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带你上岸的 传播匠新传考研

”「公益·启明星带读计划」是传播匠每年年初针对考研新生的公益带读活动。学长学姐会精心挑选几本最适合新传学子入门的书籍,在群内发送相应的PDF。

带读期间,学长学姐会在传播匠微信群内发布读书任务,督促大家读书打卡,为大家答疑解惑。在每本书带读结束后,学长学姐会在cctalk上以直播的形式再次总结本书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及分享读书体会、读书笔记。

认真打卡的新传考研er还会有带读笔记、传播匠可爱周边、专业书框架图、全程班/阶段版优惠券等奖励!

宝藏回顾

不是吧宝!

这里还有这么多不能错过的精华!

第四本阅读任务:《新闻学概论》打卡完成√

晚风学姐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上个月的读书总结,今晚7点半,将在cctalk和大家一起对《新闻学概论》进行全面总结,一起来看吧!

1

绪论、第1章带读问题

1、什么是新闻学?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 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经验,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新闻业务: 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 ,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中 ,新闻业务 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哪些?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 当然,这里的新闻自由都是指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以下皆同) 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1. 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 “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 对事实的信念。

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社会责任论并没有抛弃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的基础仍旧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作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不过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树权上的新枝而已。倡导社会责任论的是由一批学者组成的报刊自由委员会。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 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 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社会今天需要的是:

1.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这个要求包含着三项内容:

(1) 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2) 新闻报道必须理智 ,减少那种符人听闻的煽情新闻 ,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3) 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影响、后果。

2. 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 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4. 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5. 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三、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

这一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 由西方一批学者和发展中家一批学者共同探讨而得出。不同学者对发展新闻学的表述各不相同。

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 ,发展新闻学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发展新闻学的核心内容是: 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所谓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所谓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所谓教育,就是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 ,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四、党报理论

该理论最早起源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法规条令。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在哪里?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5、为什么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类一产生就聚群而居,结成最简单的生产关系来面对自然界。这并非是上帝的安排,仅仅是因为原始人本身的生存需要。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由此可见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并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由此,我们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的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 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得多了。这样,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允,规模大得多。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为了维护统治,还得随时注意奴隶的举动,以便镇压他们的反抗。社会产生分工以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为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 ,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到了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使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比奴隶社会大得多。

①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②在整个封建社会,农民不断地举行武装起义,敌对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 ,摸清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任何变动;同时敌对双方的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情报) 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尤其在农民组织起义的前夕 ,需要大量的联络发动工作。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由于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产生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他们束缚在狭小的圈子里,但毕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就和外界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联系,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④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仍然坚持用武力来维护对农民的剥削,但正因为农民已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仅用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地主阶级奴化农民,除了利用儒家学说和道教、佛教等实施思想统治外,还把新闻用作宣传,宣扬皇帝、地方官吏、地主的所谓德政、威严。

⑤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城乡之间、城镇内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6、新闻活动的渠道有哪些?

一、亲身传播

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其实,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极多。主要有:

①言语传播:

面对面交谈 ,远距离电话会谈。

②文字传播:

私人信件电报、传真,新的方法是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③体态语言传播:

人们常常在一定场合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但也常常用来传播一种信息。

④信号传播: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悬挂实物显示安全或危险;海上航行时,舰船上信和号员互打信号旗 ,都属于这一类。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而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其不足之处是传播面罕, 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面越失真。

二、大众传播

在中国,大众传播习惯上只包括报纸 广播.电视三种媒体,现在再加上网络媒体 ,号称第四媒体或新媒体。大众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它的长处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然而,正因为它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它的反馈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

三、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指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我们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大到几千人,小到几个人。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需要依有具体场合.参与人数来定。它的长处和不足都介于亲身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是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或三种渠道。通过这三种渠道获得的当然不全是新闻,但人们从外界获取或交流新闻 ,都是通过这三种渠道。

1

第2章、第3章带读问题

1、新闻的基本特点及特点的意义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衍生出新闻报导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

①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

②塑造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的品格

③决定了新闻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2、什么是新闻本源(新增)、新闻来源?

新闻本源:实质新闻的根本来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从哪里来。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就是人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新闻记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

新闻来源的路径:

①记者采访他人;

②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

③查阅相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交代新闻来源的目的:

①让受众了解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②揭示提供或散布新闻的意图。

3、新闻要素有哪几点?

新闻要素:

谁(who)、什么(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因此又称为“5W”。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③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4、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行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他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他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多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他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软新闻也很讲究写作技巧必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5、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确保新闻真实性在实际工作中显得极为复杂原因在于:

①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选择极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②对选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

完整:该事件的基本构建不能缺失,防止以偏概全;

平衡:不同见解得以平等表达,防止一面倒;

中性词汇:防止带有情感的、偏向性的词汇。

6、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

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党走;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们和党心连心;

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

⑤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7、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主要表现:

①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②似是而非,歪曲事实。

③隐瞒、掩盖重大事件、重大事故。

特点和趋势:

①纯粹假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失实愈演愈烈。

②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性。

③社会敏感问题成为虚假新闻高发区。

④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

8、什么是后真相时代?

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选择“post-truth”(后真相)一词为2016年关键词,并对“后真相”作了注解:“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后真相的原因有:

①技术及媒介的演进,如网络的发展;

②社交媒体的用户圈层化排斥不同见解;③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等。

1

第4章、第5章带读问题

1、什么是信息?

狭义的信息定义由美国信息科学葛基人香农在 1948 年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上提出的:信息就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一般性的信息定义由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 1948 年的《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广义的信息定义: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提出: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狭义的信息:

指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等等) 。

新闻工作采用的信息概念就是狭义的信息定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一般性的信息就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认识、认知活动 ,特别是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社会沟通。在互联网上,一切社交平台(包括微博、微信、QQ 群等) 上的交流都在一般性的信息概念里。广义的信息是万事万物的信息,是物质能量外的第三种资源,或者如维纳所说的,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信息的特点有哪些?

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②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③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却往往“仁者列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4、当代新闻工作在业务上的新要求和特色有哪些?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

5、宣传和新闻的区别在哪里?

1. 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2 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

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 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赁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 ,判断,做出决策。

3. 传播的方式不同

信息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不能重复刊登。但宣传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 ,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4. 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

真实、全面 、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6、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宣传内容——宣传什么( what)

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作宣传(where)

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作宣传(when)

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pby)

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7、舆论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 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公开性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其影响力 ,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自始至终 ,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 公共性

舆论既然始终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那么公共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这种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就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 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4. 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 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 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8、舆论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①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励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表现。

9、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联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 ,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有哪些?

口头新闻:

好处是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传递速度慢、易走样、覆盖面窄。

信号媒介:

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息比较困难,例子:我国古代的烽火台。

书信新闻:包括军报、官书,还有民间书信往来等。是中外古代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主要方式。

印刷媒介:这里主要指“邸报”。基本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而是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但“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主要传递战争捷报);牌报、旗报;悬书、揭帖。

11、为什么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①社会规模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方交流增加,人们要了解各方动态

②社会的急剧变动,阶级斗争激化,为了适应变动,人们追逐新闻。

③社会分工的精细,使得单位要摸清与它有关的一切企业生产情况才能生产。

④各类学校大量兴办,为报纸提供一定的读者群。

⑤城市的出现,人口增加并集中,便利了报刊的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

⑥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⑦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⑧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加,资本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12、报纸、广播、电视的定义及报纸的发展阶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报纸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其是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早萌芽、最发达的地区。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

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德国观察周刊》,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刊。

13、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特点:

①数字化,新媒体与生俱来就是全媒体、融媒体,其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数字化使得同一内容具有了多介质川北的可能;数字化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②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除此之外,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

③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突破了地理区域的局限

1

第6章、第7章带读问题

1、新闻生产的变化有哪些?

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①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 、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②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

③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行的有: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 ,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币博、Facebook 、Twitter 等) 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众包新闻( Crowdsourcing) ,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 ,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迭代新闻(Iierative Jourmnalism) ,就是新闻报道一层一层向纵深挺进,使新闻由浅和人深,揭示事件真相,探究事件起因。一般分成快讯、初稿、报道、背景、 分析、互动和定制 7个阶段。

2、新闻接受的变化有哪些?

一、从消费者变成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二、信息接收: 从统一发布到私人定制

在互联网上 ,每个人的私人定制主要途径有三种:

①绑定适合自己或喜欢的网站、网页、专栏、论坛、自媒体等等。这些包括新闻类、评论类、娱乐类、知识类都有。

②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③协同过滤。相较于搜索引擎 ,协同过滤的优势在于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或者为加上用户所需的针对性信息。

三、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3、什么是媒体融合?

目前国内外对“媒体融合"并无统一的定义,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上讲,媒体融合" 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的“媒体融合"则包含一切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汇聚和融合,如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更是一种全方位、次层次的融合。

4、新闻体制上三组鼎立的格局是怎样的?

一、党媒拥有”两微一持" 的强大影响力

二、民媒占据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力优势

三、自媒面广势众、风生水起

5、各国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有哪几种?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资兴办(股份制)西方国家的报纸基本上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主要有:

①董事后实际为最高决策机构;

②依托财团;

③以盈利为目的;

④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

⑤迎合受众;

⑥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都是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并受政府保护。其特点有:

①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②半官方机构;

③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④强调对公众负责;

⑤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除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批国营的新闻媒介。其特点有:

①完全信赖政府;

②政府的宣传机构;

③节目严肃呆板。

6、为什么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日益迫切。这就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使读者群越来越大。

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这就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加速运用到新闻事业上来,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7、四种传播方式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

1.报纸

①特点:记录性好,可长期保存;选择性强,可自由安排时间阅读;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②缺点:制作程序多而复杂,时效性差;有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文字不如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

①特点: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

②缺点:一瞬即过,过耳不留,难以仔细推敲内容;听众只能按照电台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3.电视

①特点: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

②缺点:广播的缺点;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对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4.互联网

特点: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

1

第8章、第9章带读问题

1、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分别是什么?

新闻媒介的共性: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

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是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甚至是在事实发生的同时)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①从所有制方面看:私营、公营、国营;

②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新闻媒介、半官方新闻媒介

③从阶级性方面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从办报(台)方针上:商业型、政治型、政企合一型;

⑤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化的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

新闻媒介的个性:

①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一一这些新闻媒介尽可能作现场报道、发表独家新闻

②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③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属。

④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此外,还有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的。

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及其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带来的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②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

③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④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

带来的新问题:

①有的新闻媒介为争取受众,传播格调低下的节目;

②有的媒介搞有偿新闻。

3、认识到新闻产品是一种商品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①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

②报纸既然是商品 ,那必然可以自由买卖 ,报纸的销售就会越出行政的区域,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③报纸既然是商品 ,那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报纸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4、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性质: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特点:

①中国新闻媒体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

⑥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5、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有哪些?

一、沟通情况 ,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6、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有哪些??

①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 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②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③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④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7、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效果研究中,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 或"靶子论” 。

第二阶段:

中期的弱效果理论(20世纪40一60年代)

20 世纪 20 年代未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 ,这些新的发展和理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个人差异成为当时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第三阶段:

适度效果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无论是“魔弹论”,还是“有限效果论” ,对媒介效果的认识都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效果主要是发送人预期的效果;

2、它们是短期的,或者说即时的和暂时的;

3、它们必然与个体的态度 ,信息或行为的改变有关;

4、它们相对来说又是非间接的。事实上,“效果”这一概念本身就暗示了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8、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是什么?

1.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2.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3. 团结人民 ,鼓舞士气

4.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5.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6.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9、新型主流媒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目标和最低要求是什么?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在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是中央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战略部署。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重大信息发布的主渠道、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社会舆论的主控室。“四力”是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指标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正确与论导向 ,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提高新闻与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性指标,新型主流媒体当然要考虑发行量 ,收视率 ,点击率,考虑"两微一端" 的流量,这是判断媒体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媒体没人关注,妄论其他。但传播力仅仅是其中一项指标,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以“四力”为全面指标。

基本特征:

1、党委直接领导主流媒体是前提。“党管媒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2、面向主流人群,传播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新型主流媒体是面向主流人群,宣传、弘扬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

3、以报道时政新闻为主,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新型主流媒体要以报道严肃的时政新闻为主。

4、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重塑主流媒体的本质是塑造互联网化的主流媒体,重建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使主流媒体重新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中心节点。

基本目标:

全时段——监测社会环境的实时变动 ,在以秒为单位的竞争中 ,争取首发权、议程设置权;

全方位——涵盖国内外重要领域的重大事件,既有动态追踪,又有深度解读;

全媒体——采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手段 ,结合多元传播形态 ,提升用户新闻体验;

全覆盖——覆盖全体公众,既有大众传播, 又有小众化`个性化的分众化传播。

最低要求:

不失真、不失语、不失品、不失位

1

第10章、第11章带读问题

1、党性原则的制度要点包含什么?

①对新闻媒体定性: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基于这一点,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②主要任务:党所领导的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令法规和政府施政纲领。

③组织原则:党管媒体。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④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论导向。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與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⑤为确保上述要求实施,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绝对的控股权。

⑥采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

2、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那四个方面的关系?

①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②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③坚持党的宣传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④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3、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是什么?

①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工作永不变质的保证。

②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③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④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⑤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⑥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在网络舆论场把握舆论话语权。

4、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定义是什么?

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舆论引导就是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那么,我们可以说,舆论监督、舆论引导都仅仅是新闻媒体的行为。

5、为什么党和政府如此重视舆论引导?

1、中国已进入以多元利益为基础的多元社会,这已成为常态。互联网给予多元利益群体公开表达的机会,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兴趣群体都公开表达自己诉求,林林总总的各种团体都在网上集聚,甚至网上网下互动 ,在社会上或明或暗形成各种团队 ,非政府组织风起云涌。整合社会挑战巨大,使得舆论引导十分迫切。

2、互联网带来全新挑战。如前所述,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权力层。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尤其在引导网络与论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引导网民,激化矛盾,使得舆论引导比以往困难。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炒作不断在兴风作浪,引发社会动荡。

3、国外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活动从未分止,存在着与论失控的危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西强我弱” 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西方反华的敌对势力在某些国家政府或明或暗支持下,在中国竭力煽动颜色革命,颠覆我国政权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

6、做好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①要有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些自信本质上就是相信我们最广大人民和群众充分拥护党的领导,充分信任党中央,认可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实力。

②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是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事实无数次证明 ,许多突发性重大事件 ,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上引发公众情绪的热点事件,最后的顺利解决都是因为把真相原原本本告知公众。谣言止于真相,过激的情绪止于真相,合理的解决基于真相。

③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态度。

④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是与论引导的基本方法。舆论引导是一门学问 ,得讲究舆论引导的策略。

7、运用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在哪里?

①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②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③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④新闻的与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8、我国开展媒介监督的特点在哪里?

1、权威性

2、典型性

3、紧迫性

4、重视社会效果

9、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 实事求是是保证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 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6.谨防媒体审判。

10、舆论新格局是什么?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表达的垄断权 ,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形成“两个舆论场" 的新格局。

在中国,“传统媒体反映出来的舆论 ,主要体现的是媒体组织的意见,公众的意见难以得到反映,即使反映也是很少的微弱的”。而新媒体赋予公众自由表达权,从而形成了另一个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在相当程度上是自发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意。新媒体形成的舆论场依托着互联网,可以称为网络与论。随着技术进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平台 ,不同平台显示不同特点。

1

第12章、第13章带读问题

1、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有什么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有哪些?

①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就是新闻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

②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社会总目标是由不同方面的目标集合而成的,其中包括: 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

③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媒介在个人社会化的作用方面主要体现在

(1) 理解。

理解自我: 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在现代社会,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

理解社会: 媒介将社会的真实情况告知个人,并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 ,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2) 导向。

行动导向:

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做出行动决策。媒介是个人行动的导向之一,媒介导向有时是直接的,媒介传播的观念直接告诉受众如何行动;有时又是间接的,个人依据媒介传播的信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

互动导向: 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依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

(3) 娱乐。

单独娱乐: 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

社交娱乐: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

④促进社会整合。

3、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①发布政治信息。政府成为现代新闻业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政府将大众媒介视为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

②宣传政治主张。政府要经常就政府立场和政治决策向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

③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即他们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对于推行政府的施政纲领,对于政局、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④进行舆论导向。

新闻媒介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体现:

①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②参与政治决策。

③塑造政治文化。

④进行舆论监督。

4、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②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③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④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①手机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②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③刊登商业广告、刺激或满足消费需求

④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就业机会

5、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①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②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③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强项。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①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的自由。

②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③大众传媒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

④“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6、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是什么?

就新闻媒介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媒体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塑造国家形象

②影响对外政策

③影响吸引外资

④影响对外贸易

7、什么是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包括:

①无需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

②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当然,事后的追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即不容许报刊自由地损害国家、社会个人) ;

③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简要地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8、争取新闻自由的时期有哪几个?

第一时期(16 世纪至 17 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第二时期(17 世纪至 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第三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

第14章、第15章带读问题

1、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系是哪些?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 ,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一切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1.以营利作为最终目标。

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二、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1.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护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2.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问题:①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②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

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这在世界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仍具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①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在中国。

②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③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④电视台的经费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2、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①市场准人层面的管理。那就是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须审批,只有广播电视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期时申请延期。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出版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需申请许可证。

②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的任何内容, 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等。对广告的刊发同样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各国政府还有特殊规定。

③结构层面管理。对传媒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的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几家媒体公司故断全国媒体市场 ,保护公平竞争,保持观点多元。

3、新闻媒介的内容管理模式有哪些?

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 ,内部管理模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私营的新闻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的新闻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有的新闻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4、什么是中央厨房?

“中央厨房"这一概念源于连锁餐饮业,是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场所。

传媒业引入这个概念,是希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平台 ,实现新闻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和传播,整合资源,节约成本 ,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在内容传播过程中统一价值观,形成合力,增强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能力。目前主要包括聚合型和内控型两种类型。

5、中央厨房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有哪些?

一、优势:

1、中央厨房组织架构的突出特点是: 统筹调度是核心, 技术平台是支撑。

2、依托中央厨房,过去报纸的“采编合一" 开始转为"采编分离”,编辑的地位较过去更为重要。

3、在新闻内容生产和推送方面 ,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新闻全天滚动全球传播成为常态。但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

二、劣势:

1、中央厨房的建设投入资金很大,中小媒体难以承受。

2、媒体难以承受;在运作中, 内部协调人员、机构重新布局普遍存在矛盾,甚至冲突

3、人才短缺成为各地中央厨房运作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6、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普遍服务原则。公平、公道地为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而不考虑其成本。

②编营分离原则。在传媒业,新闻生产和经营必然分开,在编辑部和广告部之间要筑起一道防火墙,防止广告经营部对编辑部的干扰,保证编辑的独立性,使新闻生产保持客观性、公正性。

③受众中心原则。传媒体高度重视自身品建立,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定位,高度重视受众调查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追随受众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7、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媒体的公信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家媒体的绝活,是他人难以超越的独家武器。

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媒体靠什么来稳定自己的核心受众并不断争取潜在的受众成为核心受众?就是靠公信力一获得受众长期的青和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体有归属感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单项的,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而公信力却是全面的、整体的。

取信于民的关键是:

①新闻真实、及时;

②新闻有吸引力,满足受众的需要;

③说真话,反映公众的要求,愿望;

④敢担当,勇于揭露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和不法之徒;

⑤有责任心,对受众服务到位。

8、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①集约化。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从集团的组成看,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单一的传媒集团,如报业集团、广播公司、出版集团等等;

另一类是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等。

②专业化。专业化主要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所以,也可以称为频道化、频率化。

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跨媒体即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不同媒体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跨区域即跨越国界、跨越同一个国家不同行政区,在异地开展经营;跨行业即传媒业外的资金、人オ大批进入传媒业,尤其是电讯、金融业进人传媒最为普遍。

9、精准营销和长尾营销的定义是什么?

互联网为营销开创了全新的方式,这就是精准营销。精准营销就是商家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商家所认定的目标消费者面前。这是理想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

“长尾理论”:

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长尾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和处理所谓“冷门”商品的理论。由于销售成本,过去商家只热衷销售需求旺、数量大的热销商品,对个别人、极少数需要的商品不予理会,从而变成“冷门”商品,形成销售顾头不顾尾现象。网络销售出现,使得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一切冷门商品,只要有卖,就会有人买,由此满足极少数消费者需求。由于冷门商品品种多,每一种销量少,形成长长的销售曲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但积少成多,对商家来说,最终产生良好业绩。比如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城,有四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排名10万名以后的书。

1

第16章、第17章带读问题

1、受众是谁?

受众是学生、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受众是消费者、受众是公民。

2、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的影响呢?

1. 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从表面上看,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是由媒介的负责人,由记者、纺辑决定。但从长远看,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属于受众。

2. 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读者的文化底列决定了报纸的风格。

3. 决定着每条新闻(评论) 的意义。受众有着“选择性认知”。

4. 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是受众迫使新闻媒介不断变更,并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变革。

5. 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从表面上看,广告是媒体(除公共媒体外) 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广告客户愿意付出大笔广告费并不意在媒体本身 ,而在于媒体所拥有的受众。

3、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有哪些?

1、广泛性: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2、 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 ,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 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4、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呈现什么变化?

①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③ 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5、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有哪些?

受众区域定位。

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受众的年龄定位。

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6、手中的权利有哪些?

一、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二、表达权。

从一般意义上说,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 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 ,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权。

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这里应当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二,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7、受众的媒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

①能够意识到媒介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

②能够理解媒介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能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媒体

③能够了解、分析、识别媒体的内容,包括新闻、评论、娱乐节目、社教节目,并透过这些内容辨别媒介的基本价值取向。

④能够识别信息的真伪、节目的好坏以及媒介的优劣,对媒体保持一种独立判断的态度。

⑤能够理解媒介的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明白媒介生产过程,选择过程中的特殊语境,包括不同国情不同形势、不同境况。

8、受众媒介认知的重要性有哪些?

一、受众的媒体认知事关国民素养。

二、受众的媒介认知直接关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三、受众的媒体认知影响着国家新闻政策制定。

9、受众地位的新变化有哪些?

一、受者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从被传媒指导到传媒被受众指导

10、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①专业标准:

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例如新闻价值,这具有普适性,任何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守。

②法规: 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是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③形势: 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新闻生产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时局 ,预测趋势,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④决策者: 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⑤市场: 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 的需求。

⑥媒体的定位:

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

上述 6 个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两大块: 前 3 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 3 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就是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11、什么是新闻生产的场域?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新闻生产的场域就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12、新闻选择的定义及其三个主要环节是什么?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一是听别人介绍。在新闻现场,记者目光所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东西,不可能把一切都记下来,必须有所选择。

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为此,就必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一番梳理、挑选:哪些事实非常重要,在新闻稿中要突出;哪些事实只需一笔带过。

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编辑面对的是新闻稿,取舍一篇稿件的标准,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新闻稿中的事实。

13、新闻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①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 去掉假的、旧的、空的事实,留下真的、新的事实。

②新闻价值:为了弄清新闻价值对新闻选择的作用,我们必须先把共同兴趣的问题弄清楚。报纸是依赖共同兴趣而生存的。大众媒介要满足共同兴趣和阶级性,所谓新闻的“共同兴趣” ,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而阶级性是指新闻单位对事实的选择和阐述。

③宣传价值: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 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国家或民族利益团体利益)和价值取向。

④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 ,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14、什么是新闻价值五要素?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①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 ,新闻价值就越高。

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例如,政局变动 .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的灾害、疾病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等等。与人们关系越密切 ,关系的面越大,新闻价值也越高。

③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在报纸发行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心理上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天涯若比邻“千山万水不隔心”,就是这种心理上接近的反映。

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有瞩目。

⑤趣味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就可供新闻单位选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 ,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15、新闻的宣传价值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般地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

①与新闻媒介所和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②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 ,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

③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从而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思考,引导人们去举一反三。

④典型性: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 ,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口服心服。

⑤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够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1

第18章、第19章带读问题

1、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以人民为中心 ,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新闻从业人员至高无上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真实及时、准确地告知世界的最新变化,告知公众需要的公众必须知晓的重要信息。这是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旨所在。

2、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有哪些?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要求法律要求,社会与文化要求、专业要求。政治 法律、社会与文化要求因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统而各不相同 ,但在专业层面上 ,各国新闻有基本一致的要求。

1、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有三个面向: 真实、真相、真理;公开、公平、公正;速度、广度、深度。

①真实、真相、真理是新闻报道在反映客观世界中逐步递进的要求。

②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基本态度。

③速度 广度、深度是指新闻报道时空上的要求。从新闻的一般要求讲 ,新闻报道越快越好,与事件同时进展的“零时差” 零距离"是最理想的。

2、单篇新闻报道的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每一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①真实: 本书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阐述过了。

②全面: 构成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基本要件都要清楚呈现,不得遗漏、不得故意隐聊重要部件 ,关键性细节。

③客观: 以中性语言呈现完整的事实,不得将个人的好恶、倾向表现在新闻中。

④公正: 前面已经说了 ,在新闻报道中,对任何报道对象都要平等对待 ,不能歧视;守正持中,不同观点都要平等表达。

3. 在叙事上要求: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新闻报道就是向公众提供信息,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 ,继而明白为什么会发生,所以不必曲曲折折 、弯弯绕绕,只要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在叙事上 ,一般都是先果后因,先事后人,先近后远,先事后理,先具象后抽象 ,先个别后一般。

4. 在语言上要求: 准确简洁、明快。“准确、准确、再准确”是新闻报道语言上最基本的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 时间、地点、事情、人物等都必须以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容不得含含糊糊。同时,新闻语言要简洁明快,一看就懂,一目了然。

3、传统媒体的新闻体裁有哪些?

1、报纸: 个金字塔结构的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新闻。报纸上有许多报道体裁,但真正为报纸所独创且适应报纸特点的,就是这两种体裁。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或读者感兴趣的程度来陈述一个事件。一般都是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次序。

客观性报道是把客观性的目标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即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来报道新闻 ,竭力把事实与意见分开,由此在报道中提出如下要求:

①构成该新闻事件的基本要件必须齐全,不得缺失;

②尽可能用中性词汇;

③任何事实都必须明确来源;

④引语必须完整 ,不得断章取义,在曲原意;

⑤平衡原则: 不同观点、见解得到平等表达,不能有重有轻,偏袒一面。

2、电台: 短平快新闻、现场播报

3、电视台: 主持人节目、现场互播

4、新媒体新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①新闻生产: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

②供给对象:大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定制

③表达方式: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

④产品呈现:从固态走向液化 所谓液态的,就是随时变动的。

⑤发布时空: 零时差、零距离

⑥相互关系:互动的、兼容的

⑦接收方式:碎片化

5、新媒体的新闻体裁有哪些?

1. 互联网短消息

互联网短消息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主要以图片配简要的文字,其地位相当于报纸中的动态消息,是互联网新闻最基础的表现形式,由稿件来源、正文、链接、背景,网络跟帖五大要件构成。

2. 短视频新闻

现场拍摄是短视频新闻优势所在。要做到真正的现场拍摄,不能造假,不允许干扰和摆布。任何摆拍都是假新闻。短视频不讲究起承转合,但新闻基本要素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可缺席。这是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也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短视频新闻时长在 60 秒之内。

3.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表达

数据新闻能让记者“通过数据和信息图表来报道一个复杂事件”, 广度" 与“深度" 是数据新闻制作的关键词。

4.网络直播新闻

网络直播新闻 ,是以传递新闻为目的以实时视频流为主要形式的报道形态。

5. VR 新闻与 AR 新闻

VR 新闻与 AR 新闻是以用户为中心 ,强调用户新闻体验和新闻参与的新闻样态。“体验”与“参与"是其新闻制作的关键词。特点:一是个性化叙事,二是场景化互动。

6、什么是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专业理念看似简单明了,但真正实践起来并非那么简单,往往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从历史上看,对新闻专业理念干扰最大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市场压力。政治对媒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媒体要脱离政治,这是不可想象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媒体都必须盈利,才能维持日常运作,支持今后发展。

7、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包括什么?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四个基本方面。

①职业理念。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②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

③职业纪律。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指出记者必须遵守的两条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④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保证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执行,除对新闻工作者经常进行教育外,世界许多国家还建立新闻评议会。

8、中国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要强化党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新闻工作是艰苦的工作,记者要始终冲在第一线。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事业心オ会有责任心,オ会有力、有定力,才能吃得起苦、经得住磨炼,会有认真、踏实的好作风。

(3)敏感的眼光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在当下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敏感的眼光和快速的应对能力,抓得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去深入发掘。当下,从中国到世界各国,媒体融合正如火如茶。而在融合媒体中都需要全能记者,采写编评一体化,文字、摄影视频一体化,这大大提高了对记者表达能力的要求。落笔成章、倚马可待的快速的文字表达是任何记者、编辑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而在新媒体时代,团队作战的报道凸显出记者的沟通能力。

1

第20章带读问题

1、40年的新闻改革有哪几次大的跨越?

1、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③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首先,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其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再次,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预测性报道,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特征的深度报道,全方位扫描的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

3、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这个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完整含义是: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4、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措施。①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②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③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④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⑤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⑥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2、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中央掌控新闻革的主导权将给今后的新闻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新闻改革已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单兵突出的改革,修修补补的改革,而是整体的、宏观的、全局性的改革。中国传媒业的体制宏观结构、运作模式等等,在中央的主导下正在并继续发生重大的变化。

②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目前,中国的新闻改革正遭遇着制度壁垒。中国传媒业目前存在的“结构失衡、竞争失序、运作失规、管理失范”都与现存新闻体制相关,制度不创新,这些问题都难以解决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涉及新闻体制,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为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

③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中国的新闻改革是从边缘突破开始的。这个边缘主要指传媒业微观层面上的经营管理,恢复广告经营(1979年开始)、自办发行(1985年开始)、扩版扩台(1988年开始)、开展多种经营、制播分离、人事用工制度、工资资金制度等等,与热热闹闹、快速发展的媒体产业化进程相比,传媒业中核心的部分一新闻报道的改革显得迟迟疑疑,冷冷清清。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报道的突破将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④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从世界各国看,主流媒体是社会、政治的一项稳定器,是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支撑,是主旋律的主要弘扬者。而主流媒体一般都以硬新闻为主,以时政报道和评论取胜,以社会精英阶层为主要受众。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央、省(市)两级党委机关报最具条件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

3、中国学科建设的历程是怎样的?

所谓“小新闻”,是指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新闻学教学与研究。1978年到199年之间的15年新闻改革,奠定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即“小新闻”的取向。

所谓“大传播”,是指新闻学研究突破“小新闻”的框架,视野不再局限于媒体内部,也突破了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而是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

1.承认学科规定性:

“小新闻”框架的确立。这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1年。与新时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改革相伴,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和研讨,“小新闻”框架最终确立。

2.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突破“小新闻”框架。这一阶段是从1992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运行有赖于巨量的、多样化的信息,以信息传播为第一功能的媒介在市场经济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新闻媒介功能的转化讲而促使媒介改变内部结构。新闻学研究逐渐突破了立足于媒介内部如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以及内部管理的研究,即突破“小新闻”的框架,将重心向媒介与信息、媒介与市场、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方面转移,探讨整个信息传播业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结构性关系。新闻学开始走向大众传播学。

3.走向“大传播”:

新传革命重学科格局。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异军突起,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BBS、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日益丰富。互联网与新媒体不断在形态上将文字、视频、音频融为一体,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4、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是怎样的?

1.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基本成型。

传统媒体中属于党的喉舌性质的报纸、广播、电视仍然坚持国家所有,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新媒体都属于民营资本所有。

2.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形成,新媒体成为主导,传统媒体全线收缩。

3.“制播分离”新模式出现,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相比于过去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的“自产自销”,新闻传媒业“制播分离”的模式越来越普及。“制播分离”指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渠道的分离。

4.多生产主体、多媒体渠道、融合新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①从生产领域看,机构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融合的新闻生产特征日益显现。

②从信息接收来看,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介边界在不断弱化,社交媒体在新闻获取和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③从新闻内容形态来看,以图像、视频为主的融合新闻产品逐渐占据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地位。

▽ 部分同学的优秀打卡截图

▽今晚来听课!

END

​​​​​​​