观,2011(5).
[25] 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
[26] 王菲,马磊.信息多元与舆论一律—试析微博在舆论建构中的错误逻辑[J].东南传播,2011(12).
[27] 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路上布满“荆棘"—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6).
[28] 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J].新闻天地,2011(1).
[29] 卢毅刚.微博的勃兴—公众舆论的动力[J].新闻知识,2011(8).
[30] 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N].人民日报,2011-03-29.
[31] 尹贞喜.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J].新闻传播,2011(3).
[32] 任燕.国内微博的资本运作及其功能—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观察,2011(2).
[33] 段超龙.微博—企业营销新载体[J].网络传播,2011(8).
[34] 陈永东,张敏.了解微博技术避免营销误区[J].网络传播,2011(2).
篇(6)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企业微博 营销
一、社会化媒体与企业
“社会化媒体”最早出现在《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其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其本质是将作为物理媒介的互联网变成作为个人媒体的互联网,将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搬到网络上,模糊了媒体与传者、受众之间的区别,实现了媒体与个人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印象,它成为一种集多种功能的网络平台,其中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表现形式。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是社会化媒介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在网络覆盖迅速的当下,这种直接的互动式的交流平台丰富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传播方式有着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企业也开始关注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微博营销显然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首选营销阵地。这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微博在短期内成长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成为了获取新闻资讯、进行自我表达、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社会参与度的重要平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手机第三方软件进入个人页面,发布140字以内的文字信息、视频音频链接或图片,实现即时分享,也可了解到他人发布的信息,在自己的微博平台与他人形成互动。在微博营销中, “互动”已然成为了微博营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衡量标准,粉丝的数量、质量和微博转发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微博营销的影响力。
二、企业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在微博营销中,营销策略的新奇与大胆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要达到营销的最终目的——销量的增长。微博营销是一把双刃剑,一来互动开放的平台易于管理,也能够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降低了营销的成本。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在受众如此分散的社交空间中,如何有效的完成营销任务,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
1、对微博红人的依赖
仔细研究微博的传播路径,我们不难发现,通过热门微博转发的转发量是惊人的,官方微博的营销策略对受众来说总带有明显的广告与宣传目的。受众往往更加接受这种热门微博带着非直接性的宣传目的的转发。
企业微博营销不得不依靠这种网络红人微博的传播,单单依靠自己的文字和粉丝转发,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企业的微博营销离不开与其他粉丝大户的互动,但是正是微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加大了微博营销的难度。
2、受众难以定位
受众定位是企业营销中最为基础的工作,清楚地定位受众有利于进一步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但在微博营销中,受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领域,活动策划的受众定位并不能够做到完全与操作过程中的实际相符合。
以奔驰的企业微博活动为例,奔驰作为汽车行业的代表,其受众定位是有一定购车欲望的男性,活动也主要围绕汽车性能测试,新车发布为主。但是在奔驰微博活动中女性转发的数量占了上风。受众的难以精确定位无疑加大了微博营销的难度。如何实施全面覆盖式的营销策略又能够体现企业的文化特征,也成为企业微博营销中的一个难题。
3、微博营销手段的同质化
纵观企业微博营销,营销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定时更新,内容庞杂。微博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动即时交流平台,其受众覆盖面广、消息传播速度快。企业通过微博发布企业新闻、行业动态、商品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企业动态。微博是企业的官方消息平台,微博的官方认证也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可信度。适当的微博活动一方面可以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短期内快速增加企业微博的曝光量,进而达到营销宣传的目的。微博页面的个性化设置也为企业打造了特定的宣传氛围,用户名、用户头像、主页等,都可设置为企业的名称、LOGO、宣传画等。这样企业在微博宣传中既可打造一个特定的官方形象,也可根据企业特定时期的宣传方案作出调整。
(2)广告在微博中的隐性植入。植入广告不仅是影视剧常用的营销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己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博客中,是网络营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营销方式。将产品信息、企业符号隐形的融入微博,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令微博受众对企业或产品产生印象,起到间接营销的作用。在企业微博中,商家往往将赋有创意的图片或者视频广告植入微博,使用户在浏览微博时,抓住用户的眼球,对广告给予关注,从而达到微博营销的效果。目前微博营销中广告植入方式有以下几种:网络热点植入、段子植入、活动植入、话题植入等。“段子植入”主要是指将企业品牌、文化、产品的理念融入幽默、搞怪或实用的文字、图片或视频,以微博推送的方式发布出去,以求能够制造话题,吸引关注。“段子手”已然成为微博宣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好的“段子”会通过微博大号的转发获得更多的关注,以此来博得微博用户关注,增加微博粉丝的用户黏性。
(3)活动营销加快粉丝增长。微博活动营销主要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包括具体的互动内容、活动方式、奖项设置、地点范围、时间限制等等,通过举办微博活动,推广产品,迅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目标消费群体的注意。微博互动往往以转发或者@好友为基本的操作方式,通过用户的转发实现二次传播的宣传效果;病毒扩散式的传播形式能够使活动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热度。这种方式的受众互动是几种传播手段中互动最为明显的,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闹腾一阵子后就消停,企业微博的影响力无法界定。
(4)软文迂回营销。软文营销并不直接通过官方微博,而是通过“第三者”在自己发布的微博中变相的提及企业或产品,这个“第三者”包括名人、热门微博、网络大V等等,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消除了消费者对企业微博中广告信息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利用了名人效应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运用口碑营销将宣传内容传递给微博受众,更具劝服性。
在微博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中,微博营销的形式并无太多的变化。新企业微博的进驻,如果仅仅依靠这样的发展方式,很难有所超越。微博营销市场之战最终将演变成垃圾消息的轮番轰炸,最终将失去用户的信任,导致大量的粉丝流失。而且随着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自主性增强,媒体以及各大企业不得不改变营销态度。
4、单一的传播,营销效果难以判断
互动无疑是社会化媒体等新媒体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企业微博营销中发送消息只是开始,互动交流中受众反馈的接受、在互动中的企业价值推送才是微博营销中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微博营销最终的目的。
对于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估,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认为,“单一的微博是没有生命力的,微博只有和门户网站结合起来才能爆发出生命力,即无门户无微博。在此基础上,不同微博平台之间应该开放打通、共生共存,但中国的从业者显然不愿意这么做。”
结语
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企业进入各大营销阵地,而有效地利用资源才是营销中制胜的关键点。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营销手段的革新,微博、微信带来到的整合营销已经抬头,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方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不仅需要对营销策略的改进,也需要对社会化媒体的特性有一个专业的全面的认识。这样,社会化媒体才能帮助企业在营销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①刘方,《凡客诚品的微博营销战略浅析》[J].《新闻世界》,2011(7)
②张玉佼,《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微博品牌营销传播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篇(7)
中国目前有2.21亿个博客,1.17亿个BBS用户以及1.76亿社交媒体用户。由于Facebook被封,大部分人使用的是一个中国当地的社交网站,腾讯自1998年成立以来,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10;人人网(2亿个帐号,其中有5000万手机帐号);开心网(7500万个帐号);51.com(1.6亿个帐号)……如果你被这些数字吓到,那么恭喜你,终于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广泛存在。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而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社交网站主要有QQ空间、人人网、朋友网、新浪微博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上网的习惯开始变成逛贴吧、发微博、进社区,社交媒体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充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营销一直在路上
要说2010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微博的横空出世,而在它已经出现3年之际,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企业如何运用微博进行网络营销。欧派这次的微博幸福向上微博互动活动,则是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的常见方法。
这次欧派电动车的微博互动活动为期一个月,与腾讯网的合作则是它进行网络营销的有效渠道。在这次微博互动中,以幸福瞬间为活动的主题,这与欧派长期树立的品质服务、回馈社会的企业形象非常贴近。同时,温馨的话题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共同参与。回看欧派一直以来的微博互动活动,你会发现,采用社交媒体营销对欧派来说,已经是轻车驾熟的事情了。而这种传播在企业品牌构建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
沃纳梅克曾经说过“我知道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半”,社交媒体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个问题。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欧派采用的社交媒体传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病毒式营销。病毒式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在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更为方便,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因此病毒式营销(病毒性营销)成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受众被动式接受信息相比,采用微博进行互动式传播则增加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运用用户口碑传播则更有说服力。
这次欧派电动车与腾讯网进行合作,则让欧派在线精准营销成为可能,这也是社交媒体传播的一大特色。腾讯网中用户注册的数据相对来说都是较真实的,欧派通过腾讯网在开展网络营销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对目标受众按照年龄、地域、收入状况等进行用户的筛选,来选择哪些是自己的用户,从而有针对性的与这些用户进行宣传和互动。而这次欧派电动车以幸福瞬间为活动的话题,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乐于接受的网络营销话题,谁也拒绝不了幸福,谁也拒绝不了欧派微博互动。
篇(8)
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张舒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评测与定价体系研究”部分成果(11CXW033)。
一、社会化媒体促事件营销2.0时代来临
社会化媒体时代,无论是作为传播渠道的媒体还是作为广告主的企业,都需要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媒体不具备社交化的属性,消费者的黏性就很难建立,所以无论门户网站,还是电子商务平台,都在加入社交化元素来提升用户价值。[1]而消费者的变化以及媒介行为的习惯变化,也在进一步改变企业原有的营销理念和模式,今天的企业已经无法通过单纯的广告传播去左右和控制品牌的声誉,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上,常可能由于一个小事件而引发品牌的大危机。
1. 观念改变:社会化媒体使得“营销2.0”时代来临
社会化媒体是关系媒体不是信息媒体,信息广而告之的时代结束了。社会化媒体时代需要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关系,形成良性互动;[2]传统媒体广告可以提高知名度,但是不一定能建立关系。脸书(Facebook)排名在前十名的品牌分别为可口可乐、星巴克等等,这些品牌的粉丝动辄以千万计,如在脸书(Facebook)上星巴克有2 600万粉丝,每个月粉丝有两千万次的“赞”。而反过来,在我国的社会化媒体上,很多品牌的粉丝有几十万就已相当不错,并且很多品牌的粉丝还充满着各种僵尸粉和不活跃的消费者。大多数企业还习惯“吆喝”和“叫卖”,很少与消费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建立关系”,这种刻舟求剑的营销策略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是不行的。
2. 营销对象改变:社会化媒体催生了“社交化消费者”
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的消费者也发生了全新变化,原来“原子化”的、零散的消费者个体成为一个个具有社会圈群的社交化了的消费者群体:(1)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社会化媒体网站。美国皮尤中心调查显示,2012年通过读报纸来了解美国大选的读者只占20%(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40%),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相关信息的比例为43%。(2)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社会化媒体知悉喜欢品牌的新产品。(3)相较于以前企业与消费者“不对等”的个体交流,消费者更渴望与品牌进行直接互动。(4)相较于大众媒体软文横飞的情况,消费者更相信社会化媒体上人们对于某品牌的评价,过去消费者在网上寻找信息,更多依赖网站上提供的文本图像的信息,但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站不再是信息核心,什么人说的才重要,如果是关系圈中的人说的,或者是自己崇拜的人说的,对于消费者就是一言九鼎,消费者更关心自己所熟悉的人的消费体验和所发表的意见。(5)消费者期待品牌保持活跃度,并希望品牌能倾听他们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
3. 营销工具改变:为营销者带来了平台和工具上的狂欢
社会化媒体以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不断扩展个体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的真实性可以消除用户的不信任感。另外,个体迫于交往中的压力更容易表现出 “从众心理”,相较于以往的营销工具,社会化媒体为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企业可以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受消费者信任与欢迎的营销活动。并且这种营销工具相较于以往,更为廉价,甚至是零成本,另外随着这种营销平台的形成,各种新的营销工具和手段不断出现,如微博营销、口碑营销、视频营销、百科营销等。[3]
4. 营销环境改变:从“自说自话”到大众“麦克风”时代
传统营销环境是渠道霸权时代,营销公司借助与媒体之间达成的“资本合意”,借助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自说自话”进行营销。无论是事件营销还是借势营销,传统媒体的受众扮演着“被动的消费者”的角色,这时的营销环境相对宽松。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任何营销公司的行为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凝视”乃至“挑刺”下进行,企业的营销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范围内的营销,因此任何违背社会良知和社会操守的行为都会被放到高高的道德十字架上打量,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环境可谓“如履薄冰”。
三、事件营销2.0时代的传播策略优化
1. 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诉求:倾注品牌个性和情感建立关系,获得情感共鸣
利用人的情感是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化媒体时代进行事件营销时,任何话题的打造都要利用人的情感,实现与消费者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另外,情感共鸣也会使得消费者自发地加入传播的过程中,话题的传播性也就呈现出成倍增加的态势,如新交规出台后,“荣威姐”的视频迅速走红网络,面对黄灯,荣威姐搞笑悲催的经历让网民产生巨大共鸣,此后这个视频被转发数百万次。
2. 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立足点:消费者视角和公众情怀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的立足点不是企业利益,而应该是从公众立场思考问题,否则很容易使得事件营销成为一场企业自拉自唱、卡拉OK式的表演。如2012年5月12日,汶川地震4周年时,海尔公司的微博就借此纪念日推出“云祭奠”,只要下载“黑丝带”,设为手机、电脑、电视桌面,共同悼念灾难中逝去的人们,就有机会得到地震主题纪念邮票。这次借助热点事件的营销契合网民的特定心理,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又将商业营销的痕迹减到最低。从此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需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受众的情感,切不可裸地追逐企业利益。
3. 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时机:选准“话题”和“新鲜事”,慎用“社会问题”和“恶搞”
“引爆”与“关系维护”是整合社会化媒体的两个角度。当需要引爆一个产品或者传播品牌概念,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扩散属性,利用趣味化营销,快速引爆品牌。但事件营销一定要找准“话题”和“新鲜事”,在进行事件营销前,一定要对事件进行分析,考虑事件与品牌的切合度,把握好营销尺度。否则,一念之间,就将变成危机公关问题,例如有企业借用李天一案进行安全套营销,不但没有效果,而且造成企业公关危机。因此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坏事传千里绝不费吹灰之力,一个品牌被一次错误的营销“秒杀”也不是危言耸听。因此,要慎用“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如 “贫富差距”“食品安全”“道德滑坡”“涉外关系”等等是老百姓心目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如果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切勿随意撩拨,否则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和杯葛。
“恶搞”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既然事件营销离不开社会化媒体,而社会化媒体又基于互联网存在,那恶搞便是不能回避的了。恶搞有很多案例,比如央视《中国警察》纪录片里“跑龙套”的扎克伯格,让该纪录片的关注度翻了几倍。再比如今年很忙的“杜甫”和“元芳”,几乎都席卷全网,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能够巧妙利用互联网的恶搞文化,随时有可能打造出极具传播性的话题。但恶搞不能低俗、、无底线,如2012年《中国好声音》,话题营销做得非常成功,但也伴随着大量的低俗恶俗炒作。“同性恋”频频曝光,“道德”和“法律”都可以逾越,还有什么“底线”可谈?而没有底线的“炒作”,岂可长远?
4. 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话语修辞:“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
公共关系的维护讲究两个基本变量,即场合和话语表达,公共关系追求的是“在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在“长春304杀婴事件”中,如果辽宁天合别克的借势营销是添柴送温暖,而不是冷眼旁观,那么整个事件就不会演变成一场大家声讨的品牌闹剧。有时候一个引爆的话题就像流星,相关营销人员需要快速地把握话题制作借势的内容,同样的营销目的,不同的话语表达,最后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事实证明,事件营销在社会化时代,依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手段。但这种利用借势借力策略的营销手段,其“事件热点”的东风不仅要借得及时,而且还要“说”得巧妙,二者缺一不可。
5. 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禁忌:坚持道德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事件营销是有风险,玩得好“名利双收”,玩不好“身败名裂”,[4]多少企业多少品牌竞折腰。不是它不好,是因为有时候无法控制舆论导向,所以企业在使用事件营销时要有道德底线,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热点事件营销越来越流行的时下,企业应该坚守的营销底线就是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来自于企业责任,发轫于企业文化。小小细节往往最能说明问题。如果对一个2个月大的婴儿都漠不关心,只看到这一飙升的热门话题背后的所谓营销价值,置社会道德底线于不顾,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建设就像沙上建塔。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做事件营销前要对事件的性质、内容,营销传播路径以及时机都把握好,要注意对“度”的精准把握,需要温暖时,你就顺势添柴;需要调侃时,你就顺势扇风。
结 语
总结来看,社会化媒体时代,一个好的事件营销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正面性,事件营销不仅仅考验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多的是衡量营销人员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认知的准确把握程度。需要说明的是,事件营销并不是万能的,它仅是整个企业营销链条的一个环节,没有一个品牌是靠一个事件营销的点子就成功的,但好的事件营销对整个企业公众形象的提升具有其他营销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企业营销要有底线,那就是必须传递正能量,老百姓高兴了,企业的营销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 骆靖. 网络环境下事件营销策略浅析[J]. 企业导报,2012(7).
篇(9)
引言
在迅速发展的web2.0时代,社区网站的不断兴起一方面让消费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获取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有了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企业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对消费者进行互动式的立体营销,整个互联网趋于社会化,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含义。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
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传播和资讯,从而形成的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关系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社区、图片和视频等,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曝光次数、广告当量、单人点击成本、转化率和第三方数据。定性评估主要是从网络舆论和影响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特点。
长周期;传播的内容量大且形式多样;每时每刻都处在营销状态、与消费者的互动状态,强调内容性与互动技巧;需要对营销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总结与管理;需要根据市场与消费者的实时反馈调整营销目标等。
百事全球数字营销总监Bonin Bough说道:“相对于传统的广告推销,用户会更加相信与其兴趣爱好类似的朋友推荐的内容,即用户更加相信其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某款产品或品牌的口碑”。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好友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意见领袖的作用将放大。网民们关注、推荐、挖掘、订阅的“评论”,将对网民的消费倾向形成有效的引导作用,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现状分析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企业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到用户的大量信息,不仅包括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购买能力以及消费习惯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的市场调研手段所搜集不到的。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在社会化媒体中,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具有先天的平等性,消费者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他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与企业进行双向的、持续性的互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如果发现用户有什么意见或者不满,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如果顾客能够把企业的账号当做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就能更加促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第三、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特性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的进行舆论监控和市场调查
任何一个负面消息都是从小范围开始扩散的,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可以随时进行舆论监控,能够有效降低舆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并可以通过对社交平台的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的需求,从而着重进行产品的开发与改进,达到顾客满意。
最后,社会化媒体让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组织组织的力量
这句话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就是庞大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社交网络提供给企业一个低成本的庞大的粉丝宣传队,每当企业有新产品,这些粉丝就会奔走相告,而这几乎不需要任何营销成本。此外,企业可以根据社会化媒体的公开信息有效的寻找到意见领袖,通过对意见领袖的宣传攻势,自然可以收获比大面积撒网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化媒体在营销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同时也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比如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可控性差,投入产出比难以精确计算等等。不过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营销的体系也必然会逐渐完善。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向粉丝过度推销。
如果几乎所有帖子都是向粉丝兜售什么,那么很有可能引起粉丝反感。不应利用声誉、知识和社区来服务销售。
(二)贪图数据表现。
大多数社交媒体营销者利用大量时间的工作来聚集或鼓励网民们在自己页面上的互动。这可能涵盖了所有营销的误区,通常情况下这意味着渴望得到评论、赞或转载。企业不应该太贪恋这些反馈,给予的更多,得到的更多。帮助人们,教导人们,评论更多!
(三)懒惰。
一个常犯的错误是发帖数太少。粉丝们喜欢访问某个媒体营销者的页面,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即使数量不多。
(四)引起公众愤怒。
在社交媒体中应时刻谨记低调谦虚,如果引起了公众愤怒或者其他负面评论,可以通过发送邮件或者运用一些优惠承诺等等,慢慢的平息事态。
(五)抄袭竞争对手。
如果竞争对手做的很好,也不要抄袭他们,盲目的模仿有可能会赶走自己的粉丝,要努力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内容,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不断在活动中进行试验和调整。
社会化媒体主要是指一个具有网络性质的综合站点,企业或个人在其上信息,然后其他用户自发的回复、转发,进而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我认为除以上阐述的几点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社会化媒体提供的数据只能是看转载量、评论量、搜索量,效果难以监测,并且刷点击、顶贴等作假现象经常存在,所以社会化媒体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把它当成是企业独立的唯一的营销渠道。
(2)发现能够触发消费者参与的诱因,只有触发用户、实现用户参与,才有可能实施引导。能触发用户参与的诱因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经济诱因。例如实物奖品、奖金等;第二,心理认同。用户愿意和相近的信息、个体产生交互;第三,领袖引导。普通网民往往会跟随意见领袖的想法;第四,情绪传递。一旦某个明确的观点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开来,那么这个观点很可能会吸引许多没有传播意愿的用户参与其中。
(3)树立一个高尚的目的来建立品牌资产,表达品牌诉求,品牌营销的效果才越好,就像一个公司在微博上推出买一件他的产品,公司就会代替用户向灾区人民捐献一定金额的救助资金,这样一来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她/他在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同时做了件好事,那么他就会向他身边的亲戚朋友推荐,这样一来,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购买。
(4)在设计网络营销活动时,理念、内容和传播都必须是具有创造性,而且要简单易参与。例如:一家网络照片扫描和视频数字化服务机构想建立fans群,驱动用户通过Facebook来与其进行互动,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就是每天发送两张有细微不同的照片。让用户指出其中的不同,而赢者会得到价值25美元的ScanDigital礼品卡。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消费者早已被宠坏,只有新鲜的、独特的事物才能够在同一时间的上百万条内容中脱颖而出。
(5)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企业信息要具有真实性,要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并且要具有娱乐性,让消费者觉得内容好玩有趣,同时还应注意因地制宜,时刻保持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新鲜有弹性。
遵循以上几条原则,相信企业会实现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最佳化,从而才是真正的做到社会化媒体营销。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应用案例分析
《致青春》电影社会化营销的典范
赵薇的《致青春》火了,其票房已经突破6亿,而且热潮还将持续下去。耀眼璀璨的票房得益于背后,是打青春牌及其无孔不入的社会化营销。
(一)微博营销。
与粉丝分享与互动。从电影筹拍、开机、制作、上线的全过程,《致青春》的官微都主动发微博与粉丝分享互动,共发微博2409条,通过一年两个月的营运,积累了约18万的粉丝,为电影埋下了18万火种。
(二)明星效应。
首先是赵薇、韩庚、赵又廷等巨星的影响力,加之无论是王菲、黄晓明、舒淇、姚晨,还是同是光线系的徐铮、王长田等都在微博上不予余力的推荐这部电影。《致青春》上映前,赵薇圈内好友在微博上竞相奔走,更有天后王菲的免费相助《致青春》主题曲,引各种粉丝疯狂转发。
(三)电视营销。
“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这是在电影上映前一个月,赵薇做客鲁豫的《说出你的故事》后在微博上疯转的一句话,被转发次数高达20万。在访谈现场,节目组安排黄晓明做“惊喜”,黄晓明拄着拐棍在节目上为赵薇庆生,有关这一话题被转发5万多次。
(四)植入手游《找你妹》。
《致青春》与目前非常流行的手游《找你妹》合作,推出《致青春》关卡,增设了电影中几位主角的漫画头像,立刻成为热门话题,打造立体式的营销网络。
时尚品牌管理实战培训师宋予老师认为,《致青春》借助社会化媒体营销,引发全社会人们对青春的缅怀与讨论,最终赢得了漂亮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这是电影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典范,必将载入营销史册。
四、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趋势
经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出今后社会化媒体营销可能朝着以下五个方向发展:
(一)SNS+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在线营销发展趋势。
淘宝在2009年开发了淘江湖社会,正是因为看出了电子商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充分利用SNS平台的用户资源,将SNS的用户资源与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务资源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有可能替代搜索引擎。
当未来社会化媒体站点积累了众多的人气时,许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知识,检索,分享都可以通过微博、博客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而不需要再去检索搜索引擎。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进行整合。
企业可以将社会化媒体工具与其他各种营销工具相互整合,例如电子邮件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营销方式,而社会化媒体是最具渲染力的分享渠道,在电子邮件中添加社会化媒体链接,鼓励用户除通过邮件通讯外,还可通过博客或其它社会化媒体方式一起沟通交流。
(四)企业营销架构的再造。
伴随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逐渐深入,未来企业的营销架构将面临再造的迫切需求。企业未来的营销将会是整合企业既有的数据资源如客户数据(CRM),通过社会化媒体营销、email营销、精准数据库营销等方式进行细分的、人性化、目的性强的营销架构。企业必须更新既有的团队和营销手段,强化在数据方面CRM、邮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的投入和倾向。
(五)社会化媒体与网络游戏的结合。
在迅速普及的3G移动互联网时代,SNS与网络游戏的结合有一种显而易见、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游戏几乎完全符合SNS的基本特性——创建个人档案,添加好友,以及在游戏时相互聊天,这使得游戏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交活动。正是如此,无论是SNS,还是网络游戏都有拥抱在一起的冲动。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其流行元素是大众所喜爱和接受的,因此必将会长久的发展下去,并且会越来越完善。
结语
社会化媒体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线分享信息、意见、经验等内容,这种分享建立在有某种联系的群体之上,每一个信息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社会化媒体正是以这种群体对群体的草根化方式进行传播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营销,一种互动性的口碑营销,它的价值不仅是能够创造企业的网络曝光量,增加网站流量和注册用户,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业务合作伙伴,带来高质量的销售机会,重要的是它能够减少整体营销预算收入,促进具体业务成交。社会化媒体把它的战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自娱自乐发展成为了与民同乐,在乐趣中传播品牌,在游戏中传递文化,这就是新媒体营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著.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3]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版).2007.
[4]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企博网.
篇(10)
当然,把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传播营销讯息或者加强与已有、潜在客户联系的手段,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就长期而言,社会化媒体的另外一种用途也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社交网络进行数据挖掘,倾听客户的声音。
目前,CRM系统可以创建客户档案,从而帮助营销人员利用人口统计学信息和过往行为(特别是过去的购物模式)制定营销方案。简而言之,这些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以“后视镜”的角度观察他们的顾客。
相比之下,通过在线社群(例如Facebook)所能获得的客户数据则更加丰富和具有前瞻性。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获得了这些数据,他们就不仅可以知道某位客户拥有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储蓄账户、两张CD和一笔抵押贷款,而且还会知道这位客户爱好高尔夫球或者烹调――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该金融机构制定未来的营销方案。每一天、每一分钟,Facebook、Twitter和其他在线社群都会产生大量这样的数据。如果能够有效地捕捉这些数据,它们就能变成一个实时的CRM系统,不断揭示新的趋势和商机。下面将介绍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
捕捉社会化媒体数据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可以凭借现有的技术捕捉这些数据。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挑战。社会化媒体数据的规模非常庞大,是所谓“海量数据”的典型例子。虽然处理PB级的数据集本身就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这些数据的信噪比也非常让人头疼。在我们公司,我们估计最多只有20%的社会化媒体数据包含了有用的信息。但在考虑信噪比之前,企业首先还要解决好另外一个难题:怎样从任何一个在线社群的数百万用户之中,找出他们的客户。
客户识别问题
为了在社交网站上找出自己的客户,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一种缓慢、费力、昂贵的方式:亲自加入这些社交网站。例如在Facebook上,企业可以查看任何在其商业网站上点击“Like”(赞)按钮的用户的个人档案(具体取决于每个用户的隐私保护设定)。通过适当的宣传、优惠或者游戏,企业可以逐步地加深对其一部分社交客户群体的了解。
但是随着新型身份匹配技术的出现,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快速和全面。例如,身份匹配技术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计算出企业客户数据库中的某位“John Smith”是否与Facebook上的某位名为John Smith的用户是同一个人。这种功能背后的算法极为复杂,但是的确行之有效。事实上,执法机构已经成功地利用身份匹配技术来搜寻罪犯的踪迹。
如果一家企业获得了客户的一项或者两项关键信息(电子邮件地址往往是最为重要的线索),那么它就可以准确地在社交网站上认出这些客户,进而获取大量的客户数据,其中包括个人档案和交易数据。后者往往可以揭示一些对营销活动极为重要的社交关系(再次需要指出的是,从某个指定客户所能获得的数据量取决于该客户的个人隐私保护设定)。
发挥数据的实际效用
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怎样将可能有用的数据转变为真正有用的数据。与CRM系统通常采用的交易型数据相比,社会化媒体数据由一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架构所生成。它的存储格式也与交易型数据全然不同。不过,人们可以借助主数据管理(MDM)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可用的格式。
MDM指的是一种持续管理关键业务性数据(又称主数据,即与客户、产品、员工、供应商等相关的重要数据)的流程。它能以系统记录的方式,创建和维护这些数据,以方便企业使用。通过采用MDM,可以确保主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过去十多年来,MDM一直在帮助一些企业整合不同的数据库,以使其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其客户(或者产品组合)。它还能有效地将社会化媒体数据集成到现有的CRM系统之中,并过滤掉没有价值的数据。
这一切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改进重要流程的同时,显著提升盈利能力。例如,他们可以:
篇(11)
社会化媒体营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获得蓬勃发展。如图1显示。大数据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面对社会生活中庞大的关系网络,社会化媒体营销在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高贡献价值,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今天,更能体现其巨大价值。大数据与社会化媒体营销直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将两者有机结合,势必会提高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发挥1+1>2的作用。两者结合后,随着对大数据信任程度的提高,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的利润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营销应当是大数据时代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应当有更多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社会化媒体营销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研究,以保证未来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社会化媒体营销特征分析
1.1把握受众所需
对于市场来说,销售领域始终将顾客作为上帝来对待。我国曾通过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对我国的消费者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购物领域,我国存在众多潜在客户,并且呈现出更加主动的态势,除了其中部分用户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外,其余用户都容易被媒体中的商品所吸引,从而产生对该产品的购买欲望。由此可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出发点,企业可以有效把握好消费者的购物样式。
1.2经营媒体人脉
互联网时代,要想从媒体营销中获利,人脉是关键性的突破口。作为现代媒体,在建立沟通交流圈子的同时也将很多信息集开放与私密于一体,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多种需求。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也应当建立起这样的交流圈,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客户信息,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向客户传递产品的口碑,间接提升自身的销售业绩。综上所述,人脉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关键,对于维系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加强融合互动
大数据环境下,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呈现碎片式的特点,基于此,将信息进行融合,为用户梳理有效信息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呈现更加开放的态势,对于消费者的兴趣和爱好应当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给予准确定位。在进行媒体营销时要针对产品对消费者进行准确定位,实现高效营销的效果。
1.4获取海量信息
在手机移动网络中,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或APP软件,便可轻松查找所需信息。不少企业已经将目光集中在手机客户端上,通过不断革新技术及产品,实现对产品的宣传营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通过移动客户端宣传推广的广告市场,仅一年时间便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企业营销面前,大数据时代无疑为产品销售带来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获取更加精准的需求定位,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方式,将更加匹配的商品推荐给消费者,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实现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必然趋势。
2.大数据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技术及社交思维
2.1大数据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时代,对用户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最具价值的商业行为,不同的用户会产生自己的IP地址,通过对用户上网痕迹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给出客户与商品的互动信息。媒体在营销时只需对于用户产生互动的商品数据进行精准定位,便可以分析出客户对哪些产品有购买潜力,对哪些商品感兴趣。针对企业自身的互联网平台用户产生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同样可以获取用户信息。这些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产生的数据及交互信息对商家来说至关重要,商家只需把握好这些数据信息,便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产品有哪些潜在客户,从而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最近,关于数据分析能力又有了进一步地提升,他们可以将产品的理念等信息通过技术层面延伸至营销层面,进一步将客户的社会化关系管理工作升级,客户通过升级后的技术可以获得更加顺畅舒适的体验,并且由此产生的营销成果也较为可观。
2.2社交思维的空间拓展
大数据时代下,媒体营销可以通过数字分析技术带来能力上的提升,通过互联网培养的“社交思维”也是当下企业营销运用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交平台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深谙社会化营销的惊喜,企业如果带有发展的眼光,不断为用户带来惊喜和创造快乐,势必会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不断拓展企业的社交思维空间,可以保持企业与顾客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营销品牌形象奠定基础。一个独具个性的品牌,一定能使客户从众多同类产品中一眼识别出来。除此之外,不断组织活动或建立社区等形式,也可以为企业聚集一定的顾客,通过对顾客的积累逐渐深入为营销潜在客户。如果将企业的营销行为置身于社会化高度,不断深化社交思维,则会将企业的产品融合分析吸引用户的亮点,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发展积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一个时其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方向。
3.社会化媒体营销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3.1如何切入社会化媒体营销
科技在不断进步,我国的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社会化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生产机制定义成更新媒介内容是切入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有效途径。过去,在传统的社会化媒体面前,所有媒介的内容都是由媒体自身生产的,媒体主要承担的作用是将这些内容宣传出去,此时的受众无论是主动接受信息,还是被动接受信息,都会或多或少受媒体内容的影响,电视人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多受众都成为依赖网络的用户。不同的媒体内容,对受众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很多时候媒体的内容对受众的认知过程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面前,这些影响逐渐被弱化,过去的受众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接受信息的受众,他们也可以承担起参与信息传播的媒体角色。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触媒体,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面对越来越多的媒体,其表现的内容及思想不同,给用户带来的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因此,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大数据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基础,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更多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言论在用户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开始广泛参与到传播者的行列中来。
3.2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趋势
互动性、参与性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显著特点,这也给用户提供了可以不断创造自身品牌的环境。过去传统的媒体营销主要依靠的是广告,用户在接触广告时,大多是被动的,一旦这些用户选择了其中的品牌变成消费者后,遇到问题时,他们找不到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很多消费者面对维权难的困境,会选择自认倒霉。如果消费者将这些问题表达给媒体,企业则需要通过公关来寻找回避问题的方式。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自媒体成为消费者发出自己声音的有利渠道,很多问题会被曝光出来,这些也是企业自身难以掩盖的,企业的口碑也可以通过这些传播渠道得到确认。很多企业为了吸引用户的关注,会有意识地利用好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反馈和互动,将用户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与此同时,制造话题也成为社会化媒体营销吸引用户的方式之一,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华为集团有效利用新浪微博作为宣传平台,将企业的最新产品及性能等内容通过官方微博更新动态,并在官方微博中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他们对产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实现与华为集团线上线下互动,从而为自身发展赢得良好口碑。
4.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大数据营销案例分析
4.1大数据营销案例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面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智能的通讯设备被大数据所推广。无论是出行、还是购物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实现。以航空公司为例,当用户有出行需要,他们可以利用手机或网络,便捷地查询到所需航班情况,为出行提供更为精准的时间。而这些信息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不同领域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出行的不同需求,合理分配和运用大数据信息,获取最佳出行方案。
4.2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至各个领域,在社会化媒体面前,消费者无疑是其关键性作用的角色。我们就国内运行较为成功的小米公司为例,分析其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成功案例。在社交媒体方面,小米公司无疑是投资最大的公司之一,它主要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方案,较大幅度地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根据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将公司的核心技术展现给潜在消费群体面前,不断赢得用户的支持。现阶段,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大多是30岁以下的青年,他们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大多数学历较高,会通过新媒体接受咨询,基于此,小米公司将产品的受众定位在这部分年轻群体中,并将公司的销售理念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塑造而成。
5.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化媒体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1问题分析
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不得不将自身发展置身于大数据的环境下,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容量在不断扩大,这也是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想抓住有效信息,需要社会化媒体通过自己的目标,筛选去除其中的冗余信息,将有效信息的保留和分析。分析信息的过程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甄别其中的真伪。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盛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发表言论,这些信息真假难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鉴别。尤其要杜绝因虚假信息的传播,扰乱整个市场秩序。除此之外,隐私也是大数据面前,社会化媒体营销应当关注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广泛利用社会化媒体时,很多自身的隐私或身份信息等内容,也会在不经意间被泄露出来。如果遇到居心叵测的不良用户获取信息,将会对用户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5.2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大数据的应用
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大数据的应用,首先应当对先前的大数据概念产生误解的地方进行纠正,商业智能的思维方式是大数据得以运行的由来,从企业商业运行的层面来看,社会化媒体出现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形成了海量的数据库,企业在发展中要想从中获取利润,首先应当了解自身需要哪些数据,并从海量数据中精准分析出对自身发展有力的信息,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精准把握有效信息,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损失。
此外,大数据时代面前,具备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也是十分紧缺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不断有产业被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过去的IT人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便会被时展所淘汰,甚至有的人才在培训尚未结束时便已经被淘汰。在社会化媒体营销面前,专门的技术人才非常稀缺,如果不根据相关技术的革新专门培养大量人才,则无法保证大数据面前,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够顺利发展。只有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助力大数据时代沿着发展方向顺利提高上水平。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核心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我国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尖端技术十分匮乏,这也无形当中影响了我国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的速度。革新大数据的分析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够释放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结语
我国信息社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我国大数据事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掌握了数据信息,便掌握了市场,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关于社会化媒体营销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至多个领域。分析和研究大数据的特点及价值,对于我国发展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商业价值。在发展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利用好大数据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效益,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21-22.
[2]赵文秀.大数据时代社会化媒体营销趋势分析[J].中国报业,2015,1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